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和同为一家”
第三周 年级、科目 七年历史 教学时间
课型 新课 第( 1 )课时 1 授课人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学习了解我国在隋唐时期对本民族的交往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学习难点 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
预习准备 通读课文,把本课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教具学具 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学 案 导 案
(一)预习导学 时期,我国统一的 国家得到 发展。唐朝政府在 地区 ,加强 。如 和 ,在今 先后设立了管辖 的最高 和 机构。㈢、阅读教材23页-24页,第一标题“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完成练习:1、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吐蕃人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祖先,很早生活在 一带。有的以 为业,有的以 为生。他们的 和 水平也很高。2、吐蕃的统一: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 统一 ,定都 。3、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①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经过:年轻的 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 求婚。 把 嫁给他。意义: 入吐蕃,密切了 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 之间的友好关系。②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世纪初, 接受了吐蕃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请求,把 嫁到吐蕃。③“和同为一家”: 文化的进一步 , 关系更加密切。㈣、阅读教材24页-25页,第二标题“回纥的勃兴”,完成练习:1、回纥的社会发展:回纥是 的祖先,游牧于 流域,逐渐向南发展。他们崇尚 ,民风 。 世纪中期,回纥建立 ,回纥改名为 。2、回纥与唐朝的关系:①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封其首领为 。② 与 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③双方在 上相互交流。3、回纥的西迁:840年 政权瓦解后,部众大部分西迁到今 、 等地。㈤、阅读教材25页-26页,第三标题:“车书本一家”完成练习:1、靺鞨的社会生活:隋唐时期,我国东北的 、 流域,生活着 族。他们 , 。 世纪末, 族的一支 统一各部,建立起 。2、靺鞨与唐朝的关系: 在粟末设州,以其首领为 ,封 。从此, 政权以“ ”为号。㈥、阅读教材26页,第四标题“苍山洱海间的南诏”完成练习:南诏的统一:隋唐之际, 一带分布着 。 居民是 和 的祖先。在 朝的支持下,最 边的 统一了 。 封其首领为 。
(二)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
教学环节 学 案 导 案
(三)交流展示深化感悟 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回顾小学学过有关藏族人民生活的知识,想想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3、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 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拔。
(四)达标测试 1.本课的课题是“和同为一家”,最能说明这一课题的是:( )A.唐朝统治者将两位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B.唐朝统治者在西域设置政府机构,加强联系。C.回鹘政权瓦解后,大部分迁到我国西北地区。D.东北的渤海国,与内地贸易往来2.吐蕃的首领被称为:( ):A 单于 B.可汗 C. 赞普 D.亲王3.下列少数民族在唐朝时不存在的是( )A.匈奴 B.突厥 C.吐蕃 D. 回纥4.下列属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 )A.将皇室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加强汉藏的友好关系 B.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C.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5.学习过本课的你知道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吗?(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物,激化民族矛盾。A.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6.“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唐朝对吐蕃的和亲政策B、松赞干布时就与唐结亲C、尺带珠丹感恩唐朝皇帝D、汉藏关系密切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适时点拔。
(五)总结巩固延伸拓展(链接考点)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效果
(六)课后巩固 7.“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这句话是哪位皇帝说的?它的含意是什么?2)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学习收获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