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醉翁亭记》中的“乐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分析与“乐 ”有关的人与事,理解“乐 ”的不同境界。 2.探究“乐 ”的深层意蕴,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探究“乐 ”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一 、 导 入 回顾上节课的“景之美 ”。引用谢灵运和王勃的话,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 重点“乐 ”事及“乐 ”蕴。
12 分钟 二 、 赏 “ 乐 ” 事 (一)概括“乐 ”事内容 听第 3、4 段的示范朗读音频。边听边在书上圈画出标志内容层次的词语, 利用这些词语对文意的提示作用,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与事。并结合书 中注释内容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这些人与事。 借助“至于 ”“已而 ”“然而 ”等词和“也 ”字的提示作用,可以概括为: 滁人游山、太守宴请、众宾欢宴、太守醉宴、主归宾从、人去鸟乐。 (二)梳理“乐 ”事顺序 默读文章相应段落,找标志顺序的关键词句,分析不同“乐 ”事之间的 关联。 分析空间顺序: 由山外到亭中,再由亭中到山外。 分析时间顺序:结合“ 已而 ”“酒 ”“酣 ”“醉 ”等词进行分析。 确定拍摄主题:“展现风俗事 ” (三)分析“乐 ”事场面 在文中找能体现“乐 ”的词句,分析其如何体现“乐 ”。 1.教师示范分析“乐游 ”
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性角度进行分析,展现出“滁人游 ”中的乐: 悠闲自在、轻松惬意、呼朋引伴、和睦融洽、神采奕奕、欣喜雀跃。 展示解说词,提示解说词撰写方法:根据表现乐的词语,通过合理想象, 补充上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为宣传片撰写。 2.学生任务:撰写“乐宴 ”“乐归 ”解说词 提示学生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分析“乐 ”在哪里。 展示学生撰写的解说词,并点评。
10 分钟 三 、 思 “ 乐 ” 意 (一)梳理“乐 ”的不同 圈画出文中的“乐 ”字句,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填写任务单中的表格。 “乐 ”的类型“乐 ”的表现(原文)“乐 ”的原因醉翁的山水之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相映 动静相生 时序变换 丰富多姿滁人和宾客的游宴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 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临溪而渔,溪深而 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洌,山肴野蔌……射者中, 弈者胜,觥筹交错……民风淳朴 安居乐业 社会清明 关系和谐 物阜民丰禽鸟的山林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百姓跟从太守游归之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平等和谐 官民协调太守之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醉能同其乐
)太守醉也 乐其乐与民同乐
(二)探究“乐 ”的意蕴 学生阅读拓展资料,根据文中几种“乐 ”的表现与原因,说说作者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 材料一 分析:材料一是本篇的创作背景,欧阳修写作这篇《醉翁亭记》时是处 在政治失意时期。体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随遇而安、 自得其乐的醉翁。 材料二 分析: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还建了一座丰乐亭,为其作《丰乐亭记》。 材料二就是这篇文章的节选。与《醉翁亭记》 中的“与民同乐 ”相互印证。 他是即使在贬谪期间也心怀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亲民爱民、与民同乐、为 民造福的太守。
2 分 钟 五 、 总 结 清代过珙评价《醉翁亭记》时说:“有无限乐民之乐意,隐见言外, 若止 认作风月文章, 便失千里。”欧阳修既是寄情山水、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醉 翁,又是心怀理想、亲民爱民、与民同乐的太守。读《醉翁亭记》,就仿佛在 与一个立体丰满、平和旷达、豁然开朗的欧阳修进行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