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4 20:3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诗经》二首
积累与运用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窈窕(yǎo) 嫩芽(nèn) 瘫痪(tān) 酝酿(liàng)
B.嶙峋(líng) 怦怦(pēng) 烂漫(màn) 匿笑(nì)
C.瞬间(shǔn) 脸颊(jiá) 沐浴(yù) 祷告(dǎo)
D.溯洄(huí) 并蒂(dì) 攲斜(qī) 菡萏(dà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睿智 无与伦比 一代天骄 寤寐求之
B.亵渎 重蹈覆辙 弥足珍贵 参差荇菜
C.繁衍 心无旁鹜 断章取义 克尽职守
D.雎鸠 怒不可遏 强聒不舍 自知之明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道阻且长 年且九十
B.左右流之 道阻且右
C.左右采之 蒹葭采采
D.溯洄从之 钟鼓乐之
4.对下列句子中的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5.下列传统文化知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4.根据提示,用原文语句填空。
(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关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主人公长夜无眠、
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3)《关雎》中抒写了幻想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蒹葭》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
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8、学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品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识国学】《诗经》包括:“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雅》诗和《颂》诗大多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②根据材料内容,以“国风”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2)【活动二:赞国学】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读经典丰富人生
(3)【活动三:传国学】为了激励大家来读《诗经》,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诗经》知识竞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关雎》,完成各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写出男子无意中看到采摘荇菜的女子,产生了爱慕之情,从而产生追求的想法。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写出男子求之不得,夜不能寐,有所失望的心情。
C“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写出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幻想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他寤寐求之的愿望。
D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突出男子对心上人的热烈追求。
10.《关雎》是《诗经》首篇,短小的诗篇典雅美好。请你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描写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11.《诗经》经常使用兴的手法。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请你阅读《关雎》,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如何运用兴这种手法的。
(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各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1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甲】
蒹 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
风 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 ②夷:同“怡”,喜悦。 ③胶胶:鸡叫声。④瘳 (chōu) :病愈。
15.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诗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字,给人以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写出了伊人的飘忽难寻。
B.《蒹葭》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表现了主人公对追寻道路艰难曲折的抱怨和不满。
C.《风雨》诗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三章叠咏,强化感情,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的喜悦、欢欣之情。
D.《风雨》全诗多次使用叠词,如“凄凄”“喈喈”“潇潇”“胶胶”,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
16.《诗经》常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对象。【甲】【乙】两诗均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四)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7、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18、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欧阳修的《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①,回答后面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①
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作者曾在洛阳做过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早春时候,他正在南方去的路上(南征),写了这首诗,寄给他在洛阳(洛中)的朋友们。②赊:遥远。③槎(chá):植物,一说木筏。
19.诗中表现“早”春气息的景物有哪些?
20.这首诗中,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联?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D 2.C 3.D 4.C 5.D 6.A
7、(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8、(1)①示例一:《诗经》包括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最有价值。
示例二:《诗经》分为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2)示例一:国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示例二:国风是民间文学中的幽兰,香泽后世。
(3)示例:《诗经》朗诵比赛;《诗经》知识讲座
(4)示例:《诗经》朗诵比赛;《诗经》知识讲座
9.B
10.参差不齐的的荇菜在流水中摇曳着,采摘的人左采右采,不停忙碌着。美丽贤淑的女子啊,使男子奏起琴瑟,以悠悠之声抒发着爱慕之情。
11.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作者以雎鸠鸣叫求偶的行为兴起君子思慕淑女的行为,借助鸟的行为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
12、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3、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14、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5.B
16.《蒹葭》每章以蒹葭、白露起兴(或直接引用“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起兴),渲染出寂寥凄冷的氛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风雨》每章以风雨、鸡鸣起兴(或者直接引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等起兴),渲染了凄风苦雨、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出女主人公没见到心爱之人时愁苦凄凉的心情。
17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18、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19、春日的树木,北归的大雁,河边的青草,开花的植物。
20、“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21、表达出诗人在旅途中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思念洛阳好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