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目录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地形(地貌)
植物(生物)
大气(水汽)
河流(水文)
土壤(风化)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2.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生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3、自然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思考:自然环境各要素是如何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案例: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1022千克,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案例:
1.概念: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2.环节:
呼吸作用(动物、植物)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
分解作用(微生物)
3.能量转换
光合
作用
分解
呼吸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案例:
太阳能
热能
化学能
思考生物循环的能量转换过程。
思考生物循环的意义。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4.意义: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降水
降水
矿物质
水、无机物
无机物
二氧化碳、降水
氧气
水
水汽
尘埃
有机物
有机物
水循环
岩石圈循环
生物循环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自然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思 考
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地理循环,水在各自然要素间不断转换。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小结
1.自然环境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目录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1.生产功能
6CO2+6H20
C6H12O6+6O2
光照
叶绿素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大
气
水圈
土壤
岩石圈
绿色
植物
有
机
物
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过程: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相邻的坡地与平地,不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1.生产功能
思考:坡地和平地的生物量一样吗?
坡地
平地
(小尺度)
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如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请大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坡向引起的,“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利于乔灌木的生长;
“阳脸”为阳坡,光照充足,但蒸发也快,水分条件差,只能生长一些需水量小的草本植物。
案例1:祁连山(小尺度)
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要素组合的差异影响生产功能的强弱
热带雨林
露生层
树冠层
林下层
灌木层
草本层
亚寒带针叶林
太阳辐射量、热量、水分、土壤、地貌组合条件越好
植被高度越大
植物种的数量越多
生物量越大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土壤温度 D. 土壤水分
D
真题感悟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3.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4.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B
B
C
2、稳定功能
性质:自然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基本稳定
全球水体总量动态平衡
案例
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哪些外力分别让土壤变厚和变薄?
2.自然状态下,为什么植被丰富地区土壤厚度变化不大?
3.为什么坡面植被破坏后,土壤变薄?
4.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启示?
实例1:二氧化碳的平衡
稳定功能
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是环境整体功能。
O2
CO2
碳酸钙(沉淀)
CO2
溶解钙
CO2
光合作用
海-气
作用
碳氧平衡
削减CO2最
主要途径
削减
CO2
稳定功能
形成过程——碳稳定: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实例2:氧气的平衡
稳定功能
实例3: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气候: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气候严寒。
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 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可可西里地区气候严寒、植被稀少,所以生态环境脆弱,导致动物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3)藏羚羊的数量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高
较少
低
较多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
江南常绿阔叶林区
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稳定性差。
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蜂巢屋”是图示地区传统民居,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由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蜂巢屋”反映当地( )
A.黑土分布广泛 B.森林覆盖率低
C.夏季降水丰富 D.河流、湖泊众多
2.“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其主要功能是( )
A.夏季隔热 B.抵御洪涝灾害
C.冬季防风 D.抵御地震灾害
B
A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相互练习
自然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小结
目录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1)地貌的侵蚀变化(变化性)
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
高原面萎缩
山地
丘陵
平原
流水侵蚀
(2)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正是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水与岩石的物质迁移
(3)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统一性)。
山地
丘陵
演 化
坡面变缓
地表径流减少
水土流失减弱
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
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
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各要素的演化
奇松
云海
怪石
温泉
情境导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思考:①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②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安徽黄山航拍中国第三季
Anhui Huangshan aerial photo China Season 3
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
怪石
云海
奇松
温泉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
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
在遥远的未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化,黄山特有的景观将逐步变化。
黄
山
四
绝
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2.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案例: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图5.3)。
由湖泊演变成______,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______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陆地
陆生
活动:请根据统一变化过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地貌:
气候:
生物:
土壤:
水文: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
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图 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图
气候
深居内陆
水文
土壤
地貌
植被
干旱 大陆性
风化、风力作用显著
稀少
发育差
多为
内流河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过程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的统一变化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
黄土高原景观的形成
延伸:
水文变化
地貌变化
土壤侵蚀
植被变化
泥沙淤积,旱涝频发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退化,逐渐消失
水
土
流
失
气候变化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整体性的三大表现
5. (2019·全国卷Ⅰ)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示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真题感悟
目录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整体响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干扰发生变化
改变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
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1)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2.响应特点
浑圆丘陵
陡峭山地
灌草
森林
灌草
森林
侵蚀
自然演化
火灾干扰
上千
万年
几十年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全
球
变
暖的原因及影响
大气中co2增多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滥伐森林
地壳中碳元素减少
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地质
植被
大气
水
地貌
2.响应特点
真题感悟
(2023·广东卷)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东北过度采伐森林导致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案例: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图5.4 a)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 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图5.4 b),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续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上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图5.4 c),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加剧使地面沟谷纵横(图5.4d),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自20世纪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林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森林逐渐恢复。
东北过度采伐森林导致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案例:
1.说出我国东北林区的范围及气候特征。
2.东北林区森林面积锐减后带来的环境变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3.目前,东北林区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范围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地。该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短促、高温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思 考
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旱涝灾害加剧
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了天然林的砍伐,森林逐渐恢复,因此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森林面积锐减
大气
生物
水文
土壤
地貌
局部小区域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年降水变率加大。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加大,淤积河道,导致 旱涝灾害增加。
表层土壤流失更加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
地面沟谷纵横,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案例分析
东北林区森林变化引起的地理要素变化如下图所示:
“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破坏
植被覆盖率降低
地表蓄水能力下降
下渗减少
土壤热容量减小
地表径流增加
加剧水土流失
土壤湿度降低
蒸发减少大气变干
气温变幅加大
区域地理环境改变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活动:
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减少
减少
水位
上升
种类
增多
湿度增加
温差减小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隆升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8分)
综合练习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回答问题。(23分)
青藏高原的隆起产生的影响
延伸:
青藏高原隆起
引发并加强亚洲季风
形成“干旱核心”
促使其形成
物种丰富、生产量高
向海延伸
地上河
东亚
南亚
亚洲太平洋地区
中亚
西亚
黄土高原
河口
黄河下游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1、促进了青藏地区高寒环境的形成 高原隆升后,气温下降,广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
2、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高原隆升后,阻碍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并且导致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3、对中国气候影响巨大,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
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风。
进入第四纪后,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3、对中国气候影响巨大,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气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有机会积聚,形成强盛的冷高压。
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4、形成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
喜马拉雅山运动导致秦岭的不断抬升,造就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河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河流分布的影响:形成大面积的高山冰川,成为大河的源头。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环境要素
气候、地形(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整体性
表现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