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羚羊木雕》
张之路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3、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品析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范书写。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了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学习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
赏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张之路,山东诸城人,创作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等,出版有童话集、小说集。
2、了解背景
(“我”指张之路)如果说我的写作有什么动机的话,这个羚羊木雕无疑是最初创作的诱因和灵感。 送给别人礼物是孩子们当然也是成人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表达友情的一种方式。送给别人礼物后又把礼物要回来的事情也是有的,尤其在孩子们之间,大部分是因为彼此闹了别扭,要回礼物似乎表达了“绝交”的态度,对于“香三臭四”的孩子这是不足为奇的。当然这也是件挺没脸挺幼稚的事情!还有些时候就是我在文章里写到的——家长认为礼物的“价值”过高。孩子不懂事,然后让孩子要回来的。 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送礼物的事情可以写成一篇小说,礼物就是眼前这只比较贵重的羚羊木雕。
3、文体知识
(1)关于记叙文的叙述顺序
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 、 、和 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如《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和《我儿子一家》。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如《背影》一文。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在此文中就运用了插叙的方法。如在爸爸妈妈逼迫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严谨,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友,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们纯真的感情的行为。
(2)、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一般有 、 、 三个要素;其中 又包含 、 、 、 。
预习
羚(ling)羊:形似山头,毛灰黄色,面部有棕灰色条纹,善跑,耐渴。
犄(jī)角: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角。
怦怦(pēng):拟声词,形容心跳。
逮(dǎi):捉。
树杈(chā):树木的分枝。
攥(zuàn):握。
愣(lèng):失神;呆。
寒颤(zhàn):也写作“寒战”,指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形影不离:身体与影子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预习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犄( )角 怦( ) 藏( )刀 脸颊( ) 攥( )着
2、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如果父母要求你把送出去的东西要回来你该怎么办?
质疑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空格处完成下列情节概括:
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 →插叙回忆→我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 )。
经过:要收回(原因是 )。
结局:收回(不好)。
2、、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找一找,用一种符号标示出来,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叠词“表现了xx(谁) 怎么样。”
怦怦:表现了 。
紧紧:表现了 。
静静:表现了 。
愉愉:表现了 。
嘿嘿:表现了 。
慢慢:表现了 。
呆呆:表现了 。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下一课时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四、课后训练:
1、抄写课后词语2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小目标
1、掌握课文关键词语。
2、能复述课文内容。
3、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
赏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了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课前预习
羚( )羊 犄( )角 怦怦 ( ) 逮( )
树杈( ) 攥( ) 愣( )
寒颤:
形影不离: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是 的人”来回答。
a.妈妈是一个 的人。
b.爸爸是一个 的人。
c.万芳妈是一个 的人。
d.奶奶是一个 的人。
e.万芳是一个 的人。
f.“我”是一个 的人。
2、你觉得万芳在得知“我”要索回羚羊木雕后的心理变化应该是怎样的?请概括回答。
惊讶→ → →
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里为什么写到月亮?这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二、当堂检测
阅读课文
16-22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扣住的两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的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3、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段文字记叙的顺序是( )
A. 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4、这段文字有概括叙述,有具体叙述,请按要求将段落序号填在横线上
A.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具体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
3、羚羊木雕
第一课时
3、文体知识
(1).顺叙、倒叙、插叙。(2)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预习自测
1.jī pēng zhàng jiá zhuàn
2. ①目不转睛②形影不离③满不在乎④声色俱厉。
课内探究
1. 讲理由 收回木雕 情谊深厚 木雕贵重。
2. 我心情紧张。
妈妈一定要把事情弄清的神态。
爸爸的严肃与冷漠。
“我”的害怕与无奈。
万芳的爽直。
我心情沉重。
“我”心情难受,说不出话。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羚(ling)羊 犄(jī)角 怦怦(pēng) 逮(dǎi)
树杈(chà) 攥(zuàn) 愣(lèng)
寒颤:也写作“寒战”,指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形影不离:身体与影子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a. 严厉(或重财轻义)b. 冷酷(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c. 比较泼辣(或性格粗暴)
d. 通情达理(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e.宽容大度(或仗义、纯真)f. 诚实守信(或重友情、纯洁)。
2.生气→伤心→谅解。
3.环境描写。用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
4.虽然得到万芳的谅解,但是被逼反悔使自己觉得“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着力刻画“我”
被逼讨回羚羊木雕时的痛苦心情。
二、当堂检测
1.万芳 , 仗义2.C 3.C 4.A.16 17 19 B.18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