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版)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67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版)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67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5 06:2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目录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地形(地貌)
植物(生物)
大气(水汽)
河流(水文)
土壤(风化)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2.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生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考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
3、自然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思考:自然环境各要素是如何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案例: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据有关资料,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创造的生物物质已达4×1022千克,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1万倍、水圈质量的30倍和沉积岩质量的16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已多次被生物加工。地球上生物循环的出现,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案例:
1.概念: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2.环节:
呼吸作用(动物、植物)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
分解作用(微生物)
3.能量转换
光合
作用
分解
呼吸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案例:
太阳能
热能
化学能
思考生物循环的能量转换过程。
思考生物循环的意义。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4.意义: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降水
降水
矿物质
水、无机物
无机物
二氧化碳、降水
氧气

水汽
尘埃
有机物
有机物
水循环
岩石圈循环
生物循环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自然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思 考
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地理循环,水在各自然要素间不断转换。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小结
1.自然环境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目录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1.生产功能
6CO2+6H20
C6H12O6+6O2
光照
叶绿素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水圈
土壤
岩石圈
绿色
植物



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过程: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相邻的坡地与平地,不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1.生产功能
思考:坡地和平地的生物量一样吗?
坡地
平地
(小尺度)
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如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请大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坡向引起的,“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利于乔灌木的生长;
“阳脸”为阳坡,光照充足,但蒸发也快,水分条件差,只能生长一些需水量小的草本植物。
案例1:祁连山(小尺度)
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要素组合的差异影响生产功能的强弱
热带雨林
露生层
树冠层
林下层
灌木层
草本层
亚寒带针叶林
太阳辐射量、热量、水分、土壤、地貌组合条件越好
植被高度越大
植物种的数量越多
生物量越大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土壤温度 D. 土壤水分
D
真题感悟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3.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4.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B
B
C
2、稳定功能
性质:自然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基本稳定
全球水体总量动态平衡
案例
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哪些外力分别让土壤变厚和变薄?
2.自然状态下,为什么植被丰富地区土壤厚度变化不大?
3.为什么坡面植被破坏后,土壤变薄?
4.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启示?
实例1:二氧化碳的平衡
稳定功能
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是环境整体功能。
O2
CO2
碳酸钙(沉淀)
CO2
溶解钙
CO2
光合作用
海-气
作用
碳氧平衡
削减CO2最
主要途径
削减
CO2
稳定功能
形成过程——碳稳定: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实例2:氧气的平衡
稳定功能
实例3: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数量增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气候: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气候严寒。
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 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可可西里地区气候严寒、植被稀少,所以生态环境脆弱,导致动物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3)藏羚羊的数量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较少

较多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
江南常绿阔叶林区
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稳定性差。
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蜂巢屋”是图示地区传统民居,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由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蜂巢屋”反映当地(  )
A.黑土分布广泛 B.森林覆盖率低
C.夏季降水丰富 D.河流、湖泊众多
2.“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其主要功能是(  )
A.夏季隔热 B.抵御洪涝灾害
C.冬季防风 D.抵御地震灾害
B
A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相互练习
自然环境各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小结
目录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1)地貌的侵蚀变化(变化性)
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
高原面萎缩
山地
丘陵
平原
流水侵蚀
(2)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正是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水与岩石的物质迁移
(3)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统一性)。
山地
丘陵
演 化
坡面变缓
地表径流减少
水土流失减弱
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
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
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各要素的演化
奇松
云海
怪石
温泉
情境导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思考:①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②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安徽黄山航拍中国第三季
Anhui Huangshan aerial photo China Season 3
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
怪石
云海
奇松
温泉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
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
在遥远的未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化,黄山特有的景观将逐步变化。




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2.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案例: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图5.3)。
由湖泊演变成______,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______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陆地
陆生
活动:请根据统一变化过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地貌:
气候:
生物:
土壤:
水文: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
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图 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图
气候
深居内陆
水文
土壤
地貌
植被
干旱 大陆性
风化、风力作用显著
稀少
发育差
多为
内流河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过程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的统一变化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
黄土高原景观的形成
延伸:
水文变化
地貌变化
土壤侵蚀
植被变化
泥沙淤积,旱涝频发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退化,逐渐消失




气候变化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整体性的三大表现
5. (2019·全国卷Ⅰ)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示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真题感悟
目录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功能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整体响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干扰发生变化
改变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
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1)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2.响应特点
浑圆丘陵
陡峭山地
灌草
森林
灌草
森林
侵蚀
自然演化
火灾干扰
上千
万年
几十年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暖的原因及影响
大气中co2增多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滥伐森林
地壳中碳元素减少
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地质
植被
大气

地貌
2.响应特点
真题感悟
(2023·广东卷)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东北过度采伐森林导致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案例: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图5.4 a)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 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图5.4 b),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续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上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图5.4 c),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加剧使地面沟谷纵横(图5.4d),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自20世纪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林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森林逐渐恢复。
东北过度采伐森林导致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案例:
1.说出我国东北林区的范围及气候特征。
2.东北林区森林面积锐减后带来的环境变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3.目前,东北林区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范围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地。该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短促、高温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思 考
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旱涝灾害加剧
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了天然林的砍伐,森林逐渐恢复,因此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森林面积锐减
大气
生物
水文
土壤
地貌
局部小区域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年降水变率加大。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加大,淤积河道,导致 旱涝灾害增加。
表层土壤流失更加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
地面沟谷纵横,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案例分析
东北林区森林变化引起的地理要素变化如下图所示:
“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破坏
植被覆盖率降低
地表蓄水能力下降
下渗减少
土壤热容量减小
地表径流增加
加剧水土流失
土壤湿度降低
蒸发减少大气变干
气温变幅加大
区域地理环境改变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活动:
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减少
减少
水位
上升
种类
增多
湿度增加
温差减小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隆升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8分)
综合练习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回答问题。(23分)
青藏高原的隆起产生的影响
延伸:
青藏高原隆起
引发并加强亚洲季风
形成“干旱核心”
促使其形成
物种丰富、生产量高
向海延伸
地上河
东亚
南亚
亚洲太平洋地区
中亚
西亚
黄土高原
河口
黄河下游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1、促进了青藏地区高寒环境的形成 高原隆升后,气温下降,广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
2、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高原隆升后,阻碍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并且导致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3、对中国气候影响巨大,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
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风。
进入第四纪后,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3、对中国气候影响巨大,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气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有机会积聚,形成强盛的冷高压。
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4、形成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
喜马拉雅山运动导致秦岭的不断抬升,造就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
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河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河流分布的影响:形成大面积的高山冰川,成为大河的源头。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环境要素
气候、地形(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整体性
表现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