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4 13:1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表达的作用。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默读文章,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分析推理、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孔子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在不知不觉间从我们身边溜走。其实时间它有脚的呀,每一寸时光的流逝,都会留下其特有的足迹。它镌刻在地层里,停留在草木间……学校科学社团要举办一期以“寻找时间的脚印”为主题的微视频制作展,请你选择角度,制作微视频脚本。
脚 本 要 素 标题
画面
文案
音乐
时长
一块普通的石头,可以记载上千年甚至上万年地球的历史,这就是时间在大自然留下的脚印。请阅读《时间的脚印》,寻找岩石里的时间足迹。
二、列一张图表,理清文章层次
1.说明文中,独立成段的句子往往起着提示或总结作用。找出文中独句成段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思考其作用。
自然段 句子 作用
1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下文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
5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以设问引出下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关注“怎样”)
7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激发兴趣,引出下文对岩石被破坏的说明
11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水和空气对岩石外部的破坏,引出下文对内部的破坏(关注“还”)
13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承接上文非生物对岩石的破坏,引出下文生物对岩石的破坏(关注“也”)
18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结上文,说明岩石从被破坏到重生是一个循环过程(关注“重新”)
22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总结上文,说明岩石在生成过程中保留了历史痕迹,同时引出下文对更多历史痕迹的说明
24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总结上文,岩石记录了地壳活动
27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接上文对化石形成的说明,引出下文具体举例人们通过化石能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结合图表对独立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梳理文章内容和思路。
三、寻找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1.讲述“岩石从毁灭走向新生”的故事。
岩石是原始的“钟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参照导图所给的提示,讲述“岩石从毁灭走向新生”的故事。
在阳光、霜雪等自然环境以及人为环境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破坏,岩石变身为碎石,小块的石子又形成沙砾和泥土。沙砾和泥土经过沉淀,在重压和胶结下,又形成新的岩石。
2.归纳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①岩石通过破坏重生以及生成顺序记录时间。
②岩石本身保存许多历史痕迹,能记录地球变化和其他自然界活动痕迹,化石记录地球历史。
四、织一张网,理清纷繁的材料
本文材料丰富,材料和材料间又存在区别与联系,同是记录时间的方式,第6—21段和第22—29段两部分内容为何不能颠倒顺序?
6—21段通过岩石的重生过程来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既是方式也是原理。22—29段说明岩石本身带有历史痕迹,而这些历史痕迹正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形成的。这是从原理到现象,其中隐含着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岩石是大自然无字的史书,当一页页翻阅时,便令人们无不赞叹:时间在这里真的凝成了永恒。
五、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可查找相关资料,并记录下来。
第2课时
任务一:寻找生灵记录时间的方式
1.阅读《蝉与纺织娘》《和草木在一起》两篇文章,圈画出它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2.把你查找到的生灵记录时间的方式与两文内容整合,仿照示例,制作“时间之痕”记录卡。
“时间之痕”记录卡
自然之物 时间之痕
蝉与纺织娘 虫声与季候的关系密切。蝉声是夏曲,与气候的炎热一致;纺织娘的叽嘎、蟋蟀的唧唧、金铃子的丁零都是秋之歌
“时间之痕”记录卡
自然之物 时间之痕
蝉与纺织娘 虫声与季候的关系密切。蝉声是夏曲,与气候的炎热一致;纺织娘的叽嘎、蟋蟀的唧唧、金铃子的丁零都是秋之歌
草木 草木都依照四时节气过日子。春日里开花,夏天舒枝长叶,到了秋天结出累累果实,冬天开始落叶,用自己的荣枯记录着时间变化的痕迹
蚕蛾 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慢慢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开始脱皮,共要脱四次皮,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蚕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之后就变成为蛹了,约12~15天,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
3.时间都去哪儿了?它镌刻在每一个生命里!无痕的时间“足迹”引发了你哪些人生的思考?
时间是公平的,每一个物种在时间的长河中,都会经历产生、生长、壮大、蓬勃、衰颓、灭亡。每一个物种不论强大还是微小,它们在时间的长河里以自己的独特展现曾经来过,在时间的长河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和卑微。
任务二:品读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阅读《时间的脚印》《蝉与纺织娘》《和草木在一起》三篇文章,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时间的脚印》:“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岩石比作书,拉近了说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蝉与纺织娘》:“谁曾于听了纺织娘歌声之后再听见蝉的夏曲呢?”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的叫声比作乐曲,生动地体现了叫声的悦耳动听,易于引发人们的联想。
《和草木在一起》:“直至立秋,谷子成熟,向着大地弯下腰身,等待一场盛大的收割。”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把谷子熟了,形象地说成是向大地弯腰,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任务三:制作“寻找时间的脚印”微视频脚本
1.请从以下三张图片中任选一张,或选取你喜欢的能记录时间的自然现象,作为本次微视频的说明对象,查找相关资料,形成300字左右的视频脚本文案。
要求:要说清记录时间的方式,运用推理方法,语言准确力求生动。
    
记录时间的树化石
树化石又称“木石”,是植物化石中的大佬。大约在1.5亿年前,在洪水冲刷下,成片的树木逐渐被泥土、沙石和火山灰所埋藏,在密封和高温条件下,经过含硅的地下水长期硅化,就形成了“硅化木”,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树化石。后来,几经地质变迁,陆地上升,使得埋藏在地下的树化石重见天日。
为何树木可以保存为化石呢?
能保存为木化石的植物往往都非常粗壮,并且具有大量的木质部。这是因为木质部这种组织是由厚壁细胞构成的,较容易发生矿化作用。具有大量木质部组织的粗壮植物体被泥土、沙石等掩埋之后,在被压实的环境中可能有大量的地下水活动,这些水中又溶解有大量的、供应充足的无机盐(如硅、钙等)。由于木质部细胞具有大量可填充的空间,在植物细胞还未完全降解时,含无机盐的水会逐渐渗入植物体的细胞空腔中,并固定沉淀,随后经过成岩作用,植物体就能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保存为木化石。
2.完成脚本其他要素。
脚 本 要 素 标题 展现说明事物特点或说明的事理
画面 选取与文案内容匹配的图片制成PPT
文案 符合主题及具体要求
音乐 根据需要而定
时长 根据文案而定
“寻找时间的脚印”视频脚本制作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分值 得分
文案 清晰明了地说明记录时间的方式 3分
运用推理方法科学严密地进行说明 3分
语言准确,力求生动 2分
脚本其他要素 符合主题和文案内容 2分
脚 本 要 素 标题 展现说明事物特点或说明的事理
画面 选取不同形状、姿态、颜色的树木化石图片制成PPT
文案 事理性说明文字
音乐 不使用
时长 1分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