第22课 《礼记》二则【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礼记》二则【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4 10:59: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礼记>二则》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嘉肴(yáo) 然后能自强也(qiáng)
B.教学相长也(cháng) 不知其善也(shàn)
C.选贤与能(jǔ) 废疾者(jí)
D.讲信修睦(mù) 谋闭而不兴(xī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兑命》曰“学学半”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男有分,女有归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学半
C.不独子其子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天下为公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B.故曰:教学相长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是故谋闭而不兴
5.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使/老有所终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盗窃乱贼/而不作
D.是故/谋闭而不兴
6.下列关于《虽有嘉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课文选自《礼记》,该书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课文开头从“嘉肴”写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由吃饭引申到学习,使论证浅显易懂。
C.课文最后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阐述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课文是一篇精当的议论文,朗读时应以平调为主,语速宜舒缓。
7.古文默写。(8分)
☆《虽有嘉肴》
(1)[2022陕西中考]       ,教然后知困。
(2)[2022辽阳中考改编]古文似一盏明灯,点亮我们的生活。《虽有嘉肴》中“知不足,        ”的冷静思考让我们领悟人生智慧。
(3)[2021昆明中考]《礼记》中说:“虽有嘉肴,        ,      。”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
☆《大道之行也》
(1)[2021梧州中考]大道之行也,        。
(2)[2022大连中考]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治理国家的丰富思想。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本思想,“        ,        ”的用人准则与社会和谐之法。(请用《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作答)
(3)[2022包头中考]每当危难时刻,医护工作者选择一次次逆行出征,他们“不独亲其亲,        ”,用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人间大爱。(《礼记·大道之行也》)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1)虽有至道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选贤与能      
(4)讲信修睦     
(5)男有分      
(6)盗窃乱贼而不作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2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9)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二、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问说》)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学相长    
③而或不达于事    
④舍问,其奚决焉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分)
A.教/然后知困君子之学/必好问
B.教然后/知困君子之学/必好问
C.教/然后知困君子之学必/好问
D.教然后/知困君子之/学必好问
4.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启发。(2分)
(二)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4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礼运》)
[乙]史疾①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②所循?”曰:“治列子圉寇③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曰:“正亦可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④盗乎?”曰:“可。”曰:“以正圉盗,奈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⑤,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
[注] ①史疾:韩臣。②方:方术。③列子圉(yǔ)寇:指列御寇,人称列子,战国时郑国的学者。④圉:防御,禁止。⑤乌:乌鸦。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不独亲其亲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③男有分    
④史疾为韩使楚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B.乙文中史疾是为韩国而出使楚国的。
C.“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这个句子的断句是对的。
D.乙文中史疾向楚王提问关于落在屋上的鸟的问题,是因为他分辨不出喜鹊和乌鸦。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请问楚人谓此鸟何?
4.百姓为利益相争容易失和,盗贼横行也易引发国家祸患。为了构建“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和谐社会,甲乙两文各有何主张?结合两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礼记>二则》分层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嘉肴(yáo) 然后能自强也(qiáng)
B.教学相长也(cháng) 不知其善也(shàn)
C.选贤与能(jǔ) 废疾者(jí)
D.讲信修睦(mù) 谋闭而不兴(xīng)
【答案】 B
【解析】长zhǎ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兑命》曰“学学半”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男有分,女有归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C
【解析】A项,前一个“学”同“敩”,教导;B项,“与”同“举”,推举;D项,“矜”同“鳏”,老而无妻。故选C。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学半
C.不独子其子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天下为公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B 
【解析】A.其:代词,代指“嘉肴”/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B.两个“学”都是“学习”的意思。C.独:副词,只/形容词,老而无子。D.为:动词,是/介词,为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B.故曰:教学相长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是故谋闭而不兴
【答案】B
【解析】A.句中的“老”“壮”都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是“老年人”“壮年人”的意思。C.句中的第一个“亲”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D.句中的“谋”属于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
5.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使/老有所终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盗窃乱贼/而不作
D.是故/谋闭而不兴
【答案】B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故/人不独亲其亲。
6.下列关于《虽有嘉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课文选自《礼记》,该书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课文开头从“嘉肴”写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由吃饭引申到学习,使论证浅显易懂。
C.课文最后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阐述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课文是一篇精当的议论文,朗读时应以平调为主,语速宜舒缓。
【答案】B 
【解析】课文开头从“嘉肴”写起,运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方法。
7.古文默写。(8分)
☆《虽有嘉肴》
(1)[2022陕西中考]       ,教然后知困。
(2)[2022辽阳中考改编]古文似一盏明灯,点亮我们的生活。《虽有嘉肴》中“知不足,        ”的冷静思考让我们领悟人生智慧。
(3)[2021昆明中考]《礼记》中说:“虽有嘉肴,        ,      。”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
☆《大道之行也》
(1)[2021梧州中考]大道之行也,        。
(2)[2022大连中考]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治理国家的丰富思想。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本思想,“        ,        ”的用人准则与社会和谐之法。(请用《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作答)
(3)[2022包头中考]每当危难时刻,医护工作者选择一次次逆行出征,他们“不独亲其亲,        ”,用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人间大爱。(《礼记·大道之行也》)
【答案】☆《虽有嘉肴》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然后能自反也 (3)弗食 不知其旨也
☆《大道之行也》
(1)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3)不独子其子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1)虽有至道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选贤与能      
(4)讲信修睦     
(5)男有分      
(6)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 (1)最好的道理 (2)困惑 (3)才干出众 (4)培养 (5)职分,职守 (6)作乱害人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2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答案】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答案】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答案】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答案】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答案】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案】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答案】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
(9)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答案】 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 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答案】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二、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问说》)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学相长    
③而或不达于事    
④舍问,其奚决焉    
【答案】 ①味美 ②推动,促进 ③有时 ④放弃
【解析】 结合句意解释词语,注意“或”是“有时”的意思。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答案】 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②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能提出疑问就无法增长知识。
【解析】 ①重点词有:是故,所以;困,困惑。②重点词有:非,不;致疑,提出疑问。
3.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分)
A.教/然后知困君子之学/必好问
B.教然后/知困君子之学/必好问
C.教/然后知困君子之学必/好问
D.教然后/知困君子之/学必好问
【答案】A
【解析】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准确划分停顿。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固定句式等判断。
4.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启发。(2分)
【答案】教可以促进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学习过程中,要勤学、善问。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的观点是: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乙]文的观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即学习要勤学、善问。
【参考译文】[乙] 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能提出疑问就无法增长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有时却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方面,但有时却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舍弃了问,(那么)怎样解决呢?
(二)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4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礼运》)
[乙]史疾①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②所循?”曰:“治列子圉寇③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曰:“正亦可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④盗乎?”曰:“可。”曰:“以正圉盗,奈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⑤,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
[注] ①史疾:韩臣。②方:方术。③列子圉(yǔ)寇:指列御寇,人称列子,战国时郑国的学者。④圉:防御,禁止。⑤乌:乌鸦。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不独亲其亲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③男有分    
④史疾为韩使楚    
【答案】①指父母 ②同“鳏”,老而无妻 ③职分,职守 ④出使
【解析】结合句意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B.乙文中史疾是为韩国而出使楚国的。
C.“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这个句子的断句是对的。
D.乙文中史疾向楚王提问关于落在屋上的鸟的问题,是因为他分辨不出喜鹊和乌鸦。
【答案】 D
【解析】这是史疾在设喻,而不是分辨不出这两种鸟。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请问楚人谓此鸟何?
【答案】 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请问你们楚国人把这种鸟叫什么?
【解析】①重要词语有: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推举;讲,讲求、提倡;信,诚信;修,培养;睦,和睦。②重要词语有:谓,称、叫作;何,什么。
4.百姓为利益相争容易失和,盗贼横行也易引发国家祸患。为了构建“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和谐社会,甲乙两文各有何主张?结合两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甲文主张推举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培养诚信和睦的社会风气;乙文主张官员的能力要与其职位相称,否则内政管理就会混乱。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甲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乙文“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乙] 史疾代韩国出使楚国,楚王问他:“先生研究何种学问?”史疾说:“我在研究列子的学问。”楚王问:“列子重视什么?”史疾说:“重视正。”楚王问:“正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吗?”史疾说:“可以。”楚王又问:“楚国的盗贼多,正可以御盗吗?”史疾说:“可以。”楚王接着问:“以正御盗,如何实施?”这时,有只喜鹊飞来停在屋上,史疾问楚王:“请问你们楚国人把这种鸟叫什么?”楚王说:“叫它喜鹊。”史疾又问:“叫它乌鸦,可以吗?”楚王回答说:“不可以。”史疾说:“现在大王的国家设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等官职,任用官员时,一定要求他们廉洁,能胜任其职。现在盗贼公然横行却不能禁止,(就是因为各个官员不能胜任其职,)这就是乌鸦不成乌鸦,喜鹊不成喜鹊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