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溶解度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时,NaCl溶解情况见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NaCl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0 1.5 11.5
② 10.0 3.0 13.0
③ 10.0 4.5 13.6
④ 10.0 6.0 13.6
A.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0%
B.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C.20℃时,NaCl 的溶解度是45.0g/100g 水
D.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溶解度大于Y的溶解度
B.Z一定是熟石灰
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至t1℃,析出的晶体质量相同
D.N点表示在t2℃时,X、Y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3.KNO3、NaNO3、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KNO3的溶解度最大
B.0℃时,100 g NaNO3饱和溶液中含73 g NaNO3
C.从NaCl溶液中获取NaCl晶体时,必须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D.分别将20℃的KNO3、NaNO3饱和溶液加热至80℃时,KNO3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NaNO3溶液
4.甲、 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2℃时,向100g甲中加入100g水后形成溶液的质量为200g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t2 ℃,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饱和
C.使乙从溶液中结晶,多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D.t1 ℃时,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6.7%
6.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酒精灯不用时,需用灯帽盖好 酒精分子会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B 给水通直流电,能产生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再分
C 炎热的夏天,鱼贴着水面游动 温度升高,氧气的溶解度减小
D 金刚石比石墨硬度大 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A.A B.B C.C D.D
7.能将不饱和NaCl溶液变为饱和NaCl溶液的方法是
A.加水 B.升高温度 C.加入NaCl D.倒出部分溶液
8.如图为氢氧化钠在水中和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下,氢氧化钠属于易溶物质
B.同一物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C.20℃氢氧化钠饱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52.2%
D.使40℃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只能用增加溶质的方法
9.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t2℃时,a的溶液降温到t1℃,一定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
C.t2℃时,a、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b中含少量a,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b
10.现有编号为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C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中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②③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②中溶液升温到30°C,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二、判断题
11.溶液蒸发溶剂后,一定会析出晶体。( )
12.饱和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
13.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在20℃时,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 )
14.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
15.一定温度时,某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则该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 )
三、综合应用题
16.CO2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控制CO2的排放,是为了减缓 效应。加压水洗法可以捕集CO2,增大压强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NatureCatalysis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利用MoS2作为催化剂常温下将CO2和H2高效制取甲醇(CH4O),该反应中CO2和H2的质量比为 。
(3)科学家利用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
①反应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CO2发生了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反应Ⅱ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1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2)P点表示:
(3)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5)将300gt2℃时的a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18.如图所示是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时氢氧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2)室温为20℃时,小芳同学向100g20℃的水中加入150g氢氧化钠,发现氢氧化钠全部溶解,于是对此曲线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其理由是 小明同学经过认真分析后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3)他们想继续测定室温(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小芳提出:将(2)中所得溶液冷却到20℃、过滤、干燥、称量固体质量为m1g,由此得出室温(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 g。
交流与反思:
(4)经讨论他们发现上述方案从操作的角度看,是因为 使固体质量m1偏大,从而会使测定结果偏 。
(5)最后一致同意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①将(2)中所得溶液冷却到20℃后,取溶液20.9g,向其中慢慢滴加MgCl2溶液至氢氧化钠完全反应(MgCl2+2NaOH=2NaCl+Mg(OH)2↓),表明氢氧化钠也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②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固体质量为m2g,从而计算出室温(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若室温(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确实为109g,则m2= g
参考答案:
1.D
【详解】A、①中加入的氯化钠全部溶解,所以可以计算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错误;B、②中所加入的氯化钠全部溶解,结合③中的数据可以知道②中所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错误;C、根据③中的数据可知,20℃时,NaCl 的溶解度是36.0g,错误;D、③④中都是溶解了3.6g氯化钠,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知道,由于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都相等,所以可以知道它们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故选D。
2.D
【详解】A、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错误;
B、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一定是熟石灰溶解度曲线,还可能是气体的溶解度曲线,错误;
C、从t2℃降温至t1℃时Z的溶解度减小,Z没有晶体析出,错误;
D、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N是交点,在该温度下X、Y的溶解度相等,X、Y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故选D。
点睛:相同温度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可用×100%进行比较。
3.D
【详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最大,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小,错误;B、 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73g,则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73g硝酸钠而不是100g溶液中,错误;C、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不明显,对于这样的物质应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错误;D、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将20℃的KNO3、NaNO3饱和溶液加热至80℃时,硝酸钾和硝酸钠都变成不饱和溶液,所以KNO3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NaNO3溶液,正确。故选D。
【点睛】理解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所表示的含义。
4.B
【详解】A、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没提温度,不能比较,错误;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t2℃时,甲的溶解度是80g,向100g甲中加入100g水后,只能溶解80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00g+80g=180g,错误;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是t1℃时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是t2℃时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图象可以看出,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甲的大于乙,错误。故选B。
5.D
【详解】A、t2 ℃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故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A错误;
B、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溶解度增加,不可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饱和,故B错误;
C、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使乙从溶液中结晶,多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C错误;
D、t1 ℃时,甲、丙的溶解度均为20g,该温度下,甲、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详解】A、酒精灯不用时,需用灯帽盖好,是为了防止酒精分子会不断运动到空气中,造成浪费,故选项解释正确;
B、给水通直流电,能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炎热的夏天,鱼贴着水面游动,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的溶解度减少,故选项解释正确;
D、金刚石比石墨硬度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7.C
【详解】A、加水,能溶解更多的氯化钠,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加NaCl固体,能将不饱和NaCl溶液变为饱和NaCl溶液,故选项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部分溶液,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D
【详解】A、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故选项A说法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故选项B说法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09g,则其饱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故选项C说法正确;
D、使40℃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达到饱和,除用增加溶质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溶液达到饱和,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D。
9.C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选项说法不正确;
B、未指明a溶液是否饱和,所以t2℃时,a的溶液降温到t1℃,不一定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该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选项说法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所以b中含少量a,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0.B
【分析】①、②、③的三个烧杯中均分别盛有100克水,20°C时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6克、56克、76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比较现象可知,②、③有溶质没有溶解肯定得到饱和溶液,①得到溶液没有剩余溶质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详解】A、①中所得溶液不确定是否饱和,错误;
B、②③中所得溶液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C、不能确定30°C时物质的溶解度,故②中溶液升温到30°C,不确定溶质溶解情况,错误;
D、③此时为饱和溶液,若③中溶液恒温蒸发,仍然得到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故选B。
11.×
【详解】含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一定的溶剂后晶体会析出,若是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一定的溶剂后晶体不一定会析出,故错误。
12.错误
【详解】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仍为饱和溶液,而非变成不饱和溶液。
13.错误
【详解】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不能说明二者的溶解能力相同,通过二者的溶解度才能判断出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
14.错误
【详解】饱和溶液可能水浓溶液,也有可能是稀溶液,比如饱和石灰水就水稀溶液,说明有些饱和溶液是浓溶液,或者说有些浓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因此是交叉关系。
15.错误
【详解】解:设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是x,即, x=25g,故错误。
16.(1) 温室 增大
(2)22:3
(3) 还原 分解
【详解】(1)排放到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控制CO2的排放,是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增大压强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故填:温室;增大。
(2)CO2和H2高效制取甲醇(CH4O),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另一种生成物是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CO2和H2的质量比为:(44×1):(2×3)=22:3,故填:22:3。
(3)①由流程图可知,反应Ⅰ是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430℃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CO2中的氧元素被FeO夺去,CO2发生了还原反应。故填:;还原。
②由流程图可知反应Ⅱ是Fe3O4在大于2030℃条件下反应生成O2和FeO的反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故填:分解。
17. a>b>c 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降低温度 b>a>c 60g
【详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依次是:a>b>c;
(2)P点表示: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4)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高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所以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5)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将300gt2℃时的a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300g××100%=100g,溶剂200g,t1℃时溶质质量40g,故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00g××100%-40g=60g。
故答案为(1)a>b>c;(2)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降低温度;(4)b>a>c;(5)60g。
【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改变温度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应分析温度改变时溶剂、溶质的变化;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该温度下的溶解度计算即可。
18. 37.5% 20℃时氢氧化钠溶解度为109g,100g20℃的水中最多可溶解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09g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温升高,氢氧化钠溶解度增大,使氢氧化钠全部溶解 (150- m1) 过滤所得的氢氧化钠固体附带氢氧化钠溶液 小 不再产生白色沉淀 7.9
【详解】(1)t℃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是60g,所以氢氧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2)室温为20℃时,小芳同学向100g20℃的水中加入150g氢氧化钠,发现氢氧化钠全部溶解,于是对此曲线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其理由是20℃时氢氧化钠溶解度为109g,100g20℃的水中最多可溶解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09g,小明同学经过认真分析后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温升高,氢氧化钠溶解度增大,使氢氧化钠全部溶解。
(3)他们想继续测定室温(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小芳提出:将(2)中所得溶液冷却到20℃、过滤、干燥、称量固体质量为m1g,由此得出室温(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50- m1)g。
交流与反思:
(4)经讨论他们发现上述方案从操作的角度看,是因为过滤所得的氢氧化钠固体附带氢氧化钠溶液,使固体质量m1偏大,从而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5)①将(2)中所得溶液冷却到20℃后,取溶液20.9g,向其中慢慢滴加MgCl2溶液至氢氧化钠 (MgCl2+2NaOH=2NaCl+Mg(OH)2↓),表明氢氧化钠也完全反应的现象是不再产生白色沉淀。
②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固体质量为m2g,从而计算出室温(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若室温(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确实为109g,20.9g氢氧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则
解得m2=7.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