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华文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1、理解词中写景、怀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由标题入手,感知内容
此词描绘了怎样的赤壁之景?
怀念了哪位历史人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万古情怀?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怀历史人物,感自身处境,抒万古愁怀。
品味赏析
问题一:词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它不同凡响。试与下面描写水的诗句比较,从意境建构特点说一说不同凡响在哪里?
(中心语——描述语——意境)
中心语 描述语 意境
诗作
项目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谓洞庭湖处在水气笼罩之中,汹涌之波震撼了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的开阔和气势)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秋风、洪波
日月、星汉
萧瑟、涌起
出其中、出其里
辽阔壮美
气象万千
曹诗
孟诗
气
波
蒸云梦泽
撼岳阳城
汪洋壮阔
雄伟壮观
苏词
大江
浪
人物
东去
淘尽
千古风流
气势恢宏
壮怀激烈
李诗
黄河之水
天上来
不复回
浩浩荡荡
辽远雄伟
这些名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睢。
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
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与“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的无尽怀念。
问题二:上篇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周瑜,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乱石穿空”写仰视中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瞰大江的奔腾气势,“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观。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副雄奇壮丽的景象,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问题三: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说说曾在这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问题四: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周瑜
年龄:34
婚姻:佳人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婚姻:发妻早亡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
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一种理想,而落魄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达出一种超脱和旷达。
总结归纳
学习时,抓住“景物”“人物”“情感”赏析内容
描绘赤壁景色——穿、拍、卷——雄浑壮丽
(以壮景衬英雄)
塑造周郎形象——美人相伴、儒将风采、赫赫战功——年少英雄
(以美人衬英雄)
抒发个人情怀——人生如梦——壮志难酬
(以英雄衬自己)
研究性问题讨论:
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成分,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1) 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2) “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咏史怀古诗的内涵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对历史遗迹的追思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讽刺时事),或者思发思古之幽情。
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拓展延伸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
咏史怀古诗特点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历史古迹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通过写王昭君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借昭君来感怀,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