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设计(2份打包)(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设计(2份打包)(表格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2 16:08:34

文档简介

课题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板块运动的原因。 2.通过观察、分析典型地貌图,学会推断板块相离、相向运动边界常形成的 典型地貌过程。 3.通过典型景观分析,掌握山区修建交通线的原则及克服特殊复杂地貌所采 用的措施。 教学重点:板块相离、相向运动边界常形成的典型地貌。 教学难点:1.板块相离、相向运动边界常形成的典型地貌。 2.山区修建交通线的原则及克服特殊复杂地貌所采用的措施。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分 钟 复习 回顾 出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内部圈层上地幔的上部 存在着一个软流层,又叫软流圈,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塑性圈层, 我们认为这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在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 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我们在初中的地理学习中已经学到了一些关于 板块的知识,知道全球共有六个大的板块组成,他们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
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覆于熔融的 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教学 过程 过渡:板块相向、相离运动在板块边界会形成不同的地貌。
6 分 钟 活动 1 提问:板块为什么会运动?是什么力在驱动着它们? 播放实验演示视频:模拟板块运动的形成 学生回答 总结: 由此可见:地幔中的对流循环是板块产生运动的源动力。 提问:板块运动又会对地貌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出示大西洋海岭分布图 提问:这是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脉,我们称之为海岭,你能推测它是怎 么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 总结:是的。这是由于图上所见的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与南 极洲板块在这一位置相离,岩浆沿着板块裂隙涌出,迅速冷却凝固而成。 出示全球海岭分布图 归纳:我们再来看看全球海岭的分布情况,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中都清晰可见,这些位置都是板块的相离带,由此就可以看到板块运动的“足 迹 ”了。 提问:板块相离区域都出现在海底吗?都会形成海岭吗? 学生回答 总结:当然不是。在陆地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板块相离的“痕迹 ”,比 如被称为“地球最大伤疤 ”的东非大裂谷,就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离 而成的张裂带,这条张裂带的北部由于地势原因海水已经奔涌而至,形成了 海洋,这就是红海,可以称之为婴儿时期的海洋。那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又会 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推测,随着板块相离幅度的加大,终有一天,海水也 会淹没裂隙,变成海洋。
6 分 钟 活动 2 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任务:请同学们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上,画出全球板块相离边界,并 总结其对地貌的影响。 学生动手绘画 教师出示答案 教师讲解:我们看到,地球上的板块相离边界主要位于大洋内部和非洲 东部,在这里要补充一点,我们看到,刚才提到的东非大裂谷在这张六大板 块分布示意图上是找不到的,这是由于大板块的内部实际上又包括若干小板 块,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向和相离的关系,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就属于这种情 况。 总结:总体来说,在板块相离边界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海岭、海洋和裂 谷。 过渡提问:刚才我们探讨了板块相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之间相向 运动又会产生怎样惊世骇俗的力量?对地貌形态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出示示意图
教师讲解:根据岩石圈的厚度,我们知道板块分为较厚而密度较小的大 陆板块和较薄而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 如果是两个厚重的大陆板块相向运动,会产生自然的隆起,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脉,比如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隆起了高大的喜马拉雅山 脉,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印度洋板块并不全是大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向 交汇的地方就是它的大陆板块部分。再比如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向交汇, 隆起了伟岸的阿尔卑斯山脉等。 提问:如果是相对厚重的大陆板块与相对浅薄的大洋板块相碰撞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时候,大洋板块会俯冲、插入大陆板块底层,在俯冲带常 常出现深不见底的海沟,比如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浅海大陆架部分还常常隆起为岛弧或弧形列岛,比如日本群岛的形成就是 太平洋板块俯冲入亚欧板块底部的杰作。这种力的作用威力巨大,有时候还 会在陆地边缘隆起为绵延数千千米的海岸山脉,比如世界最长的山系——科 迪勒拉山系就是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4 分 钟 活动 3 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任务:请同学们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上,画出全球板块相向边界,并 总结其对地貌的影响。 学生动手绘画 教师出示答案 教师讲解:我们看到,地球上的板块相向边界主要位于亚欧大陆南岸、 东岸、美洲西海岸等。 这些区域的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海沟、海岸山脉、岛弧或弧形列岛等。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在已绘制出的板块边界示意图上,标出红海、大西 洋中部海岭、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日本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过渡:那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构造地貌呢?因为大家想想看,构造地貌不 就是咱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吗?那不同的地貌环境,又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 什么不同的影响呢?下面我们以最为显著的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为例来进行 分析。
4 分 钟 活动 4 出示川藏公路与京港澳高速公路景观图 提问: 比较图中川藏公路和京港澳公路的区别,能说一说原因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对比图片可以看出,平原的交通线路比较平直,而山区 的交通线路则蜿蜒曲折,看起来修建难度很大。 出示川藏公路线路图 川藏公路是现在重要的进藏公路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高原公 路。它以里程之长,风景之美,修筑及维护之艰享誉世界。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川藏公路为何修筑和维护如此艰巨呢? 学生回答
过渡:是的,一定是和所经地区的地形地势有关系,川藏公路会穿越著 名的横断山脉。 出示横断山区示意图 教师讲解:横断山位于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位于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群体。结合横断 山区所在的位置,同学们可以推测它形成的原因吗?是的,它正是在亚欧板 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向运动造成的碰撞过程中由于力的牵引作用所隆起的 一座巨大山系。 横断山山岭海拔多在 4000~5000 米,岭谷高差一般在 1000~2000 米以上,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山高谷深,横断东西间交通,故 而得名。 因此,大家可以想象川藏公路在修筑时难度有多大。 提问:那过去在山区我们到底是采用哪些原则来修筑交通线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山区的公路线在陡坡上成“之 ”字型;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 陡坡;跨过河流时修建桥梁;应避开沼泽湿地;连接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避免占用耕地,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
2 分 钟 活动 4 出示川藏铁路线路图 过渡:在川藏公路附近,正在建设中的川藏铁路受到世人瞩目。在阻断 东西交通的横断山区,这条铁路线该怎么修呢? 提问:说出修建川藏铁路克服不利的地形条件需要采取的措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由图片可以看到,这条铁路线在该山区采用了大量的桥隧工 程来完成铺设,遇山开洞、遇河架桥,既缩短了行程,又节约了时间,真正 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是人类在山区建造交通线的又一奇迹。近些年我国 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被盛赞为“ 中国速 度 ”。这也体现了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2 分 钟 课堂 小结 出示本节课总结表格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壳运动规律:全球尺度的板块构造学说, 了解了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向运动和相离运动两种表现形式,它们分别会形成 不同的地貌形态。还有相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尺度较小的地质构造,主要表现 为褶皱和断层两种表现形式,它们各自又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不同 的地貌表现。所有由于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我们都称之为构造地貌, 当然,这里边还会有外力作用施加的影响。构造地貌是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如人口、城市选址、发展规模、交通、工农业类型 和发展等。另一方面地形的特殊性也会影响其它地理环境要素,如河流、气 候、植被等是地理环境形成独特的特色,也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文化习 俗等。因此,我们研究构造地貌的形成及对地貌的影响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掌握地质构造的形成,理解不同类型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形 态; 2.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学会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 3.通过典型景观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 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1.读图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2.判断断层中岩层的断裂移动方向及其形成的地形。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复习 回顾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道了促使地球表面形态发 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二是来自 地球外部的外力作用,它们共同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出示景观图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地壳 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本节课我们来探讨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作用。 我们经常看到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往往是长期 而缓慢的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可能我们难以觉察,但通过地质构造我们就
可以了解地壳运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1 分 钟 教学 过程 过渡:沉积岩是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之一。沉积岩在大陆地表分布 广泛。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 75%都是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 的一种岩石,大多呈现出明显的层理构造,这主要是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形 成的。
4 分 钟 活动 1 出示景观图 提问:岩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形变位? 播放实验演示视频:模拟岩层发生弯曲的原因 学生回答 总结: 由实验可见,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 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很像衣服上的褶皱,我们叫它褶皱构造, 褶皱是地质构造的重要类型。 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褶皱具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岩层核部向上 拱起的称为背斜,另一种是岩层核部向下弯曲的称为向斜。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大家可否推测褶皱在形成之初会塑造出怎 样的地表形态? 学生回答 总结:从演示实验可以看出,褶皱在形成初期,通常背斜向上隆起,地 势比两侧高,会形成山地或高地。而向斜向下凹陷,地势比两侧低,形成谷 地或盆地。世界上许多山脉都是由于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山系,比如喜马拉 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等。
5 分 钟 活动 2 出示四川省境内的四姑娘山景观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景观图,这是四川省境内的四姑娘山,你能否 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类型,说出其形成的地形,并解释原因? 学生回答 总结过渡:不错,从它向下弯曲的岩层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向斜地 质构造,从地表形态可以判断出这是山地,我们刚才还说形成山地或高地的 应该是岩层向上隆起的背斜,而此处的向斜地质构造怎么变成山地了呢?我 们继续来进行实验观察,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播放实验演示视频:观察背斜顶部岩层裂隙的形成 提问:通过实验观察,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变化吗? 总结:不错,我们看到,在背斜的顶部出现了裂隙,而向斜的槽部则变 得更加致密。原来啊,在褶皱地质构造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水、 风力等外力作用将会对地表进行风化侵蚀,形成地形倒置现象。 出示典型景观图 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总结: 由于背斜核部岩层受张力,多裂隙,岩石松散 易被风化、侵蚀,从而形成了背斜谷; 向斜槽部岩层受到挤压,变得紧实, 岩石坚固不易被风化、侵蚀,容易堆积反而保留形成了向斜山。我们所看到 的褶皱构造通常是已经经过外力侵蚀的结果了,所以多见背斜谷和向斜山。 过渡:可见,我们在判断地质构造时不能单纯根据地形,而是要看岩层 的弯曲状态。
出示褶皱示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总结:从这个地层上看,由①到⑦是由下到上,所 以岩层由①到⑦是由老到新,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岩层发生了弯曲,形成了 褶皱,从这个图上来看,在背斜上找出它的核心部位在① , 在水平方向上, 向两翼是逐渐变新的。在向斜这儿找到核心是⑦ , 在水平方向上,向两翼是 逐渐变老的。因此我们说:在水平方向上,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 翼老为向斜。
6 分 钟 活动 3 出示典型断层景观图 提问: 同学们能否说说这幅图片与前面图片地形特征的差别? 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很好,在野外,我们经常能看到岩层错动的现象。你能解释 形成的原因吗?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继续进行刚才的小实验。这 一次我们模拟岩层受到压力或张力的作用不断增强,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 播放实验演示视频:岩层在拉伸作用下断裂 出示断层两侧岩石运动示意图 教师讲解:原来,当岩层受到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 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这也是内力作用的结 果。断层构造是地质构造的重要类型,根据位移方向可以分为垂直位移和水 平位移。 出示庐山五老峰景观图 教师讲解:对地表形态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垂直位移,通常我们把断层中 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上升岩块;把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块称为下降岩块。在 地表形态上,上升岩块通常形成山地,我们称为“断块山 ”,一般情况下断 块山地势都十分陡峭,山势险峻。 比如我们前两节提到的庐山就是著名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 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多奇峰峻岭,悬崖 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 俯瞰波涛,雄伟状观、气象万千。山地的周围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 但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它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起伏较小,谷地宽广, 形成“外陡里平 ”的奇特地形,极便于旅游观光。 出示华山与泰山景观图 再比如以险峻著称的华山和以雄奇著称的泰山也都是上升岩块形成的断块 山。 出示渭河平原示意图 提问:在地表形态上,下降岩块又会形成怎样的地貌景观呢?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总结:在地表形态上,下降岩块通常形成低地、盆 地或洼地,比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等等。秦岭和渭河平原就 是位于我国的“汾渭断裂带 ”两侧,秦岭是上升岩块,而渭河平原是下降岩 块。 出示贝加尔湖示意图 补充:下降岩块形成的低地还经常成为构造湖盆,比如世界上最深的湖 泊贝加尔湖,就是一个断陷湖,它形成于 2500 万年前, 由亚欧板块内部的
岩层拉伸张裂而成。 出示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景观图 教师讲解:除了垂直位移,断层还有水平位移,表现为岩层在水平方向 上的错断,如贯穿于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列斯断层,长约 1287 千米,伸入地面以下约 16 千米,是地球表面最长和最活跃的断层之一,存 在时间已经超过 2000 万年,从高空俯瞰,蔚为壮观。 出示景观图 过渡:刚才我们讲到,断层的发生实际上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在断裂 发生后,断层沿线岩石破碎,在外力作用下,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 河谷、河流,俗话说“逢沟必断 ”就是这个意思。 出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观图 补充:比如我国境内闻名于世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就是在一个大的断 层上发育来的大峡谷。 总结:所以说,我们看到的地球表面形态实际上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的结果。
3 分 钟 活动 4 出示景观图及问题: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的相对运动方向。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3 分 钟 课堂 小结 出示本节课总结表格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层。褶皱 从形态上分为核部岩层向上拱起的背斜与核部岩层向下弯曲的向斜。在水平 方向上,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背斜在形成初期 常形成山岭,但是后期由于外力作用的影响,顶部易被风化、侵蚀,形成谷 地或盆地。向斜在形成初期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是在后期由于背斜顶部被 风化、侵蚀,而向斜槽部由于地壳运动挤压更加致密不易被风化、侵蚀,岩 层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山地。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地形倒置现象。 断层按位移方向可以分为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大多会形成强 烈的破碎带,如美国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垂直位移上升岩块往往形成山地、 高地,如我国著名的庐山、华山、泰山、黄山和峨眉山万佛顶等。垂直位移 的下沉岩块往往形成谷地、盆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和东 非大裂谷等。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褶皱与断层地质构造的形成及常形成的地貌 形态,你学会了吗?下节课我们将从更大尺度继续学习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