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从军行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从军行》,并理解诗中的基本词义和句子结构。
通过对诗中关键词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感悟、教师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从军行》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比阅读等方式,自主探索和发现诗中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将士的忠诚和勇敢,激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从军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把握诗的整体意境和情感。
通过朗读和背诵,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诗的内容。
难点:
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深层含义,理解古代将士的复杂情感和精神世界。
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诗中的情感相结合,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预习导学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于不熟悉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或词典。
学习注释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以写作边塞诗和闺怨诗而著称,其诗作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尤以“高适、王之涣”并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朝盛世,是王昌龄对当时国防和军事生活的真实写照。唐代在安史之乱后,边疆频繁战事,王昌龄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
系列概述
《从军行七首》是一组反映唐代边防军人生活的组诗,通过对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刻画展示了边塞将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其中“其四”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表现了戍边将士坚毅不屈的精神。
学习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对字音,读准节奏
学习诗歌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学习诗歌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学习诗歌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学习诗歌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诗文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辽阔苍凉的西北边陲图景,给人以压抑、孤独之感;同时点明了地点,暗示了戍边将士远离家乡、身处边境的孤独与坚守。
诗文赏析
王昌龄在本诗中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黄沙、雪山等自然景象象征战争的惨烈和将士的艰难困苦,用金甲来比喻士兵的雄壮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艺术手法分析
诗文赏析
情感表达探究
王昌龄在本诗中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黄沙、雪山等自然景象象征战争的惨烈和将士的艰难困苦,用金甲来比喻士兵的雄壮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形象与意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中的“长云”象征着变幻莫测的战争局势,而“暗雪山”则传达出边塞环境的严酷和将士们面临的艰难挑战。
青海长云雪山
- 01 -
“孤城遥望玉门关”,孤城即是指边塞的城池,这里指代戍边军人的驻地;“玉门关”则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象征着边疆防线,同时也表达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孤城玉门关
- 02 -
“黄沙百战穿金甲”描述了士兵们在沙漠中经历无数次战斗的景象,金甲既是实际的战斗装备,也隐喻着士兵不可摧毁的意志;“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古国在此被用来象征敌人或战略目标,表达了将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黄沙金甲楼兰
- 03 -
主题思想
整首诗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展现了戍边将士面对强敌仍保持坚定信念、勇于战斗的壮志豪情。
壮志豪情表现
通过“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传递出边塞军人对故国的深情依恋以及守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反映
“黄沙百战穿金甲”体现了将士们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奋勇作战的英雄本色,颂扬了他们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
英雄主义颂扬
诗歌中的战争观
通过描述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诗歌透露出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战争的悲壮感
尽管主调是英雄主义,但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和平时光的渴望和对战争结束的向往。
对和平的向往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句强烈表达了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英雄牺牲精神
背诵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