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开考前
贵阳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卷
高一 历史
2024.1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6页。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2. 用黑色水性笔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 《吕氏春秋》记载: “王者执一, 而为万物正” “一则治, 两则乱”。这些思想
A. 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 B. 体现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 得益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影响 D. 推动了西周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2.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佩玉的传统,所谓“古之君子必佩玉”。对此,孔子解释道:“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许慎《说文解字》也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材料说明古人佩玉
A.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B. 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C. 寓意追求完美的人格 D.属于君子的特有习俗
3. 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说明,春秋时期
A. 列国纷争,群雄并起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社会动乱,经济凋敝 D. 人心思定,天下归一
4. 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 韩国申不害变法主张见功行赏,因能授官;秦国商鞅变法推行按军功授爵。由此可知,各国的变法
A. 重点是整顿吏治 B. 均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C. 推动了政治转型 D. 消除了分封制的影响
5.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强调“正音”“雅乐”。他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据此可知,孔子强调乐教旨在
A. 规范社会秩序 B. 主张有教无类
C. 丰富娱乐生活 D. 弘扬正统文化
6. 《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中规定,如遇水雨,则免除征发。二者说法的差异说明
A. 史料年代越久远可信度越高 B. 文字史料有主观性故不可信
C. 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互证 D. 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高一历史试卷 第1页(共6页)
7.据《汉书》记载:“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而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边城数十。” 材料说明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封建统治的巩固
C. 中央集权的削弱 D. 民族交融的增强
8.南朝时期,北方的麦、粟、菽等耐寒耐旱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 以至于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这体现了
A. 南稻北粟格局的改变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D. 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9.据《晋书》记载,前赵(匈奴建立) 皇帝刘曜在宫中设太学和小学,教授儒家经典;前秦(氐族建立)“优礼耆老,修尚儒学”。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A. 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 B.三教融合成为社会的主流
C. 治国方略顺应民族交融趋势 D. 思想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10.图1是唐开元十年岭南道怀集县百姓缴纳的赋税,由地方政府折合成银饼上交给中央政府的文物图片。根据图片推断,这一赋税制度是
A. 摊丁入亩 B. 两税法 C. 一条鞭法 D. 租庸调制
11.宋代对科举考试做出严格规定。考生入场前要进行搜检,考时实行“糊名”,考后进行誊录等。上述做法
A. 有利于选官的公正 B.阻断了阶层的流动
C. 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D. 改变了取仕的标准
12.明朝中期倭寇进犯不断, 以戚继光、湖南土司彭翼南、广西壮族瓦氏夫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将领率兵抗倭,为抗倭斗争立下汗马功劳。这体现了
A. 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B.民族间隔阂已经消失
C. 中央直接统辖边疆 D.改土归流的成效显著
13. 讲学书院是历代学者自由讲学、传播思想、 昌明学术之地,王阳明将书院定位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据此可知,讲学书院
A. 服务于科举考试 B. 促进印刷业普及
C. 体现基层的治理 D. 补救官学的流弊
高一历史试卷 第2页 (共6页)
14.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食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白银开采量的增加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人头税的彻底废除 D. 重农抑商的废止
15.清朝设置理藩院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颁行了《理藩院则例》,针对蒙古制定《蒙古律例》,针对回部制定《回疆则例》,针对西藏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针对南方“苗疆”制定《苗汉杂居章程》等。这些措施
A. 体现了民族政策法制化 B. 彻底解决了边疆民族问题
C. 推动了大规模民族迁徙 D. 扩大了民族地区的自治权
16. 图2为1893——1937年武汉棉业产业链基本形态图。这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实业救国观念深入人心 B.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 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D. 经济结构转型的完成
17. 表1为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部分制度,其内容反映出
表1
《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 有饭 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太平天国礼制》 “贵贱宜分上下, 制度必判尊卑”
A. 大同理想的实现 B. 社会秩序的稳定
C. 社会性质的变化 D. 农民阶级的局限
18.梁启超曾撰文:“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觉得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其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 扩大了人民民主权利 B. 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C. 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 D. 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19.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收集了以下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 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B. 工人运动的发展
C. 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 D. 国共合作的形成
高一历史试卷 第3页(共6页)
20. 20 世纪20 年代的上海,骑自行车成了一种时尚,常有两人合坐,在市中游转, 出现“压压盈头外国花,靓妆西女面笼纱。一声铃响双轮迅, 穿过人丛脚踏车”的现象。这说明
A. 近代上海盛行崇洋媚外之风 B. 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习俗变革
C. 新式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D. 中西文化融合成为社会风尚
21. 抗日战争中, 中国军民伤亡 3500 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 1/3; 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 186 万人,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以上数据说明抗日战争
A. 捍卫了国家主权独立 B.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 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22. 淮海战役中出动民工543 万人,船只8539艘,筹集并运送到前线的粮食达4.34 亿斤。陈毅同志曾经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一现象
A. 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形成 B. 开启了战略反攻
C. 反映了解放军战术得当 D. 体现了民心所向
23. 1949年 10月3日漫画家张乐平发表了漫画《大旗招展全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 中国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24.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由此可推知,土地改革
A. 实现了土地公有 B. 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投身革命
C. 打击了富农阶层 D. 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25.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 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其意在强调
A. 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B.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C.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推动与西方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
高一历史试卷 第4页 (共6页)
26.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 川黔线铁路就着手建设,经历了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三个历史时期,38年悬而未成。新中国成立后,经相关部门统筹,川黔铁路于 1956年4月开工,1965年10月交付运营。由此可知,川黔铁路的修通
A. 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B. 改变了西部落后的面貌
C.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 贯彻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7. 据 2010 年国家工商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达 20%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 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以上,在部分领域甚至超过80%,贡献的全国税收也达到50%以上。这一变化体现了
A.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达成 B. 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C. 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D. 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
28.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改革原有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各方广泛认同。这一理念的提出是
A. 基于公正国际秩序的建立 B. 以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前提
C. 大国进行外交博弈的结果 D. 解决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题, 29题24分, 30题20分, 共44分)
2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流传着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飞天”神话,同时也有很多飞天的尝试。《汉书·王莽传》记载, 当时有人使用鸟羽制成两只人工翅膀捆绑在身上,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弹地而起后飞了数百步。宋代,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手段——火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箭可以飞得更远。明代,中国的火箭技术更加发达, 出现了原始的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火箭的发明,给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带来了新希望。据一些西方文献记载,明朝初年,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做了一次“飞天”试验。 他将47支火箭和两只风筝绑在椅子上, 点燃火箭试图飞向天空,但是飞天椅最后摔到山坡下,他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的勇敢精神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敬仰,他也被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7期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了航天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创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航天技术纳入“863”计划。1992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用不到 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摘编自林溪《中国“飞天简史”:从梦想到现实》
高一历史试卷 第5页 (共6页)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飞天梦的探索,分析万户飞天尝试的意义。(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这一发展带来的启示。(14分)
30.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统计,战前(1914年8月前) 注册的工业公司, 共计146个, 资本总额41148205 元; 而自 1914年8月至 1920年, 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 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1917-1918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 围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自选角度,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 阐述清晰)(12分)
高一历史试卷 第6页(共6页)贵阳市普通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
高一期末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6
9
10
选项
A
C
B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A
A
D
B
B
D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选项
D
D
B
D
C
B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题,第29题24分,第30题20分,共44分)
29.(24分)
(1)探索:从神话传说到尝试飞天:从利用羽毛到利用火箭:火箭技术日益精进出现两
级火箭:火箭从军事武器到被用作飞天的工具。(任答3点,6分)
意义:富有创造性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为后人敬仰:为后世的飞天实践提供了宝贵的
经验教训。(任答2点,4分)
(2)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统筹规划:科技工作者
的辛勤努力与付出:自主科技创新的推动。(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
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科技创新:
对太空的和平探索和开发利用。(任答3点,6分)
30.(20分)
(1)特点:资本增长快:注册公司多:涉及行业广泛:以轻工业为主:民族工业的发展
出现短暂春天。(任答4点,8分)
高一历史答案第1页共2页
(2)(12分)
示例:
观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乱象与新机(2分)
阐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状态。
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直系、皖系、奉系、晋系、桂系、滇系等南北军阀争权夺利,
战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等无不表明这一时期的乱象丛生,人
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4分)
另一方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借着西方列强忙于一战的良机,获
得了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在社会生活
领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文明开化成为新的风尚。高
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这些新
气象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呈现出发展的新机。(4分)
总结:综上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一方面乱象频出,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又
在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很多新气象,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2分)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总分。)
高一历史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