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冀教版)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讲案
师:(自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人民解放战争出现了转折,那么转折后的战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概括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并与上节课学习的战略反攻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进行比较,总结战争时机的变化。)
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抓住战机,指挥发起了向国民党军主力进攻的大决战——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讲述基本战况,识别《辽沈战役示意图》),梳理信心。
1、时间: 1948年9月 2、领导人:林彪、罗荣桓3、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
4、过程,师对照地图讲解过程。(组织学生讨论“议一议”:东北野战军为什么先打锦州?)
师:(总结)锦州的战略位置重要。它是联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北和华北战场的咽喉,也是东北国民党军防御体系的要害。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5、结果:歼敌47万,11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6、意义:东北全境解放。
师:(总结)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二、淮海战役(板书)
师:随后,解放军又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淮海战役示意图》)数理信息;
1、时间:1948年11月,2、领导人: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3、参战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4、对照地图,师讲解过程。
强调: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5、师:淮海战役的意义,它是大决战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第二大战役,它的胜利,使长江中游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获得解放,这样,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
三、平津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识别《平津战役示意图》)数理信息:1、时间:1948年10月2、领导人:聂荣臻、罗荣桓、林彪3、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4、过程:师讲解。5、战略:“先打两头,后取中间”6、结果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师:北平和平解放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从东北野战军的秘密入关、战略战术、对傅作义的说服工作等方面考虑。)
7、历史意义:市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小结:于1948年9月~1 ( http: / / www.21cnjy.com )949年1月连续发动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
三、练案
1.辽沈战役中,截断东北敌人的关内退路的战役是( )
A.黑山狙击战B.锦州战役C.长春战役D.营口战役
2.平津战役中,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大功的国民党将领是( )
A.杜聿明B.张灵甫C.傅作义D.卫立煌
3.三大战役进行的时间是( )A.1948年9月~11月 B.1948年11月~1949年4月
C.1948年11月~1949年1月 D.1948年9月~1949年1月
4.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关门打狗的办法,其中“门”是指( )
A.沈阳B.长春C.锦州D.大连
5.被陈毅元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战役是指(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6.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部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 )
A.张治中B.蔡廷锴C.杜聿明D.傅作义
7.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台儿庄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
8.北平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
A.1949年1月10日B.1949年4月21日C.1949年1月31日D.1949年4月23日
9、填表题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主要作战地区 战役成果
检测人 得分
10、理解背诵:淮海战役的影响。
四、测案:默写,淮海战役的影响。(ABCD)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