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一)新课标和新教材,对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些要求,只有落实到我们的具体教学中,才能显示教学改革的力量。如果我们穿新鞋、走老路,那么,所谓的“新”都会被架空。比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之所以被教材编者摆在一起让学生联读,肯定是有其明显的意图的。我们如果仍然局限于一课一教,只是从一篇课文本身,而不是从单元的、联读的角度来教学比较,要达成新课标及新教材的目标,似乎是很难的。
(二)本单元散文教学中,不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情景关系肯定是重中之重。到底有哪一些重要的情景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具体的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需要我们落实到文本实际之中。而且,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最好从语言实际而非概念推演中得到切实的体验。
(三)建立思考模型。语文主观题怎样回答,学生往往觉得不得要领,无从下手。比如,这样的情景关系辨析的主观题,也是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尽量引导学生经由具体的研读,慢慢形成或者说归纳出一些路径来,不要仅仅指望总复习时,由一些课外练习题来“教诲”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对《荷塘月色》的行文脉络和写景特色有基本了解;
(二)对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及因景写情、借景抒情之情景交融的关系有一些基本把握。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二)全文阅读后,梳理情感脉络:
由于“ 心情颇不宁静”,于是想夜游月下荷塘,可见作者意在摆脱忧郁烦闷之情;沿着荷塘小路,作者觉得自己“ 自由的人 ”,从“且”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暂时充满 喜悦,尽管是淡淡的。
作者流连在荷塘边上,看到 月下的荷塘不一样的美景:月色 清淡 ,荷香 缕缕 。也看到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忘情于荷塘美景,顿生 怡然 之情。
再写荷塘四面,继续写出朦胧幽静之美,但越写越淡,段末仍生落寞之意。作者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采莲赋》显示了当年热闹和风流,而《西洲曲》则表现了热烈和深情;不由得“惦着江南”了,但又终于回到现实。
全文围绕清华园月夜荷塘之游,写尽了独特的景色之美,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交织的复杂的情怀。
(三)重点语段剖析:
分析第4段。
提问:
1.本段从写法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哪几个层次?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有可以分成哪几个层次?
先写荷叶荷花,静态;后写微风引出的荷香及叶子之间的状态,写动态。写景,可以静态,也可以动态,动静结合,往往会显得比较丰实饱满。写荷叶,后荷花,再荷香,最后也叶子间的状态。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特征?又表达什么感情?
比喻:叶子如田田舞女的裙,抓住了高挑、轻盈、摇曳之姿;明珠、星星、美人,月华之下花朵的晶莹闪光,荷叶衬托中的月下荷花之闪烁摇曳;又写荷花纤尘不染的纯美。
拟人:袅娜和羞涩。前者写荷花的盛开之姿,成熟而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充满魅力;后者含苞欲放,含羞腼腆的忸怩之态。
通感:把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如歌声与花香,用听觉来烘托嗅觉;把荷花清香的时断时续、时有时无、似有似无的幽雅淡远的特征,写得具体、精准而传神。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层层等,既写出眼前之景的特点,又写出音韵和节奏之美。写出荷塘曲折有致的样子,层层、田田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和层次之感,也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显示从容不迫的姿态。以上均从不同角度表达作者眼中月下荷塘独特的美感,抒发其由衷的喜悦之情。
分析第5段。
提问:
1.梳理本段写了哪几个层次?
月光,月影,光与影;
2.分析“泻”与“浮”两字的妙处。缓缓倾泻、绝无声息、源源不断、静谧幽美的特征;“浮”又表达了荷塘上的月色之缥缈轻柔的特色。
3.黑影与倩影,树影的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的轻盈荡漾之美。
4.用名曲形容月光,把光与影的景象,转换为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又是通感,引人联想。
(四)比较阅读
1.研读讨论:在初步阅读上述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并思考,这两篇散文的异同在哪里?
提示一之一、为《故都的秋》第3-10段所构成的五幅画面,依照第一幅秋晨赏景图的语言组合形式,拟出相应的名字。
参考答案: 第4段秋槐落蕊图, 第5段秋蝉残鸣图, 第7-10段秋雨话凉图, 第11段秋果奇景图;
提示一之二,这些图相互之间是用什么关联词联系起来的?这说明这些画是作者用什么方式关联起来的?
提示二、《荷塘月色》中,写荷塘小路,再写荷塘景色(景,月下之景色;色,景上之月色),然后荷塘四周,这些画面又是依据什么顺序表现出来的?
提示三、前文五幅画,是郁达夫实地观察得到的吗?后面荷塘月色诸场景,是朱自清由想象而来的吗?理由和依据呢?
提示四、郁达夫写景,先写对故都之秋的总体感觉,朱自清写荷塘,也写感情,更写情绪的起伏和变化,请结合《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知识短文,想一想,他们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上差异。
提示五、再次朗读两文的相关文段,想一想,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用词风格、句式选用、修辞特色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前者:“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后者从略。)
2.形成结论
相同之点: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散文,都写北国秋天的景色;从描写方式来说,它们都用到了多感官相结合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等等。
不同之处:
(1)行文线索
《故都的秋》以思绪为线索,想像为手段,娓娓道来,写心中之景,以写意为主;
《荷塘月色》以行踪为线索,描摹为手段,移步换景,写眼前之景,以写实为主。
(2)抒情方式(情景关系):
《故都的秋》是因情写景,借景抒情;所选择的5幅悲凉的画面均与自己内心的眷恋、思念、苦闷和孤独相一致。
《荷塘月色》是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如4、5、6段,写尽月下美景,然后把情灌注其中;喜悦宁静均由荷塘之景自然感发。
(3)语言特色(修辞、风格):
《故都的秋》多用排比句式(“小排比”),及词语反复的手法,故意放慢行文的节奏(此处与我们一般认知中的排比句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不一样,也说明修辞分析一定要结合文本实际,链接作者感情,否则,纸上谈兵,徒留笑柄),语言简练典雅:有着传统“士大夫”文人散文的从容雅致的情韵。
《荷塘月色》多用比喻和叠词,语言相对华丽,善于铺陈,描绘月下荷塘之美,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