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学习目标】
1.搜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意义。
2.搜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相关史料,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及特点。
3.结合教材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历史解释角度梳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难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意义:
①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③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 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拨乱反正
(1)目的: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2)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3)内容: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纠错、摘帽
(4)意义:有效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3、民主法治建设:十一届六中全会
(1)时间:1981年6月。
(2)内容:
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3)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民主法治建设: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知识点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 1983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 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作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深化改革:1992年以来
目标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
②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④理论建设
A.内容: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B.理论建设
①1982 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③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④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
(1)目的: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过程: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点 设立经济特区(海南1988)
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⑤内地开放: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城市
特点: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内地,形成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知识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1.内容 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发展:
A、邓小平理论
(1)形成: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 年中共十五大。
(3)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1989 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 年中共十六大。
C、科学发展观
(1)形成: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写入党章:2007 年中共十七大。
(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2 年中共十八大。
(4)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 年中共十九大。
(3)写入宪法:2018年 3月 1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4)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思考与探究】
◆思考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拿去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重要观点和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
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经济实力、实现了综合国力由弱变强。改革开放改善了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问题探究
为了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会议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会议认为,毛泽东同志一九五六年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然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必将重新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
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巩固练习】
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2.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3.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4.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