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西欧中世纪流行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谚语表明
A.领主在自己领地上有独立的权利 B.封君与封臣之间等级森严
C.国王是最大的封建领主 D.不同的贵族等级之间,没有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
2.有人说,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对异端进行残酷的迫害,以卑鄙的手段掠夺土地……也有人认为,在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基督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材料说明
A.基督教作用明显弊大于利 B.没有基督教就没有欧洲文明
C.基督教导致欧洲长期落后 D.基督教对欧洲文明影响重大
3.“9—11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实力日益炽盛,它成为一个超国家的宗教权力机构。”引文中的这种现象说明
A.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C.教皇的统治深入人心 D.国王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4.公元800年前后,该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800年,教皇在罗马为该国国王举行了加冕礼,称之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个国家
A.国王查理统治时期的版图与罗马帝国相当
B.实行限制基督教的政策
C.国王与下属关系不同于中国皇帝与臣僚关系
D.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建立起来
5.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后,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意识到要寻求新的政治保护。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利益的一致,使双方结合在一起。材料体现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特点是
A.封建王权至高无上 B.基督教教会操控一切
C.教权和王权相结合 D.奴隶主势力如日中天
6.划分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献给教会的国王是
A.克洛维 B.查理 C.君士坦丁 D.亚历山大
7.1275年约克福德庄园法庭留下这样的记录:法院判决农奴约翰诬告农奴托马斯,对约翰罚款6里拉8第纳尔;小管家吉姆未按要求出席法庭,被罚款12第纳尔。这份记录反映了庄园法庭惩罚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是
A.处以罚金 B.处以刑罚 C.缴纳实物地租 D.缴纳劳役地租
8.有档案记载,中世纪西欧庄园里的村规村法中常用的法令习惯术语是“由自治村一致同意制定的惯例法令”或“在邻里之间同意情况下”等表述,且一般都冠以村民集体的名义,这表明
A.村规村法保障了领主的利益 B.村规村法维护了庄园公共秩序
C.村规村法确立习惯法的权威 D.村民具有参与立法决策的权利
9.“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材料反映欧洲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大学的兴起 B.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
C.庄园的出现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几个佃户被控告对领主运草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他们坚持自己没有违反义务规定,于是向法庭申诉,法庭依据习惯法确认:佃农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院中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最终领主败诉。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B.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
C.庄园法庭的实质是维护领主经济利益的工具
D.庄园法庭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机构
11.中世纪西欧,在个别私人的领土范围内,由贵族或男爵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在这样一个政体里,国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中心,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世纪王权实现高度集中 B.庄园经济实行自给自足的模式
C.中世纪国王没有任何权力 D.庄园领主是庄园的实际统治者
12.小刚同学搜集了下列资源,想推送某一历史公众号,标题可能是
A.古代亚非文明 B.封建时代的亚洲
C.古代欧洲文明 D.封建时代的欧洲
13.到了12世纪,从意大利到法兰西和西班牙的海岸,城市的数量增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甚至有人宣称“只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市民阶层的快速崛起
C.大学教育的兴盛发达 D.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14.1168年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又创建剑桥大学。14世纪,德国建立了海德堡大学。到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人文主义发展
C.自治城市的发展 D.庄园经济兴起
15.马克思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形成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以上材料说明西欧城市的兴起
A.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B.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C.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D.市民阶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前身
16.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此材料表明了大学的形成
A.促进了城市居民争取自由与自治 B.使城市政治建设更加民主
C.促使城市贸易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 D.推动了教师行会的形成
17.城市文明兴起之后,在原有的贵族、教士——农奴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孕育而生,进而成长为市民阶级(资产阶级),这一群体因其共同的经济利益,产生共同的政治追求,进而发育成为市民社会。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18.阅读表格,与表格中反映内容相关的是
学校 成立时间 学校 成立时间
博洛尼亚大学 1088年 维也纳大学 1365年
牛津大学 1096年 科因布拉大学 1290年
剑桥大学 1209年 巴黎大学 1150年
①国王与教皇的支持②城市的自由和自治③选拔官吏的需要④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下图所示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帝国正式灭亡。该帝国灭亡的自身原因是
A.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 B.兼收并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长期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 D.阿拉伯等军事势力不断进攻
20.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经济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闭关自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拜占庭帝国对世界的影响 B.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状况
C.拜占庭帝国兴起的原因 D.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21.《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同时,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这表明了该法典
A.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B.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
C.证明欧洲法制源远流长 D.欧洲第一部成文法典
22.从13世纪起,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更灵活的法律。系统缜密的罗马法具有详细的物权法、继承法、债权法和诉讼法,而且对社会各种组织的地位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企业家的活动提供了一种适当的法律基础。材料旨在说明
A.罗马法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 B.罗马法是维护东罗马帝国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推动欧洲上古社会历史变迁 D.罗马法适应西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3.拜占庭帝国挽救了古代文化艺术珍品,并将它们同她自身的遗产一起传给了子孙后代。材料认为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A.批判舍弃 B.承前启后 C.保守守旧 D.野蛮落后
24.古巴比伦王国与拜占庭帝国的相同点是
A.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 B.统治中心位于地中海中部
C.疆域跨欧亚非三大洲 D.颁布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
25.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这样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罗马帝国时期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B.罗马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C.罗马是一个酷爱侵略的国家 D.罗马法适合被征服的所有地区
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最先开始于哪一个国家?
(2)雅利安人在古印度实行的制度称什么制度?国王属于哪个等级?
(3)材料一图示中上下级之间分别被称为什么?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西欧形成的这种制度有何特点。
27.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关键是封建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由于土地的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的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情形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部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谈谈你对庄园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城市的地位,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英国的经济生产模式是庄园经济,它是一种封建主义经济。在庄园中,农奴是最主要的劳动者,他们处于庄园体系中的最底层,是被剥制的对象;领主是庄园的所有者,他们在庄园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是庄园经济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此外,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阶层--自由农,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租种领主的土地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样是处于被剥削地位,但其境况在一定程度上要好于农奴。
材料二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或主教或男爵或住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宗主权),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材料三经济学家托尼曾经估算,“农民每交给领主1个便士,就往自己口袋放进6个便士”。很显然,如果没有庄园法对农民的保护,这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庄园经济的主要人员构成。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庄园法庭存在的积极意义。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1世纪以后的(欧洲)中世纪城市,作为地区工业生产、消费和交易的中心,作为拥有安置深受人们崇敬的圣人遗物的教堂、修道院的宗教中心得到发展。……在1300至1350年期间,人口拥有10万人以上(估算)的“特大城市”,就有巴黎(20万)、佛罗伦萨(10万—12万)等。……中世纪城市社会是阶级分化的社会。13世纪以后,由包括贵族在内的少数富裕商人、老板来管理城市的自治。
——摘编自河原温、崛越宏一《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材料二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大都,都是由于政治中心的作用,才能出现这种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的中心作用,辐射着众多的中小城市,使城市的腹地更大,更增强了封建统治者的控制作用。
——摘编自张健《浅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与特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写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
(2)请从中国西安、希腊雅典、美国费城这些历史名城任选一个,结合所学说明该城市所承载的历史信息。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的奴录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倘自由民购买奴婢,未满月而该奴即患癫痫,则买者得将其退还卖者而收回其所付之银。
材料二罗马法以其法理精深、体系完备著称于世……如果离开了古代罗马发达的商品经济,罗马法要达到如此发达之程度,那是不可想象的。……罗马共和国末年,自然法思想从希腊传入罗马。西塞罗把自然法思想加以通俗化、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具有影响深远的罗马法的理论基础。罗马也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懂得使用法律为自己意图服务的民族。罗马皇帝认识到,其统治不仅仅靠武力,还要靠法律来维护。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材料三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法制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在法制发展史上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达到如此发达之程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详解】根据材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封君和臣民的直接的统治权,但是不同的贵族等级之间,没有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领主在自己领地上有独立的权利,排除A项;材料的侧重点不是封君与封臣之间等级森严,排除B项;西欧封建时代最大的封建领主是教会,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在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基督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宗教神学垄断整个欧洲文化,因此基督教对欧洲文明影响重大,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基督教作用的弊、利问题,排除A项;没有基督教就没有欧洲文明说法有误,排除B项;基督教导致欧洲长期落后与题干秦国,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9—11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实力日益炽盛,它成为一个超国家的宗教权力机构。”引文中的这种现象说明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会的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济上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拥有占据西欧的三分之一土地。在政治上,神权高于一切,可以和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A项正确;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相对松弛,排除B项;教皇的统治并不是深入人心,排除C项;教皇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罗马人的皇帝”并结合所学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国王与下属关系不同于中国皇帝与臣僚关系,C项正确;国王查理统治时期的版图比不上罗马帝国,排除A项;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皈依基督教,排除B项;东罗马帝国灭亡发生于1453年,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后,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意识到要寻求新的政治保护。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利益的一致,使双方结合在一起”可知,材料体现的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特点是教权与王权项结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洲王权至高无上,排除A项;根据材料“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意识到要寻求新的政治保护”可知,基督教会不能操控一切,排除B项;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查理在位时,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献给教会,B项正确;克洛维在位时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排除A项;君士坦丁是罗马转换到基督教的第一个君主,被尊称为君士坦丁大帝,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法院判决农奴约翰诬告农奴托马斯,对约翰罚款6里拉8第纳尔;小管家吉姆未按要求出席法庭,被罚款12第纳尔”可知,庄园法庭惩罚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是处以罚金,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刑罚,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庄园法庭惩罚违法行为是缴纳实物地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庄园法庭惩罚违法行为是缴纳劳役地租,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自治村一致同意制定的惯例法令”可知,材料体现了在中世纪西欧庄园村民具有参与立法决策的权利。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村规村法保障了领主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村规村法维护了庄园公共秩序,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村规村法确立习惯法的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中“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开始慢慢地出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贸发展,人口增加,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生产,因此可得出农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促进城市慢慢出现,农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B项;庄园是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体,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最终领主败诉”可看出通过庄园法庭维护了佃户的权益。西欧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因此可得出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B项正确;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庄园法庭的实质是维护领主经济利益的工具与“最终领主败诉”不符,排除C项;庄园法庭主要维护领主利益,也兼顾佃户的利益,因此不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在个别私人的领土范围内,由贵族或男爵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可知,庄园领主是庄园的世纪统治者,D项正确;根据材料“国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中心,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可知,中世纪西欧王权是名义上的权力中心,排除A项;题干信息中没有提到“庄园经济模式”,排除B项;C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农奴”“庄园”“森严的等级制度”存在于欧洲封建社会。D项正确;古代亚非文明、欧洲是奴隶社会,不存在庄园和农奴,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时代的亚洲,排除B项。故选D项。
13.D
【详解】依据题干“到了12世纪,从意大利到法兰西和西班牙的海岸,城市的数量增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和所学知识,西欧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城市兴起,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逐渐取得一定的自治权,这推动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崛起、大学教育的发展都是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兴起的影响之一,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学的兴起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城市的出现紧密相关,“大学”的本义是团体或行会,兴起于中世纪的城市之中,城市取得自治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14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大学的兴起无关,排除A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中叶,排除B项;庄园经济兴起于9世纪,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与12世纪兴起于城市的大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形成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要进行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而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本身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方面的内容,不能反映西欧城市的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前身”,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 表明了大学的形成促使城市更加繁荣,C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了大学的形成,与城市居民争取自由与自治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城市政治建设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教师行会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题干反映了随着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产生,进而成长为新兴资产阶级,这一群体由于共同的经济利益,产生共同的政治追求,进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变,因此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推动新兴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的产生,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或市民阶层伴随城市的发展而产生,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进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表格反映的是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日益繁荣以及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一些大学建立起来,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也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大学的自治权利得到保证,①②④符合题意;选拔官吏的需要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无关,③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帝国正式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延续了一千余年的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因此材料所述帝国是指拜占庭帝国,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6世纪中期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最后灭亡,因此拜占庭帝国灭亡的自身原因是长期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C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导致拜占庭帝国灭亡,属于外部原因,排除A项;兼收并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有利于拜占庭帝国文化发展,不是其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灭亡的自身原因是长期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而不是阿拉伯军事势力的进攻,并且阿拉伯帝国在1258年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经济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闭关自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拜占庭帝国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导致拜占庭帝国衰落,材料是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D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对许多西方国家、东欧和中欧以及俄罗斯的宗教、艺术、建筑和法律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拜占庭帝国对世界的影响,排除A项;拜占庭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本社会,帝国的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材料没有涉及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状况,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始于罗马分裂,东罗马帝国就是日后的拜占庭帝国,材料没有涉及拜占庭帝国兴起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可知,《查士丁尼法典》强调皇权至上,维护教会和奴隶主的权力,并要求平民恪守法律,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A项正确;“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无法体现公平性,排除B项;证明欧洲法制源远流长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排除C项;欧洲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十二铜表法》。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从13世纪起,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更灵活的法律。系统缜密的罗马法具有详细的物权法、继承法、债权法和诉讼法,而且对社会各种组织的地位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企业家的活动提供了一种适当的法律基础”可知,罗马法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西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维护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罗马法是维护东罗马帝国的有力支柱,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罗马法推动欧洲上古社会历史变迁,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拜占廷帝国挽救了古代文化艺术珍品,并将它们同她自身的遗产一起传给了子孙后代”可知,材料体现了拜占庭文化的承前启后,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拜占庭文化批评舍弃,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拜占庭文化保守守旧,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拜占庭文化野蛮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组织编撰著名的罗马《民法大全》,因此两者的相同点是颁布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D项正确;古印度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A项;古巴比伦王国统治中心位于西亚两河流域,排除B项;古巴比伦王国的疆域并没有跨欧亚非三大洲,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详解】罗马法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定提供蓝本,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B项;罗马帝国主张信仰基督教,排除A项;罗马帝国是个爱侵略的国家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C项;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6.(1)封建等级制度;法兰克王国。(2)种姓制度;刹帝利。(3)封君、封臣;
(4)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但是只存在上下两级之间。(层层分封,依次从属,等级森严)
【详解】(1)制度、国家: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查理 马特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时,进行了采邑制改革,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故材料一反映了欧洲的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最先开始于法兰克王国。
(2)制度、等级: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在古印度实行的制度称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界限森严。
(3)称为:据材料一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查理 马特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时,进行了采邑制改革,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封臣效忠封君,封君保护封臣。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因此材料一图示中上下级之间分别被称为封君、封臣;形成的契约关系是封臣效忠封君,封君保护封臣。
(4)特点:根据材料二“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并结合材料一可知,西欧形成的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封君和封臣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但是只存在上下两级之间。(层层分封,依次从属,等级森严)
27.(1)特点: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封主与封臣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不能越级管理;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基本手段:罚金。认识: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2)地位:经济中心。意义: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以土地关系为纽带 ”“ 由于土地的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的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 ”“ 这种情形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 ”,可以看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封主与封臣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不能越级管理;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依据材料一信息“ 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 ”等,可以看出,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是处以罚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2)依据材料二信息“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可以看出,中世纪城市的地位是西欧的经济中心;依据材料二信息“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可以看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有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28.(1)领主,农奴,自由农民
(2)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或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3)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详解】(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庄园经济的主要人员构成,据“在庄园中,农奴是最主要的劳动者”可知有农奴,据“领主是庄园的所有者”可知有领主,据“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阶层--自由农”可知有自由农。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据“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可知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据“由地主贵族……或主教或男爵或住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可知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据“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宗主权),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可知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或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3)根据材料三“……如果没有庄园法对农民的保护,这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指出庄园法庭存在的积极意义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29.(1)不同点:东方城市是政治中心;人口规模大,多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西方城市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宗教中心得到发展;人口规模小,多的只有几十万。使命:肩负着推动政治变革的使命,管理城市的自治。
(2)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较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主流;汉开辟“丝绸之路”的起点,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汉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所以,以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详解】(1)不同点:根据材料一“11世纪以后的(欧洲)中世纪城市,作为地区工业生产、消费和交易的中心,作为拥有安置深受人们崇敬的圣人遗物的教堂、修道院的宗教中心得到发展……有巴黎(20万)、佛罗伦萨(10万—12万)等”,可知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宗教中心得到发展;人口几十万。根据材料二“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大都,都是由于政治中心的作用,才能出现这种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的城市”,可知,是政治中心;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因此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在于东方城市是政治中心;人口规模大,多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而西方城市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宗教中心得到发展;人口规模小,多的只有几十万。
使命:由“中世纪城市社会是阶级分化的社会。13世纪以后,由包括贵族在内的少数富裕商人、老板来管理城市的自治”,可知中世纪欧洲城市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肩负着推动政治变革的使命,管理城市的自治。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中国西安、希腊雅典、美国费城这些历史名城任选一个,结合所学说明该城市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例如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较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主流;汉开辟“丝绸之路”的起点,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汉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所以,以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30.(1)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价值:《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原因:古代罗马繁荣的商品经济;自然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法学家们(西塞罗等人)的努力;罗马统治者的重视。
(3)影响: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先声,是近代资本主义法治的基础;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制制度;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都源于罗马法。
【详解】(1)实质:根据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的奴录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可得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价值:根据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在法制发展史上的价值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原因:根据材料二“……如果离开了古代罗马发达的商品经济,罗马法要达到如此发达之程度,那是不可想象的。”可得出罗马法“达到如此发达之程度”的原因:古代罗马繁荣的商品经济;根据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末年,自然法思想从希腊传入罗马。西塞罗把自然法思想加以通俗化、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具有影响深远的罗马法的理论基础”可得出原因:自然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法学家们(西塞罗等人)的努力;根据材料二“……罗马皇帝认识到,其统治不仅仅靠武力,还要靠法律来维护”可得出原因:罗马统治者的重视。
(3)影响:根据材料三“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法制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可得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先声,是近代资本主义法治的基础;根据材料三“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可得出影响: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制制度;根据材料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可得出影响: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都源于罗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