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本单元围绕“家园”这一主题,选择了不同风格的歌唱家乡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诠释本课主题内涵。围绕作品的学唱与聆听,“创编动作”侧重对音乐速度、人声分类、不同作品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唱、奏、舞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二、单元课时计划
《草原就是我的家》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美丽的家园》,本单元分为三课时,《草原就是我的家》是第一课时。
三、课型
歌曲教学课
四、教材解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拍,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使得歌曲简单、易唱,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的挚爱之情。
五、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速度、情绪、声音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时而大气宽广、时而热情奔放的情感。
六、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体验蒙古族舞蹈特点,并运用图形谱感知歌曲的旋律起伏,解决难点。
3.关注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七、目标设定及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充分考虑民族音乐学习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要,通过感知体验的方式了解蒙古族音乐、舞蹈、器乐等知识技能。
1.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了解蒙古族风情,增进民族间团结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探究实践中运用舞蹈动作和划图形谱感知旋律起伏,解决八度大跳音程和附点音符的演唱音准。
3.尝试用不同的速度、情绪、声音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时而大气宽广,时而热情奔放的情感。
八、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九、教学难点
1.八度大跳和附点音符的演唱音准。
2.尝试用不同的速度、情绪、声音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
十、教学模式
以“一线四维三部”为教学模式,通过民族音乐元素探索为主线,以参与体验、情境陶冶、探索创造、引导发现四个维度的教学模式,声音、韵律、情感三部分进行本科教学。
第一部分:情境带动情感,营造音乐学习氛围。
第二部分:声音韵律表达,以音乐方式学音乐。
第三部分:情感升华延续,结合道具沉浸音乐。
十一、方法策略
本课主要策略为立足音乐本身,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其中所运用的方法有:
1.感知实践法 2.情境观察法 3.巧妙设疑法
4.小组合作法 5.情境感知法 6.听唱体验法
十二、教学预设
1.巧用“意外”生成 2.捕捉“闪光”生成
3.妙用“偶然”生成 4.拓展“延伸”生成
十三、教具准备
1.PPT 2.钢琴 3.蒙古族服饰 4.马头琴 5.音像资料
十四、资源选取与运用
1.《草原就是我的家》音频资源和五线谱借助于教辅资源库
2.蒙古族风俗图片和视频借助于网络平台剪辑
3.PPT制作和教学设计为原创
教学流程 情感营造与活动安排 时间 安排 设计意图及 核心素养
一、初步感知感韵律 二、实践探究感节拍 三、演唱歌曲感风格 四、知识拓展感形式 五、课后作业布置 1.穿上服装跨骏马,跟随老师回家乡。 欢快的蒙古族舞蹈《走马》为导入,学生模仿教师踏步、骑马、甩鞭、提压手腕等舞蹈动作,了解蒙古族舞蹈特点。 【方法与策略】感知实践法:通过对蒙古族舞蹈的模仿,进一步提升同学们对草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初步感知感韵律,民族元素创情境。 邀请学生循着歌声观看那达慕微课视频。 师:走进美丽的草原,看看草原上的人们在做什么? 【教学预设】了解蒙古族风俗那达慕大会及大会上的音乐元素 【方法与策略】情境观察法:通过微课视频了解蒙古族相关文化,认识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 1.文化感知传哈达,情绪理解感节拍 (1)请同学们一起做传递游戏,随着音乐的强拍依次传递哈达,感受音乐节奏。 (2)强拍传递互动感受歌曲热闹、欢腾的情绪。 2.打击乐器夯节奏,一字一音学短调 学生聆听加入打击乐器的《草原就是我的家》音乐 师:小组讨论听到了什么声音,像是那达慕大会上哪个竞技赛场? 【教学预设】赛马场 【方法与策略】巧妙设疑法:响板和手铃打击乐器的加入模仿赛马场景 (2)小组合作讨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之间呈现了哪种对应的关系? 【教学预设】一字一音 【方法与策略】小组合作法:通过打击节奏发现歌词和旋律一一对应,了解一字一音的创作手法 。 (3)学生画旋律线感受蒙古族短调儿歌的唱法,按照节奏读歌词 【方法与策略】感知实践法:通过画旋律线、朗读歌词对歌曲的音高位置和歌词咬字有进一步的提高。 1.教师范唱感音准,曲式分析试演唱 (1)教师弹奏歌谱范唱,学生默唱,思考歌曲分为几个乐句? 【教学预设】四个乐句 教师用琴弹奏单旋律伴奏,带领学生用蒙古族甩马鞭的动作突破大跳音程和附点音符的音准,循序渐进达成教学目标。 换气及时要准确,力度设计感情绪 (1)生随琴哼唱歌曲,注意换气及时、准确。对演唱不准确的地方进行师生互学,声声互教。 【方法与策略】听唱法: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标注的换气符号,有效提示学生及时、准确换气。 (2)小组合作演唱歌曲,展示不同力度设计带来的不同效果。 【教学预设A】大气宽广 【教学预设B】热情奔放 【方法与策略】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有效的生成,体验不同力度的演唱带来的不同音乐效果。 (3)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 (1)以小组为单位,创编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2)在班级举行一场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用打击乐器响板和手铃模仿那达慕上骑马的竞技赛场,穿着蒙古服饰变现载歌载舞的蒙古族人民,教师弹奏马头琴,学生随音乐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课后作业有布置,分层设计达目标 一层:和同学分享上完本节课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 二层:在课下查阅和观看更多的蒙古族音乐知识,加深对蒙古族音乐的理解。 三层:亲身实践草原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3分 2分 3分 8分 15分 7分 2分 通过蒙古族舞蹈体验了解草原文化。营造歌曲氛围,为歌曲教学做好铺垫。 核心素养: 审美情趣 健全人格 播放那达慕大会的视频了解那达慕大会并引出歌曲——《那达慕之歌》。 核心素养: 人文积淀 乐学善学 学生通过游戏互动,了解哈达文化,感知歌曲的情绪。 核心素养: 人文情怀 勇于探究 打击乐器的使用巩固歌曲的节奏,为准确演唱歌曲做铺垫。 核心素养: 乐学善学 信息意识 通过一字一音节奏练习,了解蒙古族短调儿歌的特点。 核心素养: 乐学善学 勇于探究 图形谱的运用 感知旋律起伏,为准确演唱歌曲做铺垫。 核心素养: 乐学善学 勇于探究 以学生位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唱解决难点,达成目标。 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善于反思 通过多媒体换气记号的有效提示,让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美感,关注音乐要素。 核心素养: 乐学善学 勇于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思维碰撞偶然生成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人文积淀 勇于探究 通过分层作业布置让同学们理解乐曲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