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学习任务单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学习任务单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2 17: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
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 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 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 品味文 中哲理性语句。 2.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与思考, 感受经典的力量, 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尝试在书籍中发 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课前学习任务
1.总结梳理前四篇课文的论证方式和所涉及的学习观; 2.预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了解文章大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阅读作者档案,发现文意关联 作者档案(一)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919 年迁居瑞士, 1923 年 46 岁时入瑞士籍。 194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 年于瑞士家中去世, 享年 85 岁。爱好音乐与绘画, 是一位漂泊、 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黑塞 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 而神学院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后, 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
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作者档案(二) 王佐良, 1916 年 2 月 12 日生,诗人、翻译家、 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 人。 1929 年至 1934 年, 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 1939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 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 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 年回国 后,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 学研究所所长。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 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 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生平与文意内容的关联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习任务二】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读书的过程或想法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示例: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灰色的的大海立也 可以捞到珍珠。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 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 钟头。 王佐良
【学习任务三】对比读书经历,探究读书心得 试比较二人在读书内容、读书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习任务四】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 1.搜索名言警句,探求读书真谛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名言警句汇总 2.将名言警句嵌入思维导图
3.结合自身经历,完成小型演讲 可供思考的角度: (1)读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正的修养吗? (2)读书的数量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吗? (3)强迫自己阅读名著,确实是大错特错,得不到任何价值的吗? (4)报纸和流行文学真的没有阅读的意义吗? (5)…… 我的观点是:
推荐的学习资源
( 一)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 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 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 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 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 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
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 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 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 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 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 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 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 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 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 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 说: “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 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人 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 改进心智” ,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 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 “ 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 (Sophoclee)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Dr.Eliot)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 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 ”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 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读毕好像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 以说他已经“ 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 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 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 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 “ 面目可憎” ,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 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 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 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 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 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 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 “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 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 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 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 “ 在一人吃来是补品, 在他人吃来是毒质。 ”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 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 曰: “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 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有删节) (二)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著 王佐良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 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 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 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 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 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 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 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 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 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 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 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 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 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 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 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