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表格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表格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2 16:13:44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以庐山为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提升地理学科综合思维水平。 2 .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认 识自然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6min 课前任务 展示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任务:依据教材 P18 中的文字描述,尝试绘制一幅庐山的简图,要 求能体现其形态特征。 展示:学生作品范例,并利用 Google earth 软件展示庐山三维遥感影像, 观察庐山五老峰的高度和坡度特点。
2min 温故知新 提问:如此险峻的庐山是如何形成的呢? 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对比观察,推测其成因。
2min 学生活动 (一) 任务 1:结合以下资料,推测庐山为何多险峻陡崖? 1. 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 300 米左右,但古红土在山上分布的 高度为 800~1200 米。 2.庐山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 得出结论:庐山是断裂抬升而成的,因此四周多悬崖峭壁。
2min 任务 2:观看“模拟水平岩层被挤压变形过程” 的实验 得出结论:当挤压力足够强大,并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时,岩层就 会发生破裂。
2min 任务 3:结合庐山山麓多温泉分布的现象,解释塑造该地区地貌的能量 来源。 回答:庐山是内力作用下,地壳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
2min 验证推理 利用庐山博物馆中关于庐山地质演变历史的介绍,验证推测结果。
2min 概念梳理 【新概念 1】: 以上现象中,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来自地球的内部,我 们将之称之为“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 一过程称之为岩浆活动。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称之为地壳运动(也叫构造 运动)。 【新概念 2】: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 变,这一过程称之为变质作用。 小结: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 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
4min 学生活动 (二) 利用简易材料,自主设计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形式的地壳运动会对地表 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表格,进行总结归纳。
1min 课堂总结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 平。 庐山的四周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 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地势起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 的奇 特地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牯岭镇所处的平坦开阔地又是如何形成 的。课题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字材料的解读,推测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2.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3.通过梳理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学重点:岩石的分类、成因及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情境 引入 诗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赞美了庐山的险峻,庐山以雄、 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之美誉。庐山是世界地质公园, 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当每一位游客在位于牯岭镇芦林湖畔的庐山博物馆参观当中,都会看到这 么一段关于庐山地质演变历史的介绍。 “庐山的岩石大多是由细颗粒石子组成,像是海里的沙子胶结成的石块。 这就是砂岩,形成于 8 亿年前的海洋环境,那时的庐山地区是浅海,海沙经历 沉积、胶结作用,再经数亿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巨厚坚硬的砂岩。 距今 2 亿年(中生代)时,地球变得活跃起来,地壳深处灼热的岩浆把厚 厚的砂岩地层顶得高高的,形成了巍峨的庐山。 目前庐山周边的陡峭悬崖,就 是被顶托起来的证据。直到 2000 万年(新生代新近纪)前,这股炽热岩浆才停 止上涌,开始冷却,形成了花岗岩。”
3 分 进入 新课 通过这两段材料的介绍中,有哪些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呢? 外力作用如海沙沉积; 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钟 那么在这些力量作用之下,参与运动的地壳物质是什么? (总结)依据资料,有沙粒、砂岩、花岗岩等岩石。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它由不同矿物(包括多种化合物 或单质)组成,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岩石和矿物?是 否好奇这些岩石是怎么来的?怎么分类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吧。
5 分 钟 教学 过程 任务一:根据庐山文字材料,推测砂岩的形成过程? (生)回答:沙粒在浅海海底不断沉积,沉积物不断增厚,上覆沉积物的巨大 压力,使沉积物孔隙度减少,压实、固结。另外沉积物孔隙中也会被一些矿物 质如化学沉淀物或胶体物质所填充,最终胶结在一起。 而这些沉积在浅海中的沙粒从何而来?它们曾经是裸露在地表岩石中的 一部分。这些裸露岩石后来经过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逐渐成为砾石、沙子、 泥土等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冰川、海浪搬运后沉积下来,经 压实、固结而形成沉积岩。这是自然环境中的一类岩石,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 约 75%都是沉积岩。 下面展示一些常见的沉积岩岩石标本图片,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展示岩石实物标本)砾岩、砂岩、页岩是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来划分的。 而石灰岩则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形成的。 提到沉积岩,我们曾在高一的课堂上学习过,下面展示必修 1 课本 P14 图 1.22“太行山王莽岭的沉积岩地层 ” 思考任务二:沉积岩地层有哪些特点? (总结)层理构造,上、下地层为新老岩层关系,可能发现化石。 通过对沉积岩的学习,可以看到岩石的分类是按照形成原因进行划分的。
5 分 钟 完成任务三:庐山资料的第二段介绍中,提到了什么岩石,依据材料推测它的 形成过程? (总结)依据材料判断它是花岗岩, 由高温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这一 类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课本中有一幅 “基拉韦厄火山流淌的岩浆 ”,这座位于夏威夷岛上的火 山至今仍然频繁喷发。 思考:岩浆源地在哪里? 岩浆的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继续思考:庐山地区的岩浆是否和夏威夷岛上岩浆的冷却条件相似? 补充一幅岩浆活动示意图 (总结)通过刚才阅读材料第二段推测,庐山地区的岩浆始终未喷出地表,而 是在厚层砂岩的地下缓慢冷却凝固,把未喷出的叫侵入型,而夏威夷岛上的岩 浆是喷出地表后冷却的,叫喷出型。所以两者的冷却条件是不同的。 展示两类典型的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岩石标本图片。 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向上流动,如果最终喷出地 表(如夏威夷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快速冷却凝固,岩石表面的气孔构造反映 了熔岩中挥发气体散逸的过程。形成的这类岩石叫喷出岩,或火山岩,常见的 代表类岩石是玄武岩; 如果最终没能喷出地表(如庐山地区),而是在地下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 岩石叫侵入岩,常见的代表类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由于质地坚硬,也是优质 的建筑材料。
(过渡)还有其他成因的岩石类型吗?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5 分 钟 任务四:结合示意图,地质时期庐山地下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未冷却之前,与 上覆的厚层砂岩接触,请推测这两类物质(高温的岩浆与砂岩)的接触面可能 会有什么现象? (总结)砂岩接触面由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会发生改变, 从而发生变质作用。(上节课内力作用已经学到)产生新的一类岩石,也就是今 天我们要讲到的第三类岩石——变质岩。 (结合示意图总结)这种因为变质作用,而使得已有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而形成新的岩石类型,统称为变质岩。 庐山地区砂岩会因高温变质成为新的岩石类型——石英岩。石英岩就是一 种变质岩。展示庐山地区常见的两类变质岩类型:砂岩变质形成的石英岩和花 岗岩变质形成的片麻岩标本。其它的常见代表类变质岩,例如沉积岩页岩变质 成板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至此,我们通过阅读分析庐山地质历史资料,总结出自然界有沉积岩、岩 浆岩、变质岩这三大类按成因划分的岩石,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我们继续探究。
5 分 钟 岩石按照成因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是如何进行转化的?除了我们在庐山看到的沉积物变为沉积岩(砂岩、砾岩)、 花岗岩、砂岩会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石英岩、片麻岩)等,三大类岩石 的转化普遍存在吗?它们的转化有什么规律?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和影响呢? 完成活动任务: 以庐山地区为例,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通过学生绘制来总结并在示意图上标识主要过程和岩石、岩浆名称) 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中的岩浆在地质时期不断向上涌动,这个过程是内力作 用中的岩浆活动,有些地区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如夏威夷岛,庐山地区 并没有岩浆喷出现象(讲完后掩盖火山喷发图示),庐山地区不断上涌的岩浆, 虽然最终并未喷出地表,但将其上的巨厚砂岩层高高顶起,造成其隆起抬升, 形成巍峨险峻的庐山。这是地壳垂直运动中的地壳抬升过程,它仍然属于内力 作用。后来地下岩浆活动减弱,在地下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侵入岩,庐山地区 发现的花岗岩即为侵入岩,接下来暴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 侵蚀、搬运,并在低地沉积,如庐山地区大校场冲沟沟口处,再经压实、固结 形成沉积岩,这里主要以砂岩为主,深埋地下的侵入岩和部分沉积岩由于高温 高压的条件,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如庐山地区的石英岩。地层深处的岩 石,如侵入岩、变质岩、部分沉积岩也可以通过地壳抬升,升至地表,接受外 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也可能被高温炽热的岩浆再次重熔,又变为岩浆。 这样的转化过程说明,三大类岩石是可以通过内外力作用产生联系的,岩 石圈的物质是在不断循环运动中的。 那么,三大类岩石是否可以完全相互转化呢? 再通过绘制一幅简图把这一过程梳理一遍吧。 通过绘制简图,特别强调一下岩浆岩比较特殊,它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 成,而不能由已有岩石转化而成,所以说三大类岩石完全的相互转化是表述不 准确的。 这两句(课本 24 页)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表述,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 (总结)第一句说法是正确的,但是第二句说法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并不是由另一类岩石形成,沉积岩是地表已有岩石类型经过外力作用形成碎屑 沉积物后压实、固结形成,也不是直接由另一类岩石形成,只有变质岩是由另 一类岩石形成的,所以第二句话的表述不准确。
1 分 钟 课堂 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 沉积岩、变质岩,在内力、外力共同作用之下,通过与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 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循环转换中。(展示图片: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庐山景 观图。)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内、 外力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课题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庐山大校场地层剖面特征,理解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方式; 2.通过联系前后两节内容,认识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教学重点: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判断常见地貌的成因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情境 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张庐山的美景,这是庐山著名的五 老峰,通过景观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山体的特点:相对于平原地区,庐山山体 拔地而起,四周陡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些拔地而起的山峰, 它的形成都跟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出的力量即内力作用有关,并且主要是与内力 作用的表现之一——地壳运动中的垂直上升运动有关。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局部 庐山的山体景观,我们利用 Google earth(谷歌地球)软件截图来全景展示 一下庐山地区的三维遥感影像。我们发现在庐山的四周:地势都很陡峭,与周 边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了悬殊的落差。不过我们也会发现在 1100 米左右的 庐山顶端,却有一片开阔地,并建有牯岭镇,图片中的红顶房屋是各种旅游接 待设施,牯岭镇主体位于西谷,地势起伏相对较小,形成了庐山“外陡里平 ” 的特殊地形。 那么,牯岭镇所处的平坦开阔地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里相对平 坦的地形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一起探究答案吧!
1 分 教学 过程 我们的视角变换成芦林湖所在的东谷,这里有一片洼地,积水成湖。在 它的东北方有一条冲沟——大校场冲沟,这里海拔高度约 1028(±13)m,此
钟 处位置恰好处于上游冲沟与下游盆地的交汇处。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样一个普 通的沟谷中呢?这是因为我们要探究庐山顶部形态的成因,就需要寻找一处合 适的地点,分析它的地下垂直地层信息,去寻找答案。在大校场冲沟的沟口位 置,地质学家们发现了一处出露完好的地层剖面,也就是图中三角形的位置。 经过科学测定,属于晚第四纪地质剖面,我们今天的探究就从这个地层剖面开 始吧。
2 分 钟 这是一幅出露剖面的景观照片,仔细观察图片,看看有什么特点?(可 以从厚度、顶部形态、颜色、组成物质等方面概括) 厚度数米(可以与树木高度比较);剖面上方平坦、起伏小,森林生长, 表层发育了森林土壤;向下地层颜色有差异,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组成物质沟 底堆积着大量的、巨大的砾石,剖面中也能看到一些夹杂着粒径不一的砾石。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冲沟地层剖面信息,我们来看一张针对该剖面绘制的 专业地质图,大校场地层剖面是牯岭地区地质剖面的一个缩影,我们将通过探 究该剖面,试图解答牯岭镇平坦地形的成因。
5 分 钟 我们先从底层开始,同学们仔细看图并思考:底层的基岩(完整的岩体) 有什么特征? (老师总结)表面有许多的裂隙出现(目前已深埋地下),原本完整的岩体被 破坏。(过渡)那么在自然环境中,岩石表面发生这样的现象是普遍的吗? 补充一组图片:植物根系在岩石裂缝中不断生长;一块砾石表面岩体剥 落、破碎的状况;这是在庐山看到的一块砂岩表面岩体剥落,且变得浑圆似球 状。以上岩石遭破坏、破碎崩解的过程,叫做风化作用。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是 普遍存在的。 风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呢?教材中用完整的四小幅图展示了这种过 程: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自然界的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 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就很容易崩解破碎。此外岩石中水的冻融,水的化学溶 解,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也都会对岩石起到风化破坏的作用。 由于导致风化的温度、水、生物、空气等均为外界环境条件,所以它们 的作用也被称为外力作用,风化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还有哪些形式?我们 继续探究。
5 分 钟 我们继续观察这个剖面,你能发现在底层风化基岩之上的地层中,构成 物质有哪些? 首先地质学家已经按照直观的颜色进行了分层,颜色差异主要与组成的 化学物质差异有关;并且我们发现显著的分布着一些粒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砂 石、土层等;因此专家对每个地层就是按照“颜色+组成物质 ”来进行命名的。 这些大小不一的砂砾石为什么会在这里分布?首先是本地产生的吗?不 是,因为这是冲沟的沟口,沟内肯定有物质的流动。如果不是本地产生,那么 它们从何而来?又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大校场冲沟所在的地势图来思考。该冲沟是 由庐山北部中段最高山峰大月山和与其平行排列的女儿城(山脊)二者所夹持 而形成的沟谷。 (学生思考) (总结)这些砂砾石很可能是来自两侧山地大月山、女儿城山脊上的岩体。 (继续思考)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运移到了沟口处? 重力,砾石滚落下来。
(追问)还有吗,有什么外力作用的介质呢? (学生讨论) (总结)有些同学提到了冰川作用,因为我们探讨的这个剖面是第四纪以来形 成,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认为在这一时期的部分阶段庐山地区是发育了冰川 的,所以这些砂砾石可能是被冰川搬运,在沟口处因为冰川消融而堆积; 也有一些同学提到了流水作用,因为庐山地区气候湿润,降雨充沛, 由 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也能完成这个过程,砂砾石被流水搬运,到沟口处水流流 速减缓,砂砾石堆积。
5 分 钟 当然具体是什么外力作用介质,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去研 究。对于这些砂砾石,是经过了外力介质的搬运、堆积而到了沟口这个位置。 我们继续追溯,在大月山,这些砂砾石在被搬运之前,又是如何与山地的岩体 分离的呢? (学生)风化作用 的确,搬运的物质一部分来自基岩破碎分解后的风化物 在自然环境中,还存在着一种破坏地表岩体的外力作用形式。我们看到 的图片就是庐山的大月山山体,它在外力作用下,山体也会不断被侵蚀,形成 侵蚀冲沟。 侵蚀作用是各种外力介质,包括流水、风、海浪、冰川,在运动状态下 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侵蚀的本质特征在于物质离开原地,因此,侵 蚀过程会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各种侵蚀地貌 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总结一下:包括了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3 分 钟 一组课本图片,同学们判断一下它们的成因:外力作用形式是侵蚀,外 力作用的介质是流水,所以应该是流水的侵蚀过程;风力沉积;海浪侵蚀;冰 川侵蚀;流水沉积。
3 分 钟 下面我们通过示意图来梳理一下外力作用形式与作用介质的关系:外力 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岩石在自然环境中被外力不断破 坏,发生着风化、侵蚀的过程,而它们产生的碎屑物再经外力介质进行搬运, 当外力介质运动速度减缓,携带碎屑物的能力减弱,而将搬运物进行堆积,并 最终形成沉积物;在这个过程中,风化作用会受到外界的温度、水、空气、生 物等因素的影响,而侵蚀、搬运、堆积也会受到外界的风力、流水、冰川、海 浪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它们均是外力作用 的各种介质。
2 分 钟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回到开篇的思考问题吧:牯岭镇所处的平坦开阔地是 如何形成的? (学生分析回答) (总结学生答案)牯岭镇所在地区在地质时期经过了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等基本过程,使得地表趋于平缓,形成了相对平坦开阔的地形特征。
2 分 钟 下面我们把这两种作用力来进行一下列表比较 根据力量能量来源不同分为: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它们的能量来源分 别来自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在表现方式上内力作用有地壳运 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在作用结果 上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 同“粗毛胚 ”。而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把“粗毛胚 ”进行再 塑造,
1 分 钟 课堂 小结 这两节课《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均选用了庐山的案例来进行分析,我 们在到达登上庐山之前,位于鄱阳湖畔仰望到了由于内力作用的地壳抬升而显 得陡峭壁立的五老峰,感受到了“一山飞峙大江边 ”的气势,而当我们“跃上 葱茏四百旋 ”之后,也看到了在海拔 1000 多米,相对平坦开阔的牯岭镇,而 这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地表形态的塑造,正是两种力量—— 内力、外力共同 作用下的结果,这使我们地球表面的形态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