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认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目标分析
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交流、比较中经历方程的建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课件、天平。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什么是等式?等式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式子?式子有哪些特点?
2. 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数量相等的情况,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类似的事情?说给大家听听。
预设:汽车行驶前油箱里有30升油,开了3小时后油箱里的油还有21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豆花儿和华华的身高之和是2.74米,豆花儿身高是华华身高的1.5倍,豆花儿和华华的身高各是多少米?
木棒左边的质量是100克,如果右边的香蕉质量也是100克,这架天平就平衡了。如果右边的香蕉质量是10克,这架天平就不平衡了。你知道这根香蕉有多重吗?
3. 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数量相等的情况说明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等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方程表示生活中一些数量相等的关系。(板书课题:认识方程)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然地揭示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 认识方程。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1情境图。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后交流:天平左边放了20克和20克的砝码,右边放了50克的砝码,指针正好指在中间。
②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天平两边平衡吗?为什么平衡?天平两边不平衡时说明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如果天平左边放一个物体和20克的砝码共重x克,右边放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用式子表示为x+20=50。教师指出:像x+20=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定义)
③想一想: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同桌交流后汇报:一个式子要成为方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必须是等式。(板书两个条件)试着说一说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教材第24页例1下面的题目)学生完成后交流。教师强调: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看两个条件是否同时满足: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必须是等式。我们以后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时要把这两个条件作为依据。
【设计意图】借助天平平衡的原理沟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自然地引入方程的概念。通过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使学生更加明确方程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必须是等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比较等式与方程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等式与方程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交流:方程一定是一个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师板书不等式
):因为方程需要同时满足含有未知数和等式的条件,而等式只需要表达两个数之间的相等关系,不一定含有未知数。
(3)练习判断方程。教师出示一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让学生练习判断是否为方程。例如:5x +2 =20,3y +11 =43,2a -7 =11,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的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程的特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判断方程,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方程表示。例如:小华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行驶了2小时,小华行驶了多少公里?小明的年龄是12岁,过了两年,小明多少岁?等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出示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表示。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50公里,小明从甲地驾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乙地行驶,小丽从乙地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向甲地行驶,请问他们在路上相遇需要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和小组合作探究,巩固学生对方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总结回顾,反思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方程的意义、方程的条件以及如何用方程表示实际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
3.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期望和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教师点评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可以采用更多的生活实例进行讲解;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