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6.29 马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6.29 马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31 17:33:18

文档简介

29、马
学 科
语 文
课 题
29、马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积累“剽悍、驯良、遒劲、阔绰、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词语。
2.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性。
3.了解布封和博物志《自然史》。
过程方法
1.品味、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
2.学习恰当地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蕴含在洗练的语言之中的感情倾向,深入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
(总第 课时)
  一、导语
  提及人类的忠实朋友——马,给人的强健、勇毅的印象是那么鲜明可感,而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不乏优美的赞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科学小品《马》,去感受马的形象、马的命运。(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马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三、诵读,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要求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觑 项鬣 剽悍 窥伺 疮痍 阔绰 观瞻 庇荫 遒劲 妒忌 相得益彰
  (2)释义
  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驯良:和顺善良。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
  有过之无不及:有超过的而没有达不到的。
  2.指名学生分段诵读,勾画文中精彩的语句并与同桌交流体会。
  3.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写了人工驯养和天然野生的马,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2)本文在传神描摹马的形象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文中饱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
  (3)这篇课文对马的描写细致逼真,使人为之倾心、赞叹。那么,你认为本文的描写笔触有什么特别之处?试结合具体语句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人工驯养的马的主要特征是:勇毅,与主人共生死、共荣辱;驯良,服以主人的操纵,满足主人的愿望,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甚至是生命。
  天然野生的马的主要特征是: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即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天性决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己之私争斗。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
  (2)布封在对马的描摹中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对 “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饱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如:
  ①“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②“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③“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妍媚而已。”
  (3)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本文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型高贵的绅士。
  文章一开始写道:“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就流露写作意图是要把马当作人的同类来写。马在战场上本是被迫冲腾蹿跃的,但作者却说它是“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约束的,但作者却指出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却被说成是一种“教育”。驯马在作者笔下变成了具有文明意识的生物。同样,作者在说野马能够因为不受羁绊而“感觉自豪”,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不愿意“作战”,过着“和平生活”。总之,凡能够用写人的语言的地方,作者都力避使用动物学的语言;即便是本来并无“意识”的本能动作,作者都写成具有人一般意志的自觉行为。
  3.学生自由诵读,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
  四、深层研讨,体会意图
  1.学生合作研讨:
  (1)我们常说:“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从课文第1、2语段内容看,马和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3)第2段中,“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铁蹄还有过之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
  (4)课文第5段描绘野马的外形时,还写到了其他一些动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认为“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那么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化妆现象?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马在被人类长期驯养役使过程中确实赢得了人类“朋友”的称号,但这一切是以束缚马的自由,压抑马的天性为代价换来的,如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作为玩物。这时的马实际是外在一种十分悲惨的生存状态之下,这种情形下,只能说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2)“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①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②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3)“这一切”是指马额上覆盖妍丽的毛、编成细辫的项鬣、盖满身体的丝绸和锦毡等一切视马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因为蹄铁只能有限地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一切”,却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之为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为严重的。
  (4)这样写是为了把马的“匀称”“优美”的外形同其他形体有缺陷的动物作比较,突出马的高贵姿态。
  (5)结合现实生活,言之成理,谈出审美见解即可。
  3.师生同声诵读全文,感受本文宽广博大的人文美。
  4.汉语中含马的成语、俗语很多,请查阅相关工具书,把你搜集到的,与同学交流。
  教师归结、整理,如:一马当先、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马首是瞻、马到成功、倚马可待等。
  五、课堂小结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当在智者的引领下,重新审视马和人类的关系时,我们惊诧于“朋友”华美概念下的内涵,愿“珍视生命、关爱动物”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企盼。
了解作者作品。
通过自读课文,掌握字词。
学会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
把握作者感情。
合作探究。
拓展。








人工驯养、奴役的马:屈从、满足主人、
舍己从人、迎合别人、 驯良
不拒绝任何使命、
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天然野生的马:奔驰、腾跃、不受拘束、
没有节制自由游荡、蹦跳、 自由奔放
强壮轻捷和遒劲……
深深同情 ←—————对比—————→由衷赞美




在上《马》这节里,力求从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品读文本的能力。突破对布封笔下两类马特性的感悟。在大框架的预设中,师生、生生间进行大量的对话生成,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既然是课堂对话,就有是一个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文本进行解读,可以有效地使课堂生机勃勃,鲜活多彩。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语言中找到解读的切入口,进行文本品读。在这一节课里,有大约30多分钟的对话教学,就是通过这些淡淡的对话达到预设的目的,在整合文本内容过程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成和感悟,从而达到对两类马的认识和感悟。但同时在课堂上也生成了一些与课堂不紧密的对话,自己在课堂上也没有能够进行准确地判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得继续努力,培养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更好的有效阻止无效的课堂对话生成。同时也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语文课堂里要时刻做好师生之间的“接球”和“抛球”。真正的提高课堂45分钟的时效性。
课件52张PPT。马欣赏马的图片问题一、汉语汉字中的马
二、历史传说中的马
三、艺术作品中的马
四、文学作品中的马一、汉语汉字中的马早期甲骨文晚期甲骨文金文大篆书小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你知道马有哪些代称或别名?从哪儿得知的? 千里足、天马、宝马、驹 、骐骥 、骏 、飞黄了解马的别称1.请在1分钟内写出10个以“马” 为偏旁的字。驭,驯,骋,骞,骚,
骥,闯,驷,腾,驿。2.请在1分钟内写出5个含“马”字的成语。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单枪匹马 一马当先 一马平川
万马奔腾 老马识途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 汗马功劳
驷马难追 千军万马 人欢马叫 车水马龙 指鹿为马书写马的字词点击马的成语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胜利了。形容迅速地取得胜利。往往与“旗开得胜”连用。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地前进。
  
马翻人仰:又作"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惨败的狼狈相。也比喻乱得不可收拾。
  马革裹尸:指在战场上被打死以后,没有棺木盛殓,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死在战场上。
马工枚速:马其实是司马相如简称,指西汉时期两位著名的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和枚皋二人写文章,一个写得工稳而标准,一个写得快速。用以称赞各有所长。点击马的成语 一马平川:形容地势平坦而开阔。
人困马乏:人马都困乏了,带动别的人或事情,起带头作用。
人欢马叫:形容农村中热气腾腾、繁荣兴旺的影象。
  点击马的成语骑马找马:比喻一面占着现有的位置,一面另找较好的工作。也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别处去找。
老马识途:老马能够认识路。比喻富于经验的人在办事时熟悉情况,容易做好。
心猿意马:形容心事不定,就象猿猴跳跃、快马奔驰一样。点击马的成语4.请在2分钟内写出4条含“马”字的谚语。 好马不吃回头草。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一马不跨双鞍。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蚤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诉说马的谚语马大哈 打马虎眼 拍马屁
捅马蜂窝 露马脚 马后炮 风马牛不相及 白马王子 驸马 黑马 讲 读 马 的 俗 语(1)马鞍套在驴背上---
(2)马背上打电话----
对不上号奇(骑)闻出题(蹄)自由自在(3)马儿伸腿---
(4)马散笼头---接 答 马 的 歇 后 语(5)矮子骑大马----
(6)马尾巴栓豆腐----上下为难提不起来(7)马戏团的猴子----
(8)马嚼子戴牛嘴上---随人耍胡来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唐 ·岑参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凉州词》——唐·王翰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唐·孟郊吟 诵 马 的 诗 句知 晓 马 的 知 识 古代驾二马为( ),
驾三马为( ),
驾四马为( )。骈骖驷我国古代的一车四马为( )。一乘赤兔马 乌骓(zhuī)马 的卢马
汗血马 白龙马 昭陵六骏
小青马吕布,关羽项羽刘备唐僧唐太宗毛泽东二、历史传说中的马品 味 马 的 故 事伯乐相马秦琼卖马田忌赛马老马识途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①涓(juān)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③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
④期(jī)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按图索骥:按图像寻求好马, 比喻做事拘泥于成法,不能灵活变通。现在也用于按照线索去寻找人或事物。
品味马的历史典故
指鹿为马:赵高故意将鹿说成是马,迫使大臣们承认,对不承认的就暗中加以迫害。比喻歪曲事实,颠倒是非。欣赏马的艺术三、艺术作品中的马 照夜 白 图(韩幹)  韩幹是唐朝著名的画马名家,《照夜白图》是他存世的作品。“照夜白”是匹名马,它是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特别喜爱的坐骑。从它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匹浑身雪白的骏马。画面构图比较简单,一匹马和一根木桩。但是画幅却非常有气势。这匹“照夜白”被栓在木桩上,马首高高昂起,马的鬃毛飞扬,双耳直立,两目圆瞪,鼻孔张得大大的,裂着嘴在嘶叫,四只马蹄腾跃踢踏,好一匹性子刚烈志在千里的“千里驹”。画家韩幹用并不很多的笔墨就将这匹烈马的形和神,描绘得恰如其分,给观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幅《照夜白图》现在收藏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双 骑 图(韦 偃)绘画中的马群马六骏图八骏图房兵曹胡马 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骏,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此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四、文学作品中的马吟诵马的诗文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老 马 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从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马的风姿善待动物关爱生命 祝同学们早日成材,如“千里马”般一跃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