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综合与实践(2)
课 题 综合与实践(2) 课 型 实践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杠杆原理,会解决不同邮件的资费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内容及应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简单杠杆,棋子,塑料袋等实验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 情境,引 入 新 知 (3分钟) 猜谜:薄薄一张纸,四边细牙齿, 两地朋友要谈心,必须请他当差使。 学生猜谜,导入新课。 学生猜谜,明确本节课 学习任务。
二、合作 探 究 ( 3 2 分钟) 1.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1)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邮票,介 绍邮票的作用。 (2)了解邮资标准。 课件展示教材第109页表格,引 导学生理解信函邮资知识,正确 理解“计费单位”、“资费标准”、 “首重”、“续重”、“本埠”、“外埠” 的含义。 (3)计算邮资。 提问:小丽的信有45克,寄往外 地,需要多少钱的邮票 王叔叔 要寄156克的信函到本地,需要 多少钱的邮票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集体 汇报。(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 (4)设计邮票。 提出问题: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 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 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 要吗 如果不能,请你设计一张 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 足需要。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展示成 果,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1.(1)学生观看课件,倾听 教师谈话,理解邮票 的作用。 (2)学生观察表格,理解 相关概念,了解邮资 标准。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 交流,列式解答。 (4)小组合作设计需要增 加的邮票面值。 1 . 王刚的信重205g, 寄给外地的舅舅,需付 邮资多少元 除了用2 元的邮票外,还需增加 什么面值的邮票 (一 件信函最多可贴4枚 邮票) 100÷20×1.2+2×2 =10(元) 答:需付邮资10元,除 了用 一 张2元的邮票 外,还需4元的邮票2 张。(答案不唯一)
接上页 2.有趣的平衡。 (1)提问:坐跷跷板时,你愿意和 谁玩 引导学发现:体重差不多时, 跷跷板才平衡。 (2)课件出示第一幅图,提问:在 这个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强调: a.竹竿粗细尽量均匀; b.孔打在竹竿的正中间; c.刻记号时尽量等距。 (3)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及问题。 学生猜想问题的答案。 (4)课件出示第三、四幅图及问 题。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巡视指 导,提醒学生记录下实验结 果,集体汇报。 (5)总结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学过 的比例知识,你能解释这个现 象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 教师小结:左边刻度数×棋子 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时, 竹竿才能保证平衡。即左边 刻度数与棋子数的积一定时, 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 例。 1.(1)学生观看课件,倾听 教师谈话,理解邮票 的作用。 (2)学生观察表格,理解 相关概念,了解 邮资标准。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 交流,列式解答。 (4)小组合作设计需要增 加的邮票面值。 2.哥哥和弟弟坐跷跷 板,哥哥重40kg,弟弟 重25kg。弟弟坐在距 跷跷板支点2m远的地 方,为了让跷跷板保持 平衡,哥哥应坐在距跷 跷板支点多远的地方 解:设哥哥坐在距跷跷 板支点xm远的地方。 25×2=40×x x=1.25 答:哥哥坐在距跷跷板 支 点 1 . 2 5 米 远 的 地 方。 3.某市出租车收费标 准如下。 收费标准(不足 1km按1km)计算3km 以内7元3km 以上每增加1km,再收 2.4元
李阿姨乘出租车行了 9.2km,应付多少元 9.2km≈10km 7+(10-3)×2.4 =7+7×2.4 =7+16.8 =23.8(元) 答:应付23.8元。
三、课堂 总结,布 置 作 业 (5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完成《智慧树》第67页练习题。 1.集体交流学习心得。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教学 板书 综合与实践(2) 确定邮资的要素:信函的质量、信函目的地 平衡原理: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五、教学 反思 本节是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保证杠杆平衡等活动,让学生熟 悉、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不足之处:由于在新授时花时较多,导致在练习时少了校对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 注意有效的调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