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制作并观察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说出海陆均一条件下,全球大气大致的升降运动和水 平运动情况,说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教学重点: 加深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型, 同时提升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利用大气运动规律,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根据气流垂直运动说出近地面气压带的 形成。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 入 新 提出本节课主要任务——制作并观察三圈环流模型,直观和形象地理解全球尺 度的大气运动规律; 介绍制作模型需要准备的材料;
课 总 结 引导学生回顾三圈环流中不同气流的空间分布及运动方向; 引导学生从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思考模型的正确制作步骤,首先制作赤道 附近上升气流与极地附近下沉气流; 引导学生分析北半球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完成模型制作: 提问并讲解赤道上空气流不会到达北极上空的原因; 提问并讲解北纬 30 °上空气流下沉的原因; 提问并讲解北纬 30 ° 附近近地面气流向较低纬度运动的原因及气流的运动方 向; 引导学生分析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完成模型制作: 提问并讲解北纬 30 ° 附近近地面气流向高纬方向运动,以及北极附近近地面气 流向低纬方向运动的原因,讲解中高纬度近地面气流的运动方向; 提问并讲解北纬 60 ° 附近极锋的形成原因及气流在高空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根据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说出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带的分 布,并在模型中标出气压带。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根据气流垂直运动的原因,说出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带的成 因是动力原因还是热力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根据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带的分布,说出北半球近地面风带 的分布及风向。 活动布置:参照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和大气环流的原理, 自行制作 南半球的三圈环流模型。 活动布置:观察制作好的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说出南半球三圈环流中气流是 如何运动的,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又是如何形成及分布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制作地理模型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地理事物发 生发展的过程,把抽象的地理规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眼前,对我们理解地理 原理与规律有不小的帮助。 提出建议: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学习过的哪些自然地理基础模块的内容可 以用制作地理模型的方式来学习呢?我们可以准备什么材料,如何制作呢?请 大家在课后,不妨一起进行尝试。课题 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世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 和风带的影响。 2、根据 1 月、7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说出东亚季风、南亚季 风的成因。 3、 举例说明季风的影响。 4、 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 1、根据 1 月、7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根据 1 月、7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说出东亚季风、南亚 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1 复 习 请同学们标出全球气压带,及它们之间的风带、风向。
4 发 现 问 题 1、实际生活。结合生活实际,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从图上看处于 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但是北方地区是(常年)刮西南风吗? 2、图对比。出示 1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 气压的分布并不像我们得出的气压带那样有规律地成带状分布,说 明上节课得出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实际情况还有差异,这节课 我们就来讨论这个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20 研 究 问 题 上节课我们得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结论有一个前提假设条件, (假设地表均一)但实际情况地表是不均一的,地表最大的不均一 体现在海陆分布的不同,那我们来看看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 影响是什么。 结合海陆风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小结】同纬度陆地夏季升温快,气温高,近地面气压低;海洋 夏季升温慢,气温低,近地面气压高。 冬季同纬度陆地降温快,气温低,近地面气压高;海洋冬季降温 慢,气温高,近地面气压低。 看课本第 51 页读图:1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提问】从图上看出,哪个纬度海陆分布差异最大?(北半球中 纬度) 1 月北半球中纬度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上降温快, 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海洋上降温相对慢,气 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大家在这张图上找一下亚 欧大陆上的高压中心, 1.亚洲高压中心在什么地方? 2.高压中心气压有多高? 3.相反,同纬度海洋冬季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在太 平洋和大西洋上表现为低压——气压差异特别明显——气压梯度力 大——风显著 4.画南亚地区的风向 [小结]冬季,陆地上的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 地低压只停留在了海洋上。 [自主学习]北半球夏季气压变化 [总结]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带状分布的高低气压带断裂为 块状分布的高低气压中心,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使大气环流 发生了变化,在东亚形成了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部
分,在近地面表现为季风气候。
5 [承转]亚洲除了东亚季风外,南亚季风也很显著,我们一起看看南 亚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图示]南亚季风的形成 [总结]东亚、南亚形成了季风气候。季风环流在亚洲最典型,为什 么?季风环流实现了海洋和陆地的能量交换
3 [提问]我国地处东亚地区,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对于北京来说, 不是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而是由于亚洲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 大形成了季风气候。冬季风是从高纬度陆地上来的,所以推测风的 性质是什么样的?夏季呢? [出示]北京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结论]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是受夏季风和 冬季风的交替影响而形成的。
2 [展示]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为什么我国东南地区和同纬度西部相比降水量多,被称为“回 归线上的绿洲”? 【展示】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分布图。雨热同期是季风的有利影响。 由于雨热同期, 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季风 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夏季风能带来丰沛降水,但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出现旱 涝灾害。而强盛的冬季风有可能带来寒潮天气。
5 总 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气压 带和风带在海陆之间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带状分布的高低 气压带变成了块状分布的气压中心,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使大 气环流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季风环流,这是季风环流形成最主 要的因素,除此之外,南亚西南季风是受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形 成的,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共同构成了大气环流,另外我们还学习 了受季风影响下的降水特征及季风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气压带、风带的前提条件是均匀的地球表面,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地表不均一的情况下,大气环流的实际状况,但 地表的不均一不仅体现在海陆差异上,还表现在大的地形上: 当大 气环流遇上高大山脉会发生什么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进一 步探究。课题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气流运动特征。 2.结合三圈环流模型,分析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经过太平洋不同海域大气状况差异的产 生原因。 教学重点: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气流运 动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气流运动特征。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引入 【教师】借助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经过太平洋不同海域的大气 状况差异,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大气环流。 【学生】阅读思考,进入学习大气环流的问题情境。
2 分 复习热力 环流和风 【教师】展示局部地区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北半球高空的风 向和近地面的风向。 【学生】说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过 程,说出高空风的风向、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的位置关系。
13 分 建立三圈 环流模型 【教师】讲授大气环流的概念,指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建立 模型的方法学习大气环流。提问在地球海陆均一、太阳直射点 位于赤道、不自转的条件下,大气环流有何特征? 【学生】绘制单圈环流示意图。
【教师】提问在地球海陆均一、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的条件下, 南半球赤道至 30 °S 的区域,大气运动有何特征? 【学生】绘制赤道至 30 °S 区域空气的升降运动和近地面、高 空的水平运动。 【教师】展示低纬环流示意图,小结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 带、东南信风带以及极地高压带的形成过程。提问 30 °S 附近 海域和赤道附近海域为何风力较小?帆船队航行的 30 °S 以 北海域为何吹东南风?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 30 °S 至 90 °S,大气运动有何特征? 【学生】绘制 30 °S 至 90 °S 区域空气的升降运动和近地面、 高空的水平运动。 【教师】展示南半球中纬环流系统和高纬环流示意图,小结盛 行西风、极地东风、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过程。提问南美洲南 端的海峡为何风大浪高?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绘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学生】思考、绘图。 【教师】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总结北半球气压 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 分 气压带 、 风带的分 布、成因 【教师】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提问气压带、风 带的分布有何特点?气压带的成因和气流特征如何?大气环 流有何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对学生发言内容进行总结。
2 分 气压带 、 风带的移 动 【教师】提问在地球海陆均一,考虑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 回归运动的条件下,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提问气压 带、风带有何移动规律。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