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 通过对各类地理图文资料的阅读分析,结合人类生产生活实际,从宏观时空尺 度上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增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太阳活动形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引入 以西藏阿里地区藏医学院修建光伏电站的案例介绍,引入太阳能对人类生产 生活的重要性。
环节 一 太阳 辐射 对地 球的 影响 师:讲解太阳辐射相关知识。 生:倾听、思考。 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分析光伏发电的相关条件。 生:思考、回答。 师生分享太阳辐射的其他利用方式。 师:提供资料,通过图片、视频、讲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影响。 生:倾听、思考、回答问题。
小结 在这部分我们首先认识了什么是“太阳辐射 ”,然后我们了解了太阳辐 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维持了地表温度,使得生 物可以在较稳定的光热条件中繁衍生息;它还为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 活动提供动力;除太阳能本身外,太阳辐射还间接成为生物能、化石能源的 能量之源。由此可见,没有太阳辐射,就没有地球万物。
承转 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不仅是太阳辐射,还有太阳活动。
环节 二 太阳 活动 对地 球的 影响 师:通过图文资料,讲解太阳大气的结构。 生:读图、读资料、倾听、思考。 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太阳大气结构及主要太阳活动,归纳填表。 生:完成自学任务,阅读、填写表格并发言。 师:指导学生活动——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生:读图、思考、计算、总结规律、回答问题。 师:通过资料分析,讲授太阳活动强烈时对地球造成的不利影响。 生:倾听、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总结课题 地球的历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及古生物特点。 教学重点: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及古生物特点 教学难点: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4 分 钟 6 分 钟 3 分 钟 复习 导入 新授 课 【复习】上一课时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基本知识。 【讲评】上一课时的作业。 【读图】“云参观 ”地球之窗——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 【讲授】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基本情况。 【读图】“云参观 ”地球之窗——西藏定日喜马拉雅鱼龙化石产地。 【讲授】西藏定日喜马拉雅鱼龙化石产地基本情况。 【读图】“云参观 ”地球之窗——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讲授】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基本情况。 【提问】 从无到有, 芸芸众生,生命形式经历了怎样的进化? 沧海桑田,山川隆起,海洋陆地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风云变化,海枯石烂,地球环境历经了怎样的演化? 【学生活动】 从一颗荒芜的星球,到现代生机勃勃的世界,请你阅读教材上的图文信息, 简单描述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过程?基本进化规律是什么? 【总结】 由这一系列的事件,证明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 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在漫长的进化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地球
3 分 钟 3 分 钟 2 分 钟 3 分 钟 上出现过的绝大多数生物种类都消失了,这也正是生命形式要和地理环境相 适应的必然结果。 【学生活动】 四十六亿年中地球上海洋、陆地此消彼长,沧海桑田。请你阅读教材上 的图文信息,简单描述地球上海陆变迁的基本情况。 【总结】海陆变迁的基本情况: 水平方向上:联合古陆 聚合—解体—漂移。 垂直方向上:地壳隆起、下沉,海平面上升、下降。 【学生活动】四十六亿年中地球的大气环境、矿藏状况也不断演化。请你阅 读教材上的图文信息,从上述角度描述地球不同阶段发生了哪些重要的环境 变化? 【总结】 在前寒武纪:原始大气层形成,大量铁、金、镍等金属矿产形成。 古生代:大气成分不断改变,后期为重要的成煤时期。 中生代:为重要的成煤时期。 新生代: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点评】点评学生课堂作业。 【总结提升】 通过对地球演化历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发现地球上的生物和其他地理环 境要素,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制 约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多辉煌一时的物种,都在历史长河中变作地 层中的化石,成为了永远的过去。 在科技高度发达、人类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追求生活富足,科学进 步,文化繁荣的同时,保护好人类所处的地球环境,让人类和自然环境协同 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球年龄非常古老,在那些深厚的地层里,在丰富的化石记录中,不仅 隐藏着惊人的过去,甚至可能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人类出现虽然只是地球历史的瞬间,但由于人类是智慧生命,现在已经 掌握了大量的科技知识,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还在持续的进步中。也 正依赖于人类一代代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们才会和地球一起继续这漫长而 神奇的演化旅程。课题 地球的历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结合资料,说出沉积岩地层、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表构建的关系。 通过地质年代表等资料,了解地球演化的时间尺度和基本进程。 教学重点: 说出通过沉积岩地层和古生物化石构建地质年代表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和时间单位。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分 钟 5 分 钟 导入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展示】三叶虫、恐龙、猛犸象等不同地质时期的化石图像。 【讲授】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读图】观察太行山王莽岭的地层图像。 【讲授】结合景观图像,讲授沉积岩和地层的相关概念。 【讲授】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年代先后顺序的主要方法(地层层序 律)。 【读图】观察不同的化石照片(弯脉马氏古蝉、奇异环足虾、枝脉蕨、恐龙 蛋等),对比化石的主要类型。 【讲授】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主要类型。 【讲授】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年代先后顺序的主要方法(生物层序 律)。 【活动】通过对比,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和化石进行排序。
5 分 钟 8 分 钟 2 分 钟 总结 【讲授】以新疆发现蕨类植物为例,介绍通过研究化石,推断地球的生命历 史,重建古地理环境的实例。 【展示】地质年代表。 【讲授】编制地质年代表的主要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和岩石年龄。 【活动】结合教材中的地质年代表,说出表中宙、代、纪之间的包含关系以 及不同地质年代的时间顺序。 【讲授】结合中国澄江化石群的发现,讲授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开始的原因。 【活动】观察地质年代表中的“距今时间 ”,思考如果将地球 46 亿年的历史 压缩为一天 24 小时,则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恐龙 灭绝等)分别大致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 【总结】梳理和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布置课后学习任务,为本课第二课时的 学习提前做好准备。课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示意图描述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说明地球内部结构特点。 3.根据资料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其主要特点。 4.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 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初步体会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2.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特点及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1.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分 钟 导入 师:展示天问一号、北斗三号、蛟龙号图片,说明人类对地球外部圈层研究 的逐步深入。展示《地心游记》中蘑菇化石和海上航行的图片,激发学生探 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
18 分 钟 新授 课 师:播放视频,讲解地震波特性,分析“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 ”图,引 导学生理解利用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原理。 生: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第 1、2 题,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地震波,知道研 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 师:运用示意图、视频等资料,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和结构特点。 生:完成“学习任务一 ”中的第 3、4 题,绘制示意图,描述地球内部各圈层 的结构特点。 师:展示图 1.35 及视频资料,分析外部圈层分布及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各圈 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生:能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识别,并按照圈层分类,增强对外部圈层的 认识。 师:展示图 1.36,引导学生思考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确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生:完成“学习任务二 ”中的第 1、2、3 题,思考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分 钟 总结 师:地球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结构以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 为界,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外部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与岩 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作业 请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或制作 地球圈层结构的模型。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