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鱼, 我 … …; 熊掌, 亦 … … 。 二者 … …, 舍鱼 … … 。 生, 亦 … … ; 义, 亦 … … 。 二者 … … , 舍生 … … 。 生 … … , 所欲 … … , 故 … … ; 死 … …, 所恶 … … , 故 … … 。 如使 … … , 则 … … ? 使 … … , 则 … … ?
由是 … … , 由是 … … 。 是故 … … , 所恶 … … 。 非 … … , 人 … … , 贤者 … … 。
请按暂停键,根据提示背诵第一段。
温故:
初中语文
请按暂停键,回顾第一段的论证过程。
初中语文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二段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一 箪(dān) 食, 一 豆羹(gēng ),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 (cù) 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 (xiè) 也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 宫室之美 、 妻妾之奉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xiàng ) 为(wèi) 身死而不受, 今为( wèi) 宫室之美为( wéi) 之; 乡为身死而不 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 wéi) 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 wèi)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wéi) 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 本心。
请按誓停键,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红色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初中语文
一碗饭, 一碗汤, 吃了就可以活下去, 不吃就会饿死 。 可是轻蔑地 、 呵斥着给别人吃, 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给别人吃,(即使 是 ) 乞丐也 ( 因轻视而) 不肯接受 。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 义就接受了, 那么这种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 为了妻妾的侍奉, 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为了 ( 礼义) 宁死 也不肯接受(施舍), 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从前为了( 礼义) 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 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从前为了 ( 礼义) 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 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 而接受了: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 ( 如果不停止的话, ) 这就叫作丧 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请按暂停键,对照上面译文订正自己的翻译。
初中语文
文本探究:
1. “ 一 箪食, 一豆羹 ”“ 万钟之俸 ”
分别讲述了什么事?
2. 怎样理解文中 “ 本心 ” 的含义?
3. 第 二段是如何论述中心论点的?
请按誓停键,结合第二段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1. “ 一 箪食, 一豆羹 ”—— 不食嗟来之食
初中语文
“万钟之俸 ”
初中语文
孟子
不辨礼义
辨礼义
今者
2. 本心 一 羞恶之心 一 是心 一 舍生取义之心
初中语文
亦可以已
3. 第 二段举例论证
失其本心
行路之人 、 乞人不屑嗟来之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
勿失本心
举例论证
初中语文
重礼尚义
见利忘义
反面
正面
舍生而取义
人皆有是心 贤者能勿丧
勿失本心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提出论点
结论:
有不用 有不为
重礼尚义
初中语文
见利忘义
生重
于义
义重
于生
类比
反面
正面
反面
正面
初中语文
体会文风:
1. 本文以 “ 孟子曰 ” 一语贯之, 没有争辩对话, 散文
气势充沛 、 议论犀利。
2. 本文第1段, 选取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 态对比说明,
正反论述, 逐步深化。
3. 第2段, 由三字短句起始, 节奏加快, 情绪高昂,
议论汪洋恣肆。
初中语文
问题探究:
1.孟子“舍生取义” 思想的来源及影响。
子曰: “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
处也 。 ” ——《论语 · 里仁》
“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 。 ”
——《论语 · 卫灵公》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 唯其义尽, 所以仁至 。 读圣 贤书, 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 。 ”
—— 文天祥
初中语文
问题探究:
2.今天, 如何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
①个体生命— 家国大义
②个体生命— 理想信念
③个体生命— 生活小利 ④日常生活中的义与利
舍利取生
义中求利
以生践志
以死明志
择生
择死
舍生取义(共16张PPT)
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初中语文
《富贵不能淫》 :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初中语文
回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初中语文
孟子(约前372 — 前289) , 名轲, 邹 (今山东邹县) 人, 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 亚圣 ” 。 孟子 宣扬“仁政”, 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 ” 的民 本思想 。 在人性方面, 孟子主张“ 性善论 ”。
《孟子》 一 书共七篇, 是战国时期孟子 的言论汇编 。 南宋时, 朱熹将 《孟子》 与 《论语》《大学》《中庸》 合在 一起称“ 四 书 ”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 文章雄健优 美, 流传后世, 影响深远, 成为儒家经典著 作之 一。
孟子所处的时代, 是 一 个“ 上下交征利 ” 的时代 。《孟
子》 的第 一篇《梁惠王上》, 就揭示了这样 一 个现实 。 文中 记载:“ 孟子见梁惠王 。 王曰:‘ 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 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 矣 。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 吾身 。 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 。 ’” 孟子认为, 一 国上下不 顾道义地逐利, 就会作乱犯上, 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 因此 ,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 中提出的“ 舍生而取义” 的观点, 既 是对人性的 一种期望, 也是对仁政的 一种期待。
写作背景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初读课文:
请你将书下所给的注音及注释标注在课文中;
通读课文, 标记不能确定的读音和不认识的词语。
请按暂停键,完成学习任务。
再读课文:
听课文诵读音频, 标注字音。
再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准停顿。
请按暂停键,再次朗读课文。
疏通文句 读懂课文
第一段
初中语文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 。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 取义者也 。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 wéi) 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 w ù) , 所恶 ( w ù) 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 bì) 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 ( w ù) 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 bì) 患者何不为( wéi) 也? 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 bì) 患而有不为( wéi) 也 。 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 w ù) 有甚于死者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 之, 贤者能勿丧(sàng)耳。
请按誓停键 ,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尤其注意红色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鱼, 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熊掌, 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 这两种东
西不能同时得到,(我) 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东西; 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 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 的东西, 所以(我) 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还 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 所以有祸患(我) 不躲避。
请按暂停键,对照上面译文订正自己的翻译。
初中语文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 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
段, 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 那么 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坏事, 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 生存却不采用,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 是因为有比生 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 义) 。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羞恶之心, 人人都有, 只不过贤人能够不 丧失( 它 ) 罢了。
请按誓停键,对照上面译文订正自己的翻译。
初中语文
文本探究: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3. 第 一段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请按暂停键,结合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初中语文
1. 本文中心论点: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舍鱼而取熊掌 类比 舍生而取义
3.正反道理论证
初中语文
正面论证: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初中语文
反面论证: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初中语文
结论: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也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舍生而取义
人皆有是心
贤者能勿丧
结论:
有不用 有不为
道理论证
提出论点
舍鱼而取熊掌
生重
于义
初中语文
义重
于生
正面
有甚于生
不为苟得
鱼 、 熊掌
莫甚于生
何不为
反面
有所不避
莫甚于死
生 、 义
有甚于死
何不用
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