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8 14:0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分为城镇聚落和乡村聚落。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
2
1.[区域认知] 能够利用相关示意图、景观图,判定不同区域城乡内部的功能区,认知其内部空间结构类型及特征。
2.[综合思维] 结合城乡的土地利用,综合分析影响其内部空间结构及变化的因素。
3.[人地协调观] 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及合理利用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意义。
课程标准
学习
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重点: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
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图像分析法:景观图要置于区域进行分析;统计图表则要重点关注其时空变化,如城镇化的时空变化、城镇功能区的时空变化等。
(2)区位因素综合分析法:结合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归纳常用专业术语。
学习
思路
(1)城镇出现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因此在分析城镇空间结构、城乡地域文化、城镇化过程时,要将案例置于特定区域,结合区域特征进行分析。
(2)充分借助教材中的各种图形、图像,增强对城乡事物的直观认识。结合地理图表资料,解释世界的城镇化特点及其规律,并分析城镇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 技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
上海的农村是什么样?跟一江之隔的江苏反差明显,你更喜欢哪里?城镇和乡村有何异同点?
上海的农村跟江苏城市比较
乡村土地利用和内部空间结构
1
诸葛八卦村原来叫高隆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
1、读图指出诸葛村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2、占地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
3、分析农业生产区、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4、绘制诸葛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简图
居住区
公共空间
生产区
概念: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组成: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等
特点:生产区遍布全村,居住区点缀其间
生产区
目录
Contents
居住区
概念:是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组成:由房屋和院落组成
特点:用地规模相对较小
公共空间
是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常在乡村中心
①公共空间的组成
公共建筑、街巷、水井、池塘和广场等
②公共空间的功能
信仰和祭祀(祠堂、庙宇等)
行政管理(村委会等)
生产生活(集市、打谷场、水井、池塘等)
教育(学校等)
休闲娱乐(广场、活动室等)等
③公共空间的特征
公共性
乡村公共空间是公共的资源,为所有村民服
务,村民可以自由出入
文化性
乡村公共空间真实客观地记录着乡村历史的
变迁,是乡村文化的承载地,是村民思想、
情感交流的平台
多样性
乡村公共空间可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信
息交往、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等多种需要
绘制诸葛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简图
乡村空间结构的变化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 隆丰禅院
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随着社会发展,新建的乡村有何发展变化?
乡村的发展变化
特点:新建的乡村居住区经过重新统一规划建设,多呈现整齐划一的格局,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各功能区逐渐分化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村落的卫星俯瞰图,在村落中间有些区域有成片的树木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图中村落中间成片树木分布区的规划用地类型是( )
A. 耕地 B.林地
C.住宅用地 D.公共设施用地
2. 村落中间成片树木出现的原因是( )
A. 美化居住环境 B.增加乘凉环境
C. 外出打工,种树增收 D. 无人居住,农宅废弃
乡村的外部空间形态
3
团块状聚落
条带状聚落
环状聚落
分散型聚落
乡村外部空间形态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形态
特点
分类
分布
集聚型
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内部空间结构相对清晰
团块状
位于地形平坦地区
带状
多沿河流、山谷和交通线分布
环状
沿山麓或湖塘沿岸分布,也是带状的一种形式
分散型
规模较小,点状松散布局
由于地形限制
林盘:在川西平原,乡村聚落形态不是我们熟悉的带状。团状、棋盘状,而是点状。具体表现是在广袤的农田当中几丛竹林围成一团,竹林中一般就是几户或十几户甚至一户人家,这种乡村聚落形式就是林盘。
形成原因:林盘作为特殊的乡村聚落形式,具有相对特殊的形成原因。部分学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川西平原发达的水系,水是生产生活的必须,如果区域内只有一条水系,人们就只能依这条水系聚居,就不能形成林盘这种“散居”模式。
还有学者认为,移民搬迁也是重要原因,成都平原地区历史上人口增减较多,外地有多次移民迁入,新迁入移民往往以散居为主,保持与原有聚落之间的距离。
01
03
0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01
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1
2
城市的空间结构
活动需要占用土地
城市土地面积有限
交通和地价不同
城市各项活动发生空间竞争
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居住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城市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中心区、文化教育区、生态功能区、休闲娱乐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等。
小组讨论:1.A、B、C功能区的名称是什么?
2.分析它们在城市内的分布位置?为什么?
3.每个功能区有什么特点?
A
B
C
a.商业区
主要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地价较高;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
布局原则:
1.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市场最优)
2.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交通最优)
中心商务区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简称CBD),这里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的总部。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交通通达度高
建筑物高大稠密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内部有明显分区
上海陆家嘴
纽约曼哈顿
东京新宿区
b.工业区
位置:分布在城市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特点: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成片。
原因:郊区地租低,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对市区环境的污染;交通便利,便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补充:工业区布局
与住宅区间有便利的交通
与住宅区之间设置有隔离带
小规模、无污染可布局城市内部
用地大,轻度污染,布局近郊
重污染布局远离城市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镇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居住区
工业区
主导风向
公路
公路


隔离带
补充:
工业区布局
与住宅区间有便利的交通
与住宅区之间设置有隔离带
小规模、无污染可布局城市内部
用地大,轻度污染,布局近郊
重污染布局远离城市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镇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c.居住区
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也是城市内部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地面积最大;
分布范围非常广,成片状或团状;
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位置上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分布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分布在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功能区的特点:
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
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
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武汉功能区分布图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
看面积
最小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
看距市中心远近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
看形态
般呈片状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
看人口
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
变化
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般呈片状;
看人口——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变化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趋势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城市空间结构

多核心状
同心圆状
扇状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同心圆模式
特点: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成因: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城市:成都、北京、东京。
特点:城市各功能区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成因:河流山脉的阻隔,城市海陆分布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
城市:烟台、沈阳、青岛
扇形模式
特点: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
成因:受山川地形及河流自然因素,地价、交通和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重庆、武汉
多核心模式
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因素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探究 地租曲线图
(1)描述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
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距市中心距离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O
A
B
C
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图中 OA、AB、BC 分别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标注在图上,并说明理由。
提示: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BC为工业区,因为在OA段,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AB段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BC段工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
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距市中心距离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O
A
B
C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通达度
市中心
环路
环路




公路干线
社会文化因素
北京做为首都,市中心没有像上海、深圳等地有那么多高楼大厦,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他因素
历史因素
唐人街,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聚居的地区,促使唐人街形成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避免互相干扰
从而保证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也使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得到合理利用
01
合理布局
02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节省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运行效率;
促进城镇与周边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课堂小结
?????????????????????????????????????
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
2.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C
C
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1-2小题。
练 习
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3-4小题。
4.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3.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A
C
练 习
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图示意该模式中“产、村、景”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完成5-6小题。
5.“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 ??)
A.乡村旅游开发 B.生态环境建设 C.农副产品加工 D.电子商务推广
6.该模式的特色在于(?? ?)
A.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 B.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C.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 D.协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
C
练 习
A
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市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市协同发展。据此完成7-8小题。
7.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A.地形条件 B.经济产业 C.交通设施 D.口岸发展
8.两市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风俗习惯相近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③资源禀赋相似④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练 习
A
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9-10小题。
9.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A.城市近郊型 B.边远山区型 C.搬迁撤并型 D.特色保护型
10.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历史文化传承 B.工业与信息化 C.自然环境变迁 D.交通区位变化
B
练 习
A
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1-12小题。
1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1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练 习
B
高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升级和居民出行影响显著。高铁新城产业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密切相关。下图为某高铁新城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13-14小题。
13.该高铁新城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是(??? )
A.I主要功能为科研、行政等 B.II主要功能为商贸、商务办公等
C.Ⅱ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均大于I D.III主要功能为居住、文化、教育等
14.高铁新城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相匹配的是(? ??)
A.零售等生活型服务业——旅游城市 B.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传统工业城市
C.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城市 D.高新技术创新型服务业——都市圈核心城市
D
练 习
D
美国塔科马市(47°17'N,122°28'W)是位于北太平洋东岸的港口城市,人口约21.9万(2020年)。该市一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工作之余经常前往图书馆读书,或漫步公园游憩。1873年,横贯美洲大陆的北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成了分处铁路两端的约克曾祖父母缔结姻缘的纽带。他们初识时,位于铁路西端的塔科马仅千余人,到1889年人口达3.6万。图12示意塔科马市内部空间结构。
5.“(1)概述该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
C
练 习
北太平洋铁路建成后,人口数量增多,城市逐步兴起,海运和陆运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带动产业发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进一步发展。
美国塔科马市(47°17'N,122°28'W)是位于北太平洋东岸的港口城市,人口约21.9万(2020年)。该市一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工作之余经常前往图书馆读书,或漫步公园游憩。1873年,横贯美洲大陆的北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成了分处铁路两端的约克曾祖父母缔结姻缘的纽带。他们初识时,位于铁路西端的塔科马仅千余人,到1889年人口达3.6万。图12示意塔科马市内部空间结构。
(2)归(2)纳该市商业区的分布特征。
C
练 习
临近港口和城市中心集中成片,沿主干道呈带状,在街角和居住区呈点状分布。
美国塔科马市(47°17'N,122°28'W)是位于北太平洋东岸的港口城市,人口约21.9万(2020年)。该市一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工作之余经常前往图书馆读书,或漫步公园游憩。1873年,横贯美洲大陆的北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成了分处铁路两端的约克曾祖父母缔结姻缘的纽带。他们初识时,位于铁路西端的塔科马仅千余人,到1889年人口达3.6万。图12示意塔科马市内部空间结构。
(3)说(3)明该市适宜步行的原因。
C
练 习
城市环境宜人,建有步行道,步行范围内的设策较为便利、公园绿地分布广。
美国塔科马市(47°17'N,122°28'W)是位于北太平洋东岸的港口城市,人口约21.9万(2020年)。该市一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工作之余经常前往图书馆读书,或漫步公园游憩。1873年,横贯美洲大陆的北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成了分处铁路两端的约克曾祖父母缔结姻缘的纽带。他们初识时,位于铁路西端的塔科马仅千余人,到1889年人口达3.6万。图12示意塔科马市内部空间结构。
(3)说(3)明该市适宜步行的原因。
C
练 习
城市环境宜人,建有步行道,步行范围内的设策较为便利、公园绿地分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