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4 21:48:33

文档简介

9.桃花源记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星期: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⑤忽逢桃花林,
①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渔人⑦甚
①夹(jiā):沿,靠。②杂:别的。③芳:指花。④鲜美:新鲜美好。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缤纷:繁多的样子。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①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②前:向前。③穷:尽。
①林尽水源,便②得一山,山有小口,③仿佛④若有光。便⑤舍船,从口入。
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到了尽头。源,源头。②得:看到。③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④若:好像。⑤舍(shě):离开。
①初极狭,②才③通人。复行数十步,④豁然开朗。土地平⑤旷,屋⑥舍
①初:开始。②才:仅仅、只。③通:通过。④豁(huò)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豁然,开阔敞亮。开朗,开阔明亮。⑤旷:宽阔。⑥舍(shè):房屋。
①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②属。③阡陌交通,
①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②属:类。③阡(qiān)陌(mò)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①相闻。②其中往来③种作,男女衣④着,⑤悉如外人。
①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②其中:那里面。③种(zhòng)作:耕种劳作。④着(zhuó):穿着。⑤悉:全,都。
①黄发垂髫,②并③怡然④自乐。
①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②并:一起。③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④自乐:自得其乐。
见渔人,①乃②大惊,问所③从来。④具答之。便⑤要还家,⑥设酒杀鸡
①乃:于是,就。②大:很,非常。③从来:从……地方来。④具:详细。⑤要(yāo):同“邀”,邀请。⑥设:准备,设置。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①咸来②问讯。自③云④先世避秦时乱,率⑤妻子⑥邑人
①咸(xián):全,都。②问讯:询问,打探消息。③云:说。④先世:祖先。⑤妻子:妻子儿女。⑥邑人:同乡的人。
来此①绝境,不②复出③焉,遂与外人④间隔。问今是何世,⑤乃不知有汉,⑥无论魏晋。
①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②复:再,又。③焉:于之,从这里。④间隔:隔绝、不通音讯。⑤乃:竟然,居然。⑥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①具言所闻,皆②叹惋。余人各复③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④辞去。
①具言:详细地说。②叹惋:感叹。③延:邀请。④辞去:辞别离开。
此中人①语云:“②不足③为外人④道也。”
①语(yù):对……说,告诉。②不足:不值得,不必。③为:向,对。④道:说。
①既出,②得其船,便③扶④向路,处处⑤志之。⑥及郡下,⑦诣太守,说⑧如此。
①既:已经。②得:找到。③扶:沿着、顺着。④向:先前的。⑤志:做记号。⑥及:到。⑦诣(yì):拜访。⑧如此:像这样(的事情)。
太守①即②遣人随其往,③寻向所志,④遂迷,不⑤复⑥得路。
①即:立即。②遣:派遣。③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④遂:终于。⑤复:再。⑥得:找到。
南阳刘子骥,①高尚②士也,闻之,③欣然④规往。未⑤果,⑥寻病终。后遂无⑦问津者。
①高尚:品德优异。②士:对男子的美称。③欣然:高兴的样子。④规:打算,计划。⑤果:实现。⑥寻:随即,不久。⑦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溪流的)两岸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便看到了一座山。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很整齐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都像桃源外的人。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就邀请(他)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食物(来款待他)。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1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三)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预习作业
一、基础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4.下列语段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具:详细 B.要:同“邀”邀请 C.咸:都 D.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5.崇文中学文学社团开展“走进多彩盐城,关注身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绿色湿地——盐城沿海683万亩海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盐城有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成员,被列入联合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材料二 白色海盐——盐城因“盐”而兴,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有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串场百里皆盐场”,贯穿市区的串场河曾是古代运盐之河。
材料三 红色铁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战中心,享有“陕北延安,苏北盐城”的美誉。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
(1)【活动一】绿色是盐城的生态名片,请依据前一句格式,补全城市宣传广告语。
走进东方湿地,
(2)【活动二】星期天上午,社团成员按照计划来到中国海盐博物馆门前,准备参观。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你要先去和工作人员联系导游讲解的事,你该如何说
(3)【活动三】社团开展“红色盐城”实践活动,向成员征集活动建议,请写出你设计的一个主题活动的名称。
二、文言文阅读
“书以传情”,小智组以下面经典诗文为例,带领大家研读古诗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辨其音】下列与“君子好逑”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大喜功 B.花好月圆
7.【明其义】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 而后作 B.辞去 乃记之而去
C.来此绝境 哀转久绝 D.钟鼓乐之 并怡然自乐
8.【通其文】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桃花源人)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
9.【悟其理】(1)为进一步探究,请你围绕两篇诗文帮小智组提炼一个关键词,作为探究主题。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与链接材料中的汉初百姓都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班固赞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①。“信哉!周秦之敝,网密文峻②,而奸究不胜③。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④。至于孝文⑤,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⑥”,汉言文景,美矣!
(节选自班固《汉书》)
【注】①“孔子称”句:引自《论语·卫灵公》,意为“这些人(的影响),是夏商周三代循正道而发展的原因”。②网密文峻:法网繁密,政令严苛。③奸究不胜:奸邪不法,防不胜防。④休息:休养生息。⑤孝文:汉文帝刘恒,下文“孝景”为汉景帝刘启。⑥周云成康:谈到周朝,必称成王、康王之治世。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欲穷其林
(2)才通人
(3)悉如外人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1.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本文围绕“渔人的行踪”这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
1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你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三、作文
14.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不断的环境里,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当我们表达心愿和理想时,也可以选用幻想法来勾勒心中的向往。
请写一个幻想片段,表达你的心愿与理想,200字左右。9.桃花源记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星期: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⑤忽逢桃花林,
①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渔人⑦甚
①夹(jiā):沿,靠。②杂:别的。③芳:指花。④鲜美:新鲜美好。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缤纷:繁多的样子。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①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②前:向前。③穷:尽。
①林尽水源,便②得一山,山有小口,③仿佛④若有光。便⑤舍船,从口入。
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到了尽头。源,源头。②得:看到。③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④若:好像。⑤舍(shě):离开。
①初极狭,②才③通人。复行数十步,④豁然开朗。土地平⑤旷,屋⑥舍
①初:开始。②才:仅仅、只。③通:通过。④豁(huò)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豁然,开阔敞亮。开朗,开阔明亮。⑤旷:宽阔。⑥舍(shè):房屋。
①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②属。③阡陌交通,
①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②属:类。③阡(qiān)陌(mò)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①相闻。②其中往来③种作,男女衣④着,⑤悉如外人。
①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②其中:那里面。③种(zhòng)作:耕种劳作。④着(zhuó):穿着。⑤悉:全,都。
①黄发垂髫,②并③怡然④自乐。
①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②并:一起。③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④自乐:自得其乐。
见渔人,①乃②大惊,问所③从来。④具答之。便⑤要还家,⑥设酒杀鸡
①乃:于是,就。②大:很,非常。③从来:从……地方来。④具:详细。⑤要(yāo):同“邀”,邀请。⑥设:准备,设置。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①咸来②问讯。自③云④先世避秦时乱,率⑤妻子⑥邑人
①咸(xián):全,都。②问讯:询问,打探消息。③云:说。④先世:祖先。⑤妻子:妻子儿女。⑥邑人:同乡的人。
来此①绝境,不②复出③焉,遂与外人④间隔。问今是何世,⑤乃不知有汉,⑥无论魏晋。
①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②复:再,又。③焉:于之,从这里。④间隔:隔绝、不通音讯。⑤乃:竟然,居然。⑥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①具言所闻,皆②叹惋。余人各复③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④辞去。
①具言:详细地说。②叹惋:感叹。③延:邀请。④辞去:辞别离开。
此中人①语云:“②不足③为外人④道也。”
①语(yù):对……说,告诉。②不足:不值得,不必。③为:向,对。④道:说。
①既出,②得其船,便③扶④向路,处处⑤志之。⑥及郡下,⑦诣太守,说⑧如此。
①既:已经。②得:找到。③扶:沿着、顺着。④向:先前的。⑤志:做记号。⑥及:到。⑦诣(yì):拜访。⑧如此:像这样(的事情)。
太守①即②遣人随其往,③寻向所志,④遂迷,不⑤复⑥得路。
①即:立即。②遣:派遣。③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④遂:终于。⑤复:再。⑥得:找到。
南阳刘子骥,①高尚②士也,闻之,③欣然④规往。未⑤果,⑥寻病终。后遂无⑦问津者。
①高尚:品德优异。②士:对男子的美称。③欣然:高兴的样子。④规:打算,计划。⑤果:实现。⑥寻:随即,不久。⑦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溪流的)两岸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便看到了一座山。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很整齐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都像桃源外的人。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就邀请(他)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食物(来款待他)。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1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三)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预习作业
一、基础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后”是时间副词,位于句首,要单独停顿;断句应为:后/遂无问津者;
故选D。
2.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答案】A
【详解】《桃花源记》是作者理想的生活乐园,是虚构的,反应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故选A。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答案】C
【详解】C.有误,桃源人不希望桃源中和平宁静的生活被打扰,才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说法有误;
故选C。
4.下列语段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具:详细 B.要:同“邀”邀请 C.咸:都 D.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答案】D
【详解】A.句意为: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具,详细;
B.句意为: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的家中。要,同“邀”,邀请;
C.句意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
D.句意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故选D。
5.崇文中学文学社团开展“走进多彩盐城,关注身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绿色湿地——盐城沿海683万亩海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盐城有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成员,被列入联合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材料二 白色海盐——盐城因“盐”而兴,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有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串场百里皆盐场”,贯穿市区的串场河曾是古代运盐之河。
材料三 红色铁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战中心,享有“陕北延安,苏北盐城”的美誉。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
(1)【活动一】绿色是盐城的生态名片,请依据前一句格式,补全城市宣传广告语。
走进东方湿地,
(2)【活动二】星期天上午,社团成员按照计划来到中国海盐博物馆门前,准备参观。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你要先去和工作人员联系导游讲解的事,你该如何说
(3)【活动三】社团开展“红色盐城”实践活动,向成员征集活动建议,请写出你设计的一个主题活动的名称。
【答案】 (1) 感受盐城魅力(畅游绿色盐城) (2) 示例:你好!我是崇文中学文学社的学生,我们社团正在开展“走进多彩盐城,关注身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准备进盐城博物馆参观,想请你安排一位导游帮我们讲解下,您看方便吗 (3) 示例:举办“红色盐城”征文活动,体会抗战精神;举办“红色盐城”演讲比赛,体会革命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其拟写要求与拟定活动主题的要求是一样的:扣住主要活动内容,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写出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其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优美,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句子的逻辑等(如:对偶句、排比句、短句子等)。如:走进东方湿地,感受盐城魅力。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根据情境,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的主要内容,同时注意字数要求。解答此题,要明确说话对象,语言力求得体,通顺,讲清主要内容“想请您安排一位导游帮我们讲解下,您看是否方便”。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主题活动名称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材料,结合活动主题思考,注意语言简洁,主题明了,易于开展,如可结合盐城的革命历史开展,也可结合盐城的新时代魅力开展。
二、文言文阅读
“书以传情”,小智组以下面经典诗文为例,带领大家研读古诗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辨其音】下列与“君子好逑”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大喜功 B.花好月圆
7.【明其义】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 而后作 B.辞去 乃记之而去
C.来此绝境 哀转久绝 D.钟鼓乐之 并怡然自乐
8.【通其文】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桃花源人)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
9.【悟其理】(1)为进一步探究,请你围绕两篇诗文帮小智组提炼一个关键词,作为探究主题。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与链接材料中的汉初百姓都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班固赞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①。“信哉!周秦之敝,网密文峻②,而奸究不胜③。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④。至于孝文⑤,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⑥”,汉言文景,美矣!
(节选自班固《汉书》)
【注】①“孔子称”句:引自《论语·卫灵公》,意为“这些人(的影响),是夏商周三代循正道而发展的原因”。②网密文峻:法网繁密,政令严苛。③奸究不胜:奸邪不法,防不胜防。④休息:休养生息。⑤孝文:汉文帝刘恒,下文“孝景”为汉景帝刘启。⑥周云成康:谈到周朝,必称成王、康王之治世。
【答案】6.B 7.B 8.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9.(1)示例:向往或追求等(2)示例:桃花源中的人们安居乐业是因为躲避战乱,与世隔绝;汉初百姓安居乐业是因为朝廷扫除苛政、休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6.本题考查字音和词义。
君子好逑,jūn zǐ hǎo qiú,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好,美好的。
A.好大喜功,hào dà xǐ gōng,该成语一般比喻一切脱离实际,一心只想做大事、贪大求功的浮夸作风。好:爱好。
B.花好月圆,huā hǎo yuè yuán,意思是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好,美好的。
故选B。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作为/奋发,有所作为;
B.都解释为“离开”;
C.绝处/消失;
D.使动用法,使……快乐/快乐;
故选B。
8.本题考查语句的翻译,注意关键词:
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9.(1)本题考查理解诗文内容与主旨。
《关雎》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据此两篇诗文提炼关键词“向往”或“追求”。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理解,桃花源中的人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可见他们安居乐业是因为躲避战乱,与世隔绝;
结合材料中“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分析,汉朝建国以后,废除繁苛的法令,让民众休养生息。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欲穷其林
(2)才通人
(3)悉如外人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1.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本文围绕“渔人的行踪”这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
1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你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答案】10.(1)尽 (2)仅仅,只 (3)全,都 (4)邀请 11.(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2)(村中人)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12.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答出三点即可) 13.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
【分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穷:尽;
(2)句意为:只容一个人通过。才:仅仅,只;
(3)句意为: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悉:全,都;
(4)句意为: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延:邀请;
11.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2)重点字词:今,现在;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第①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得出:发现桃花源;
根据第②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得出:进入桃花源
根据第③段“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得出:做客桃花源;
根据第④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得出:离开桃花源;
根据第④段“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得出:再寻桃花源;
据此综述即可。
13.本题考查认识。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积极意义即可。本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他生活的时代赋税徭役繁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十分深重。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于是他把桃花源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目的就是用这一社会理想来对当时黑暗社会进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作文
14.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不断的环境里,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当我们表达心愿和理想时,也可以选用幻想法来勾勒心中的向往。
请写一个幻想片段,表达你的心愿与理想,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幻想着有一天乘着时光的船儿,一直前行,然后到达宋代。然后,我和苏轼邂逅在月下林边。我要和他一起吟词,一起赏月,一起谈人生的起伏,一起说心中的寂寞。我还要他送我一首词,再带着这首词回到我的21世纪。
【详解】这是一道想象类的小作文题。要求发挥想象,写一个幻想片段,表达你的心愿与理想。一、审题。本文可写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假如时间能倒流”“假如我遇到李白”“假如我有超能力”“假如我变成一只鸟”“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水”“假如我生活在火星上”“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假如生命只剩三天”等等,借助想象来表达你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和看法以及向往。写作要求写成想象作文,因此要以叙事为主,表达自己变成某个人或某种事物的愿望及做法。
二、构思。写想象作文首先要大胆,想象可以新奇有趣,但是要合理。比如,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某个喜欢的神话人物,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将会怎么做?你会实现哪些愿望?如果你学习疲倦了,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片云,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故事。还可以想象自己拥有某种技能,如筋斗云、飞翔等,然后重点写自己如何去帮助别人。还可以假想一种情况,表达人生感悟。如“假如时间可以倒流”,那就会避免好多错误的做法,但遗憾的是时间是永远也不会倒流的,所以要珍惜现在的所有。写想象作文,还要注意了解和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可以说,知识越丰富、见闻越广,想象就会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