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单项选择题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人是( )
A. 杨广
B. 刘邦
C. 杨坚
D. 杨勇
2.隋朝建立后,都城定在( )
A. 长安 B. 洛阳 C. 江都 D. 涿郡
3.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中心是在( )
A 长安 B. 江都 C. 余杭 D. 洛阳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南水北调
C. 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D. 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5.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A. 邗沟—江南河—永济渠 B. 江南河—永济渠—邗沟
C.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 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6.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 )
A.注重门第 B.注重学识 C.靠推举 D.注重品德
7.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他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浪漫情怀,享用“诗仙”的美誉。他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8.“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隋朝统一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开辟了丝绸之路
9.如果用词语来描绘朱温,哪一个不合适
A.农民起义军将领 B.唐朝节度使
C.镇压农民起义的宦官 D.后梁的建立者
10.唐朝直接灭亡于
A.土地高度集中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11.如图是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唐朝高僧玄奘曾游学的佛学最高学府是( )
A.大昭寺 B.小昭寺 C.那烂陀寺 D.唐招提寺
12.“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的是( )
A.盘庚迁殷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澶渊之盟
13.农民起义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
A.安禄山 B.史思明 C.姚崇 D.黄巢
14.唐朝和宋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王朝,在唐宋之间是纷乱的五代十国,以下哪个政权是属于这一时期的( )
A.北周 B.后秦 C.后汉 D.东魏
15.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6.北方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表明这一时期( )
A.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与唐关系融洽
B.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戴
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民族
D.唐朝时北方各民族势力很弱,无法与唐抗衡
17.“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段文字出自《日本书纪》一书。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18.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的对外交往
C.明朝的建筑成就 D.清朝的经济繁荣
19.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B.唐玄宗天宝年间任用奸臣
C.唐末农民战争爆发 D.安史之乱
20.强大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几个朝代统治,历史上合称为( )
A.十国 B.三国
C.七国 D.五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回答问题:
(1)以上材料与哪位皇帝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又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4)从他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22、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哲理和智慧,泽被后人,光耀世界。
材料一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3例加以证明。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为掌握之中)矣。”
材料二:《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我们所知道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材料一中的“太宗”是指谁?“长策”指的是什么?
(2)“太宗”实施“长策”出于什么目的?
(3)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考试制度”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答案
1-5CADCC 6-10BAACC 11-15CCDCC 16-20BDBDD
21、(1)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开明;开放;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贞观之治
(4)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自我完善;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爱惜百姓。
22、唐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制度、文字等);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新罗(朝鲜)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官制、科技等);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天竺)并取回大量佛经潜心研究;唐吸收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并加以创新等。
23. (1)唐太宗。科举制度。
(2)笼络人才,维护封建统治。
(3)都认为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
(4)加大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