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斋郎学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开学摸底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斋郎学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开学摸底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2-14 10: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开学摸底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分)
1.(本题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 B.破釜沉舟 C.滴水成冰 D.火上浇油
2.(本题1分)化学实验中常用到木条,下列实验中木条的使用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
D.用木条平放在蜡烛中,比较火焰各层的温度
3.(本题1分)核污水中含有氚,如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4.(本题1分)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1g白磷、1g红磷分别放入两支带塞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约80℃的热水里,只有白磷燃烧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B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是一种酸
C 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 该条件下,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越剧烈
D 将铁粉、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后,所得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 铁粉已跟硫粉发生了化学反应
A.A B.B C.C D.D
5.(本题1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B.活性炭多孔,可用于制糖工业脱色
C.碳有还原性,常用焦炭冶炼金属
D.石墨、金刚石的硬度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6.(本题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
C.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于急救病人
7.(本题1分)下列替换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木炭代替红磷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B.燃烧试验中可用燃烧匙盛放可燃性固体,可用药匙代替燃烧匙
C.铁丝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瓶底的水可用细沙代替
D.图书、档案着火,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也可使用水基型灭火器
8.(本题1分)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称得装置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m1,引燃白磷,冷却后称得装置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白磷不是必须过量
B.实验过程中气球会一直膨胀变大
C.若该装置漏气,m1=m2也一定成立
D.反应生成P2O5的质量等于该装置中白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9.(本题1分)图 1 为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气压增大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
B.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C.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
D.集气瓶中红磷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10.(本题1分)第 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22 年 2 月在北京圆满闭幕,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测是保证体育竞技健康性、公平性的重要措施。乙基雌烯醇是禁止运动员使用的兴奋剂之一,其化学式为 C20H26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基雌烯醇属于氧化物
B.乙基雌烯醇由 20 个碳原子、26 个氢原子、2 个氧原子构成
C.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88
D.乙基雌烯醇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13:16
11.(本题1分)某一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乙是双原子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可分 B.反应生成的物质都属于单质
C.乙与丙分子个数之比等于3∶1 D.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2.(本题1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 Gerhard Ertl 对 CO 在催化剂 Pt/Al2O3/Ba 表面进行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如图为该反应过程的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相等 B.CO2、NO2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催化剂 Pt/Al2O3/Ba 可反复利用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3.(本题5分)高锰酸钾的一种工业生产简图如下所示。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加热混合器中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氧化反应器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
(4)电解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MnO4+2H2O2KMnO4+2KOH+X↑。该生成物X的化学式是 。
(5)上诉生产流程的反应中有一种物质可循环使用,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14.(本题6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在地壳中,钠元素的含量位居金属元素中的第四位。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为0.97g·cm-3,熔点为97.8℃。金属钠的性质很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钠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一般保存在煤油中、它的单质和化合物用途广泛。
取一大块冰,在其表面挖一个较深的坑(如图)。用遥控车将钠放入冰坑底部,刹那间,冰火两重天的壮美奇观瞬时产生,产生大量气泡,钠变成了一个大火球,火光四射,有淡蓝色火焰出现。燃烧殆尽,观察到冰块上裂纹纵横交错。
(1)钠的物理性质有 (写1条)。
(2)金属钠由钠原子直接构成,画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3)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防止钠与空气中的 反应而变质。过氧化钠(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
(4)钠与冰相遇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 。
15.(本题6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能用D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本题6分)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可以得到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小明同学在实验室按古代方法将炉甘石、赤铜和木炭粉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得到固体混合物A.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是什么?他对此进行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ZnCO3加热可分解为ZnO;②Cu2O+H2SO4═CuSO4+Cu+H2O
【实验探究】
步骤Ⅰ取混合物A适量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B和蓝色溶液C,同时生成了一种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步骤Ⅱ在滤渣B中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银和蓝色溶液D。
【实验分析】
(1)炉甘石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向溶液C中加入过量的锌片,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拓展延伸】
下列方法可用于鉴别锌铜合金与黄金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观察颜色 B 在空气中灼烧 C 滴加稀硫酸 D 滴加硝酸银溶液
17.(本题5分)已知某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取50.0g样品于锥形瓶中,加水全部溶解后,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测得生成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当消耗m2g稀盐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2)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详解】A、聚沙成塔过程中只是沙子的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破釜沉舟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火上浇油,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C、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具有可燃性,可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用木条平放在蜡烛中,根据碳化的速率,可以比较火焰各层的温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根据氚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氚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两个中子,不符合题意;
B、根据氚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氚原子的质子数为1,核电荷数为1,符合题意;
C、相对原子质量约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因此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不符合题意;
D、氚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两个中子,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A、将1g白磷、1g红磷分别放入两支带塞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约80℃的热水里,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不符合题意;
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不是酸,符合题意;
C、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说明该条件下,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越剧烈,不符合题意;
D、将铁粉、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后,所得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发生了反应,应该是铁粉与硫粉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详解】A.和组成元素相同,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于制糖工业脱色,故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碳具有还原性,在高温下能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所以常用焦炭冶炼金属,故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石墨、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故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A。
6.D
【详解】试题分析:A、电极为对石墨导电性的利用,有直接关系;B、排除空气且不会与所保护的物质发生反应,有直接关系;C、人工降雨为对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冷凝的利用,有直接关系;D、急救病人为对氧气能供给呼吸的利用,与密度没有直接关系。
考点:氧气
7.C
【详解】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影响压强变化,无法测定氧气体积分数,A错误;
B、燃烧试验中可用燃烧匙盛放可燃性固体,但药匙是不能进行加热的,所以不能用药匙代替燃烧匙,B错误;
C、铁丝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瓶底的水可用细沙代替,防止集气瓶炸裂,C正确;
D、图书、档案着火,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不可使用水基型灭火器,否则会损坏图书资料,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A、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无需将装置内氧气耗尽,故该实验中白磷不是必须过量,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胀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缩小,不符合题意;
C、若该装置漏气,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集气瓶内,会导致m1和m2不相等,不符合题意;
D、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白磷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装置中的白磷和氧气不一定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A、红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加热集气瓶中的气体,使气体体积在短时间内膨胀,导致集气瓶中气压增加,BC时间段气压增大正是因为红磷燃烧放出热量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集气瓶中氧气被消耗掉,集气瓶中气体量减少,集气瓶内气压降低,集气瓶内外气压不平衡,打开止水夹后,水在大气压力下进入集气瓶中、一直到集气瓶内外气压平衡,所以AB段和EF段大气压力相等,所以DE段气压增大的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故不符合题意;
C、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木炭在燃烧烧过程中,虽然也放出热量,但消耗氧气的量与生成气体的量大体相当,集气瓶中气压在冷却后基本不变,故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产生黄色火焰,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乙基雌烯醇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B、根据乙基雌烯醇化学式可知,乙基雌烯醇是由分子构成,一个乙基雌烯醇分子由20个碳原子、26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C、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0+1×26+16×2=298,错误;
D、乙基雌烯醇中H、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32)=13:16,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以及题干信息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BA3=3A2+B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乙与丙分子个数之比等于3:1,正确;
D、所有的化学反应均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
故选A。
12.D
【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二氧化氮会引起酸雨,属于空气污染物,但二氧化碳属于空气中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反应物,而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则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则催化剂 Pt/Al2O3/Ba 可反复利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 分解反应 物理 MnO2、KOH、O2 H2 KOH
【详解】(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根据化学方程式:一变多,符合分解反应特征。
(2)加热混合器中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3)氧化反应器中发生的是、与空气中的反应。
(4)由,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所以X为H2。
(5)由流程图可知KOH反应前后都有,可以循环利用。
14.(1)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或质软,密度为0.97g cm-3,熔点为97.8℃)
(2)
(3) 氧气和水(或O2和H2O) -1
(4)氢气/H2
【详解】(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由题文可知,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为0.97g·cm-3,熔点为97.8℃;
(2)钠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1,核外电子分三层排布,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由题文可知:“钠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将钠放入冰坑底部,“产生大量气泡,钠变成了一个大火球,火光四射,有淡蓝色火焰出现”,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防止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或O2和H2O)反应而变质;过氧化钠(Na2O2)中,钠元素显+1价,设氧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0,则x=-1价;
(4)由题文可知:钠与冰反应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且燃烧火焰为淡蓝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因此该气体可能是氢气(或H2)。
15.(1)酒精灯
(2)//
(3)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4) B
【详解】(1)根据图示的常见仪器,故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
(2)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或或;
(3)D是排水法的收集装置,故能用D收集氧气的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所以能用D装置收集;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利用固体大理石和稀盐酸溶液在常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所以反应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故填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 ZnCO3ZnO+CO2↑ 锌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且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Zn、Cu2O BCD
【详解】[实验分析]
(1)高温条件下碳酸锌分解生成氧化锌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CO3ZnO+CO2↑。
(2)溶液C中含有硫酸铜,加入过量的锌片,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观察到锌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故填:锌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3)步骤Ⅰ取混合物A适量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蓝色溶液C,是因为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同时生成了一种气体,是因为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因此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Zn、Cu2O。
故填:Zn、Cu2O。
[拓展延伸]
A.锌铜合金和金都是黄色,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锌铜合金和黄金;
B.在空气中灼烧,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金不能和氧气反应,通过灼烧能够区分锌铜合金和黄金;
C.滴加稀硫酸,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金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利用稀硫酸可以区分锌铜合金和黄金;
D.滴加硝酸银溶液,锌、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盐,锌铜合金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金不能和硝酸银反应,利用硝酸银溶液可以区分锌铜合金和黄金。
故填:BCD。
故答案为ZnCO3ZnO+CO2↑;锌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且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Zn、Cu2O;BCD
17.(1)NaCl
(2)解: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8.8g,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21.2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7.6%。
【详解】(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当消耗m2g稀盐酸时,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碳酸钠恰好反应完,故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
(2)见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