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安塞腰鼓》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3 23:24: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安塞腰鼓
【学习目标】
1.朗读文章,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生命力量,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思。
2.品味语言,赏析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手法和短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选定场景描写的多方维度及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腰鼓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谁能介绍一下安塞腰鼓?
链接资料:“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市的安塞区最为盛行,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二、朗读会情思
1.全体学生起立,师生共同大声朗读《安塞腰鼓》。
2.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1)有一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是哪一句?跳读文章,找出这句话分别出现在文中哪些地方。(朗读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第13段: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17段: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22段: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24段: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教师朗读“好一个安塞腰鼓”的段落,然后全班齐读。教师在朗读指导中顺势引导学生体会反复出现的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变化和这一系列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出现,使文章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反复强调,层层递进,把情感逐步推向高潮,突出作者对西北汉子的阳刚之美,对渴望冲破束缚的磅礴力量,对痛快淋漓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的由衷赞美。
(3)为什么第22段“好一个安塞腰鼓”前面加了一句“好一个黄土高原”?
作者热爱和赞美安塞腰鼓,更赞美黄土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赞美黄土高原民众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赞美中华传统民风民俗的深远影响。
从表达方式来说,这四句话和课文大量的描写段不同,它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话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使行文脉络清晰、摇曳多姿,使主题得到升华,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品读析手法
1.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关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朗读以下语段,看看它与《安塞腰鼓》中的哪段话内容相仿。
一捶起来就忘乎所以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在你的面前,鼓点急促,流苏飞扬,脚步蹦跳着,瞳仁闪射着光芒,风姿强健。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壮阔、豪放的舞蹈。
明确:《安塞腰鼓》第7段。
(2)朗读《安塞腰鼓》第7段,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与读上面一段话时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安塞腰鼓》第7段读起来感觉汪洋恣肆、排山倒海、慷慨激昂、酣畅淋漓。这种效果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排比极力铺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反复回环往复,强调了文章的主旨;比喻生动形象,使描写直观可感、形神兼备。
2.教师安排各组学生自选语段,朗读体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删改语段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改后在小组内大声朗读。
(2)小组齐读删改段对应的原文段落,比较体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组内交流,结合具体语句说出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7段:“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递进式排比,情感越来越强烈;“没命了”是夸张,写出了后生捶打腰鼓的巅峰状态,拼尽全力,用生命在敲鼓;同时,运用比喻修辞,将后生比作石头,生动形象地写出后生们的激情、豪放、坚强不屈,像石头一样顽强。
第7段将鼓点比作骤雨,将流苏比作旋风,将脚步比作乱蛙,将瞳仁比作火花,将风姿比作斗虎,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腰鼓的急促、迅疾、变化多姿、富有力量。运用暗喻,比喻词“是”更肯定、更坚定、更有力量。作者把喻体放在前边,本体放在后边,喻体就特别有冲击力。
第8段运用联想式排比,联想到的事物都具有磅礴的气势,描写出安塞腰鼓宏阔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和赞叹之情,也是对西北高原上的后生们磅礴生命力的赞美。
四、再读知魅力
1.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关注运用丰富多样的句式的表达效果。
(1)朗读以下语段,看看它们与《安塞腰鼓》中的哪段话内容相仿。
语段1:这腰鼓,使空气、阳光、世界变得燥热、飞溅、亢奋了。
语段2: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光影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
明确:《安塞腰鼓》第8段和第23段。
(2)朗读《安塞腰鼓》第8段和第23段,说说自己的朗读感受与读上面两段话时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安塞腰鼓》的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且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而非为长而长、为短而短、为变而变。
2.教师安排各组学生自选语段,朗读体会综合运用多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将段中的语句改成相仿的句式,改后在小组内大声朗读。
(2)小组成员齐读改写段对应的原文段落,比较体会综合运用多种句式的作用。
(3)组内交流,结合具体语句说出多种句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第8段在第7段(一组以描写为主的急促有力的短句)之后出现,使行文节奏变缓,抒情意味渐浓,引导读者从壮阔火烈的场面中暂时退出,感受安塞腰鼓对周围环境的改变,体会其磅礴的力量。
第23段的一组排比句,句式由短变长,极力铺陈,最终汇成排山倒海之势。
第27段写腰鼓表演临近高潮,用一连串灵活跳跃的动词,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
(教师用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自选语段改动、比较、鉴赏,各抒己见即可,不设固定答案。)
五、拓展品民俗
有感情地朗读丛书中的《望秦俑》《陕北秧歌》两篇文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两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与《安塞腰鼓》相似的情感?
《望秦俑》:“经过亿万斯年的风吹,那天南地北的纤沙细沙,堆积成了黄土高原;同样,你们从四面八方来,汇集成一支骁勇的大军。黄土高原,雷劈不倒,电砍不摇;你们抵得住明枪,防得住暗箭,永远列成一个坚强的战阵。你们和黄土高原,有着何等相似的凝聚力啊,秦俑!”
《陕北秧歌》:“你听,鼓点又响起来了,那群男女老少早就迫不及待了。扭吧!疯了一般地扭,不要命了地扭,扭出陕北人的好心情,扭出一个人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2.两文中的哪些语句有与《安塞腰鼓》相似的民俗元素?
《望秦俑》:“一看见你,就看见黄土高原了,秦俑,望不见的恢宏,望不尽的壮阔,望不尽的苍苍茫茫起起伏伏,碰碰撞撞的塬、梁、峁、河谷。山疙瘩连着山疙瘩,沟壑连着沟壑,重叠着,间杂着!向东、向西、向南、向北,迷迷蒙蒙地展示着一个字:黄,黄,黄,直到天的尽头……”
《陕北秧歌》:“哦,一群英俊的后生和俊俏的姑娘踏着鼓点,个个生龙活虎,活灵活现……”
3.两文中哪些语句呈现出与《安塞腰鼓》相似的风格?
《望秦俑》:“啊,秦的将士!你们‘扫六合’的呐喊声,漫漫几千年,即使埋藏于地下,也一定总是持续不休,激越而粗犷,深沉而洪亮,凌厉而悠长。我想,当人们揭开地表之时,你们只是由于惊异,呐喊声才戛然而止。”
《陕北秧歌》:“忽听铿锵的锣鼓声从天而降,似千军阔步前行,有排山倒海之势;似众仙齐奏鼓乐,有醉人的天籁之音;又似万马奔腾,有激越大地之威。”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丛书中的《云南的歌会》《北平的零食小贩》《火把节之歌》。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陕北秧歌》 《望秦俑》
阳刚之气 挚爱之情 眷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