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诗歌 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重点词语解释风烟:风尘烟岚,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
辅:护卫。
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无为”两句: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小儿女一样伤感流泪。
之:去、到。送杜少府子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翻译 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
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一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返回本诗属于哪种体裁?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五言律诗。?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返回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返回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返回?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返回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返回?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返回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返回古代送别诗 送 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唐)王维? 唐王昌龄? 唐 高适?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即使是心高气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作。 返回小结:?这是送别之作,是唐诗中很有代表性的壮别诗,颇能体现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课堂作业①当堂背诵诗歌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者( )( )代诗人,不朽名句是 。
课外作业①收集古代送别诗
②预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