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4.19 观舞记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4.19 观舞记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01 10:04:06

文档简介

19. 观舞记
学 科
语 文
课 题
19. 观舞记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字词。
2、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
过程方法
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 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
(总第 课时)
一、 激趣导入
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郁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老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谈初读后的体会。
2、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同学们可能喜欢如下语段:
13段:因为这一段用生动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形体的美。
16段: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讨论分析后,要求学生能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进行概括。明确:飞动的“美”
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学生对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三、集体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把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
(1)2—5段连用四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2)第7段究竟是什么意思?
(3)第17段,冰心奶奶说卡拉玛“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忘怀了自己还能理解,忘记了观众怎么行呢?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1、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学生可能只会回答:有。如果没有学生回答,老师也可以提示:春节联欢完税上你们有看过这样的舞蹈吗?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2、学生讨论回答后,欣赏一段舞蹈,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随即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雀舞”。放完后,学生写。写完后,展示,交流)
3、教师总结:
同学们不仅说得好,写得有很优美。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古典到现代,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依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每天都活得如这舞蹈一样精彩。
激情导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概括内容。
学生交流合作,体会文章情感。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精彩段落语句,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及时地进行写作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巩固知识。




以“假如”为开头,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段话。




观舞记 (冰心)
形体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心灵之舞 衣饰 飞动的美

神态




教学本文,我立足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其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与文本有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觉得自己还可以的地方是:能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巧妙整合内容。《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 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以此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遗憾的地方: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练习面完全可以再广一些。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语言特色。 学生审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积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舞蹈艺术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应该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课件26张PPT。观舞记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印度是公认的世界传统舞蹈的发祥地。印度传统舞蹈有四大流派,而“婆罗多舞”是最古老的古典舞蹈。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头戴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脚、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瞬息万变。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福建长乐人。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我们曾学过她的《荷叶—母亲》。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品位文章的语言,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印度舞飞动的美。
3. 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4.欣赏本文生动优美的舞蹈艺术描写。
轻捷     咿哑 阐述     
褶裙 颦蹙      粲然
嗔视     妥帖 铮铮     
雏凤 斗薮      发髻
本色当行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尽态极妍 这些生字你认识吗 jiéyīchǎnzhěpín cùcànchēnchúsǒujìhángchì zhàxièyánzhēngtiē理清思路 整体感知赞美感谢 19-22 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赏舞蹈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观赏舞蹈
11-18--------表达感受
1-10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印度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
再:在一个难忘的夜晚观赏卡拉玛姐妹的优美的舞蹈。
后:借用泰戈尔的诗表达中国人民对卡拉玛姐妹的喜爱和感谢。阅读品析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飞动的美身体
服饰
神态
动作
心灵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美”的?品读分析11-18段读课文11—18段,找出卡拉玛姐妹舞蹈中美的细节、美的画面,用波浪线标出来,并将发现的成果结合文章语句表达出来。(提示:可以从服饰、动作、舞姿、神态、外貌等方面去寻找。)读课文,发现“美”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写这动态的美?写“蛇舞”:颈的 ,肩的 :一阵一阵的柔韧的 ,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们看她忽而 ,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 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 ,要间的 ,用她 ,繁响的铃声,轻云般 ,旋风般 ……轻摇微颤蠕动花朵褶裙细碎的舞步慢移疾转双眉颦蹙笑颊粲然 卡拉玛在表演舞蹈时是全身心的投入,除身体在飞动外,心灵也进入了舞蹈的境界,达到忘我的境地。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在舞蹈的狂欢中, 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语言美表现舞蹈美神态美舞姿美服饰美外貌美心灵美飞动之美赏读课文,读出“美”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在小组内有感情朗读,可以单独读、组合读、接龙读,边读边在脑子想象舞蹈的
情景画面,使自己沉浸其中 。研读课文,感悟“美”①最贴切的词语;
②最妙的修辞;
③最美的句式;
④最细致的观察; 作者运用了哪些语言技巧?1.运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2.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展示舞姿的美。3.运用了许多修饰性的词语,增加文章韵味。“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如同一个婴儿” “她是一只雏凤” ……比喻“假如……假如……假如……假如……” “忽而……忽而……忽而……忽而……忽而……”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排比“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斗擞龙蛇动”引用1.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2.文中除了正面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还从观众的反映侧面地描写。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3.积累词语(无限的)哀愁 (无边的)喜乐 (低回婉转的)娇羞 (叱咤风云的)盛怒(细腻妥帖的)梳妆 (铮铮的)弦响 (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 (优美的)诗歌故事 …… 怎样理解“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体会到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印度文化是滋养民族艺术的食粮。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的营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了解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宗教色彩浓厚。在印度历史上,印度宗教以及宗教神话就一直贯穿于这古老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印度社会各阶层文化的组成部分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舞蹈、音乐、雕刻、绘画等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如:课文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舞台的背景也充满宗教色彩。寻找美 在印度教的佛经中,湿婆头戴“火焰冠”,是主宰破坏和生殖两种权能的神,生有三只眼和四只手臂。他终年在喜马拉雅山苦修行,学会跳舞,成为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后被尊为“舞王”。当他翩翩起舞时,三只眼睛睁开,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将来;四只手臂轻轻舒展,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后两只手分别持小鼓和火焰。《观舞记》 与 《安塞腰鼓》的异同同:1.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舞蹈
2.都写了舞蹈的文化背景。(《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是这么厚这么厚的黄土高原;《观舞记》卡拉玛舞蹈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3.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舞蹈。异:1.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表现了阳刚之美; 《观舞记》表现的是阴柔之美。
2.《安塞腰鼓》没有用侧面描写,《观舞记》除了用正面描写,还用了侧面描写,写观众的反映等。小练笔 用你所学到的精致的形容词,生动的修辞手法等语言技巧,来表现自己所看到的和想到的。提示与要求:1.可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表达; 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1、2、3中的一种方式表达。2.可以模仿课文2—5段的假设句,也可模仿第7段的比喻句,写几句排比的话;3.结合课文12—18段描述,综合运用精致的形容词、动词,生动的修辞,巧妙的方法,丰富的想象写一小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