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7 19:12:08

文档简介

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10页,其中问卷8页,答卷2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机读卡上及答卷的密封区内。
2.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机读卡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kuì) 木讷(nà) 脂膏(zhī) 罅隙(xì) 戛然而止(jiá)
B. 兜鍪(móu) 刹那(chò) 句读(dòu) 吐哺(bǔ) 锲而舍之(qì)
C. 天姥山(mǔ) 癸卯(guǐ) 舟楫(jí) 提防(dī) 贻笑大方(yí)
D. 廿四桥(gān) 蟠桃(pān) 芣苢(fú yì) 踟蹰(chí) 沁人心脾(qìn)
2. 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舸 细腻 慰籍 竞自由 万户侯 蜡炬成灰 雕栏玉砌
B. 分蘖 孱头 锈蚀 怅辽阔 捋袖子 羽扇纶巾 残羹冷炙
C. 譬如 悲怆 袅娜 迁谪意 桑树颠 蛇蟒之穴 传道授业
D. 樗辅 挑剔 坍圮 佛狸祠 溯流光 直抒胸臆 摧眉折腰
3. 下列句子中和例句使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
A.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台儿沟默默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温存和粗暴。
B.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C. 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
D.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4. 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爱而不见 ②君子生非异也 ③说怿女美 ④自牧归荑 ⑤匪女之为美
⑥冯虚御风 ⑦山川相缪 ⑧列缺霹雳 ⑨多平方,少圜 ⑩静女其娈
A. ②④⑤⑥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⑦⑧
C. ①③④⑤⑥⑦⑧ D. ②④⑤⑥⑦⑧⑨
5.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用法及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管)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作状,向东)
④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到)
⑤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使……哭泣)
⑥汶水西流 (名作状,向西)
⑦驽马十驾 (十天的行程)
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
⑨善假于物也 (动词,借助)
A. ①②③④⑤⑥⑨ B. ①②⑤⑥⑦⑧⑨
C. ①③④⑤⑥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⑧⑨
6. 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③羡长江之无穷 ④小学而大遗
⑤整顿衣裳起敛容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术业有专攻
A. ①②④⑤⑥⑦ B. ①②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⑤⑥⑧ D. ①②③④⑤⑧
7. 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栗深林兮惊层巅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梦啼妆泪红阑干 ⑤虎鼓瑟兮鸾回车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⑧崖限当道者 ⑨用心一也
A. ①③/②⑥/④⑦⑧/⑤/⑨ B. ①③/②④/⑤⑥⑨/⑦⑧
C ①⑥/②③/④⑦⑧/⑤/⑨ D. ①③/②⑤/④⑦⑧/⑥/⑨
8. 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⑦而今安在哉 ⑧而又何羡乎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⑩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 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⑩ B. ①②⑥/③⑨/④⑦⑧/⑤/⑩
C. ①②⑤/③⑨/④⑦⑧/⑥/⑩ D. ①②⑤/③⑥/④⑦⑧/⑨⑩
9.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诗词意境高远,蕴涵丰富,表达了他的革命情怀,体现了他的心路历程、伟岸人格和光辉思想。
B. 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拿来主义》出自他的《且介亭杂文》,文中的比喻论证和反语讽刺堪称妙绝。
C.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称为十二地支。
D. “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望”即“望日”,是指农历每月十六。“朔”,是农历每月第一天;“晦”,是农历每月月末最后一天。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监管部门一直担心,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球提供的服务标准不一致,而上述根本性的改革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问题。
②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③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④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的故事。
⑤当前,全国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④
11. 艺术社的同学查阅整理了与“国色”相关的资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3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唱出了曼妙“秀色”。那么,颜色从何而来?其芳名又是何人所取?史料告诉我们:先人们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色彩,从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料,并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比如,玄色即黎明太阳将出未出时天空的黑里透红;绿沈就是西瓜皮颜色。“国色”不直接采用“青白黄赤黑”,而从中遴选出“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则是艺术表达“吉祥寓意和美之色相”的需要。其中,蓝色系用的群青,最早来自青金石,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A. 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
B. 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千百年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C. 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
D. 它们不只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之龟,曳尾于涂,虽则不如孔孟炫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勇敢”这个对一种品性的褒奖词,可能最早出现于此。
B.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C.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 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题,共计23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计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析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工匠精神在当代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使得“工匠”这一传统称谓变成了一个不断丰富的动态群体性称谓。“工匠”主体的范围扩大至每一位劳动者,可以说每一位“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新时代的“工匠”。
在教育理念方面,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及体系。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随着“将盐溶入汤里”的“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广与影响,不少高校将该理念运用于培育工匠精神,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工匠精神教育课程,但学校的不少通识和专业课程都能贯彻、渗透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教师立足本学科挖掘工匠精神的相关元素,倡导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表现为方式上采取阶梯式递进、内容上传统与现代并重、形式上固定与行走结合。尽管有些院校开展的课程没有与培育工匠精神完全配套,但不少院校的课程已符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进阶升级的过程。有的中学课程设置呈现“四个阶梯式”递进形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成长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
再次,在课外活动方面,不少学校都依托各类平台与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展开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通力合作、专注钻研、创新创造的精神。
当然,不少学校未能站在一定高度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目前学界似乎一直将其同蓝领工人关联,普遍认为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应当培育的。其实,工匠精神并非“工匠的精神”,它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都应当推崇、学习的标杆精神。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设置在数量与结构上也存在明显不足。由于学校发展的“功利性”取向,在办学机制和资源配置上普遍存在缺陷,出于“升学率”的硬性要求,不少学校急功近利,很难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
(选自董雅华、蒋楚楚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实现路径》)
1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形成“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B. 工匠精神在当代具有广泛社会适用性,“工匠”主体的范围扩大至每一位劳动者,换言之,每位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新时代的“工匠”。
C. 要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境,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
D. 为培育工匠精神,有些院校与中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展工作,表现为方式、内容与形式上的优化,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南 芣苢》是当时人们采摘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劳动的欢欣场景,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是我国古代“尚巧工”社会氛围的体现。
B. 2022年4月,我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开幕,以“技能强国,创新有我”为主题,展示大国工匠创新成果,这符合工匠精神时代要求。
C. 某中医药大学在向学生教授中药炮制技术时,渗透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传统精神,这体现培育工匠精神的“将盐溶入汤”的理念。
D. 某职业学院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15. 我们应当如何在社会和学校这两个层面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计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月乡村荷意多
罗光成
八月的四连村,我见到了如此打动我心的荷。
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是四连的荷展示给世界的关键词,让人在盛夏的江南大地上,能够心神静然,流连忘返,荡漾诗心,遥作分享。四连的荷,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之美,相互映照。
水,是荷的原乡,更是荷的舞台,择水而生的天下之荷,在千万年与水的心融神会中,早已出蜕成一方水土的最美代言。可我在想,天下有荷的河汊湖塘,比之四连大而阔者何其多,可但凡经历我眼的天下之荷,怎么就没能如此让我怦然心动呢!真正的理由,在我敲击键盘的此刻,仿佛有了瞬间的顿悟。这都是因为四连的荷不一样的形象气场与精神气质啊!
往昔所见的那些荷,沿着或顺着水面,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在水面上铺开而去。它们在我们的视平线之下,矜持,含蓄,而又隐隐约约有些许自我高洁的孤芳自赏。它们虽也仰望天空,但天空是天空,它们是它们,之间看不出气息的交流;它们虽也挨近水滨的岸地,但依然是一副从时空隧道那头就开始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卷做派。四连的荷,是走出书斋的生活之荷,跳出羁绊的解放之荷。在我与它相逢对视的一刹,它就秒抓了我的心,又仿佛我的心早就在等待被它秒抓。它们亭立在我的面前,伸展的叶是风吹开的裙袂;盛开的花是迎宾的笑脸;待放的菡萏是豆蔻的美髻,是举向天空的青春的旗帜,更是追梦的画笔。初成的莲蓬,可爱地歪着小小的脑袋,纷纷挤近我的鼻尖,那是一只只伸向我的“麦克风”,热切而礼貌地静待着我对它们说些什么;而那豆蔻美髻的“画笔”,似乎也正凝神屏息,静待着把我的即兴演说书写到广袤的天宇去。四连的荷,你这是怎样的一种仪仗与礼数,怎样的一种隆重与用情!你与我从外在的风貌到精神的气度,完全处在了相互平视中的对等,你让我忽然想起一个叫“物我两忘”的词语——你就是我,我成为了你。你占据了整个视野,强大的气场震撼人心,犹如屏蔽了声音的潮流,席卷而来,一切都成为你的友好,一切都与你有着藕断丝连。太阳,是为你开启的追光;天空,是为你铺开的画布;大地,是为你而在的舞台护坡;那远远的、仿佛顺着天边站立的大树,是为你传递讯息的中继,它们多么像你忠实的好兄弟,它们为你和那些来自远方激动人心的讯息,插上风的翅膀,让所有的美好,在你与世界之间,自由而无所不达。
我拍下一张照片,写道:倾听世界,成长未来。照片上是几支灿绿的“麦克风”;我拍下又一张照片,写道:理想,总是有方向的。照片上是向着天空成片飞举的支支“画笔”。一时间,朋友圈里,点赞像咕嘟嘟的开水,沸腾不止……自带气场与魅力的四连的荷,还有我对四连荷的理解与参悟,借助我的手指,在虚拟的时空,一路畅行,一路爆棚。是的,你看那成排成片、高过我们的头顶、向着天空飞举的“画笔”,它们是荷的初始,荷的希望。它们那不旁逸斜出、明朗向上、胸怀明确的方向、一心努力奔跑进步的样子,多像一个个天天向上的小小好少年!
两位女子,共着一把立地撑开的大伞,埋头剥着莲子。大伞紧贴着荷花,一时竟看不出阴凉是出自大伞,还是出自荷叶。坐在长凳上的叫刘友芳,蹲在地上的叫张谊琴,问答中,我知道了她们的名字。“这都是我的家庭农场”,刘友芳伸直臂膊,前后左右,点画一圈,又看向张谊琴,“她是我家嫂子,在开发区上班,今天休假,来帮我忙的。”
从前年开始,刘友芳流转村里的田地,办起家庭农场。圩乡水多,种荷是条好路子。她种的这种荷,属于观赏性品种,不产藕,效益主要在莲子,而且莲子产量特别高,品质也特别好。现在进入忙季,她请了三五个本村民工,“每天光卖莲子的收入,就有万把块钱。”刘友芳说,“以前我们这里路不通,家家穷,村外的姑娘不肯来,村里的姑娘都外嫁,外面说起我们村子都是直摇头。不过,现在好了。”刘友芳抬起头,脸上泛起自豪的红晕,“这些年,政府又是修路,又是扶贫扶志,你看,现在我们的村子,哪一样也不比别处差,来我们村子看荷花看风景的,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上千人呢。村外的好姑娘,也一个一个,比赛似地嫁到我们村了。”一直蹲着剥莲蓬的张谊琴,抽空抬起头,狠狠嗔了刘友芳一眼,嘴角挂着笑意,又手不停歇地低头剥莲蓬去了。
青荷之上,向着天空齐刷刷飞举的一支、两支、无数支“画笔”,律动风中,带着四连的心跳,仿佛正把四连的故事,也把中国乡村的故事,漫天抒写。那飞举的笔端,源源辐射出的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少年气象与神采气韵,清泉般流进我心,通透我身,直让我感受到万物的力量和一个时代不可阻挡的万丈豪情!我悄悄地告诉自己,行走天地间,必须确定目标,不畏浮尘,在家国与苍生永恒的时空尺度里,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负造物,乘风攀升。
1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明了对四连荷的情感态度,并对其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倍加赞赏,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作者将往昔所见之荷与四连的荷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四连的荷走出书斋、跳出羁绊、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C. 作者在朋友圈分享的四连荷照片及所配之词,既展现了荷的优美姿态,又凸显出四连荷内在的精神风貌。
D. 文章在叙述与描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抒情性,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异曲同工之妙。
17. 本文题为《八月乡村荷意多》,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笔下“荷意”的多重意蕴。
18. 文章用较多笔墨记叙与刘友芳的交谈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题,共计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 义田记》,有删改)
材料二
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急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宋史 范仲淹传》,有删改)
1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答案。
公既殁A后B世C子孙修D其业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
2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正,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文正”。
B. 为,“成为”,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为”字,意思不同。
C. 堪,“经得起、忍受”,与李清照《声声慢》“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意思相同。
D. 斋,斋戒,指古人祭祀前整洁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首领斋戒三日,表示崇敬与怀念。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买了靠近外城能常年丰收的一千亩良田,叫作“义田”,用它来养活、周济众多同族的人。
B. 范仲淹去世时,遗体没有好衣服装殓,儿子也没有钱办好丧事。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C. 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着优厚俸禄,可族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这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
D. 范仲淹为政多年,到过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画上他的像并建立祠堂祭祀他。
2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2)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计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①
苏 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③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④。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③垂白:老人。④捋青捣麨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23.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 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 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 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24. 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情境式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计16分)
2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汉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穿汉服一定要谨记“交领右衽”。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衣领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也“________”。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鸟”和“鱼”为喻,生动刻画诗人身在官场思念故乡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含意相同。
(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7)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用拟人手法生动描摹了登顶泰山时的所见景象,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之感。
(8)白居易《琵琶行》中描摹琵琶女出场时矜持、犹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题(本题共1小题,共计3分)
26.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文段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和睦相处。因此,乡土文化是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独立系统,它是乡村共同体内的一个“精神家园”,人们从这个镜像里可以看到自己本来的身影,并引发关于自身来自何方的遥远的回忆。正是在这种有着某种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态之中,乡村表现出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梁漱溟先生也曾强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新中国的嫩芽必须从旧中国的老根(乡村)中长出来”,中国要复兴的前提是农民的精神要重建。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陷入钢筋水泥和机械电子的重重包围之中,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虚和烦恼。于是,长期被拒斥为边缘的、非主流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类型的乡村,逐渐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浮躁的氛围之中的人们排解矛盾和焦虑的“心灵家园”。
五、写作(共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些年,每年最后一天晚上北京时间19点,一个温暖的声音,就会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从北京传向全球。这就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每一年的新年贺词,既是一份“年终总结”,也是一份“新年计划”;既是对上一年的梳理,又是对下一年的憧憬。总结2023年,是为了更好地开启2024年。对于国家而言是如此,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亦是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我们回望2023年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度过2024年。请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10页,其中问卷8页,答卷2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机读卡上及答卷的密封区内。
2.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机读卡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kuì) 木讷(nà) 脂膏(zhī) 罅隙(xì) 戛然而止(jiá)
B. 兜鍪(móu) 刹那(chò) 句读(dòu) 吐哺(bǔ) 锲而舍之(qì)
C. 天姥山(mǔ) 癸卯(guǐ) 舟楫(jí) 提防(dī) 贻笑大方(yí)
D. 廿四桥(gān) 蟠桃(pān) 芣苢(fú yì) 踟蹰(chí) 沁人心脾(qì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
A.“跬”应读“kuǐ”,“讷”应读“nè”,“罅”应读“xià”。
B.“刹”应读“chà”,“锲”应读“qiè”。
D.“廿”应读“niàn”,“蟠”应读“pán”,“苢”应读“yǐ”。
故选C。
2. 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舸 细腻 慰籍 竞自由 万户侯 蜡炬成灰 雕栏玉砌
B. 分蘖 孱头 锈蚀 怅辽阔 捋袖子 羽扇纶巾 残羹冷炙
C. 譬如 悲怆 袅娜 迁谪意 桑树颠 蛇蟒之穴 传道授业
D. 樗辅 挑剔 坍圮 佛狸祠 溯流光 直抒胸臆 摧眉折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
A.“慰籍”的“籍”应为“藉”。
B.“怅辽阔”的“辽阔”应为“寥廓”。
D.“樗辅”的“辅”应为“蒱”。
故选C。
3. 下列句子中和例句使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
A.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台儿沟默默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B.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C. 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
D.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拟人,说火车停下来的声音是“沉重的叹息”,把火车拟人化。
A.拟人,说台儿沟接受大山的“温存和粗暴”,把台儿沟和大山拟人化。
B.拟人,说蚂蚁“想透了什么”,把蚂蚁拟人化。
C.拟物,说小战士“像钉在地上似的”,是把人拟作钉子。
D.拟人,说灯光“无精打采”,把灯光拟人化。
故选C。
4. 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爱而不见 ②君子生非异也 ③说怿女美 ④自牧归荑 ⑤匪女之为美
⑥冯虚御风 ⑦山川相缪 ⑧列缺霹雳 ⑨多平方,少圜 ⑩静女其娈
A. ②④⑤⑥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⑦⑧
C. ①③④⑤⑥⑦⑧ D. ②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通假字的能力。
①“爱”,通“薆”,隐藏。“见”,通“现”,露面。句意:隐藏起来不露面。
②“生”,通“性”,秉性,本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
③“说”,通“悦”,喜爱;“女”,通“汝”,指彤管。句意:爱它颜色真鲜艳。
④归:通“馈”,赠。句意:在郊野采荑赠送给我。
⑤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句意:不是荑草长得美。
⑥“冯”,通“凭”,乘。句意:驾风凌空飞行。
⑦“缪”,通“缭”,盘绕。句意:山河接壤连绵不绝。
⑧“列”,通“裂”,裂开。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
⑨圜:通“圆”,圆形的。句意: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⑩无通假字。句意:娴静的姑娘容颜好。
故选A。
5.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用法及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管)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作状,向东)
④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到)
⑤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使……哭泣)
⑥汶水西流 (名作状,向西)
⑦驽马十驾 (十天的行程)
⑧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
⑨善假于物也 (动词,借助)
A. ①②③④⑤⑥⑨ B. ①②⑤⑥⑦⑧⑨
C. ①③④⑤⑥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⑧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③错误,东,名词做动词,向东进军。句意:当他攻破荆州,攻克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军。
故选B
6. 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③羡长江之无穷 ④小学而大遗
⑤整顿衣裳起敛容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术业有专攻
A ①②④⑤⑥⑦ B. ①②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⑤⑥⑧ D. ①②③④⑤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①茫然:古义,无边无际的样子;今义,一无所知的样子。句意:越过茫茫的万顷江面。
②美人:古义,喻君上;今义,容貌美丽的女子。句意:眺望贤明的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③无古今异义词。句意: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意:小的方面学习了,而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⑤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句意: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⑥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⑦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兄弟排行第一的人。句意:年纪大了嫁给商人做妻子。
⑧无古今异义词。句意: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
故选A。
7. 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栗深林兮惊层巅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梦啼妆泪红阑干 ⑤虎鼓瑟兮鸾回车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⑧崖限当道者 ⑨用心一也
A. ①③/②⑥/④⑦⑧/⑤/⑨ B. ①③/②④/⑤⑥⑨/⑦⑧
C. ①⑥/②③/④⑦⑧/⑤/⑨ D. ①③/②⑤/④⑦⑧/⑥/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使动用法,使……战栗。句意: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惊颤。
②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朋友。句意:以鱼虾麋鹿为伴。
③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使深渊中潜藏的蛟龙起舞。
④名词做状语,在梦中。句意:在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⑤名词做动词,弹奏。句意:老虎弹琴,鸾鸟驾车。
⑥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⑦名词做状语,每天。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检查自己。
⑧名词做状语,像门槛一样。句意: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
⑨数词做形容词,专一。句意:因为心思专一。
①③均为使动用法,②⑥均为意动用法,④⑦⑧均为名词作状语,⑤为名词作动词,⑨为数词作形容词。
故选A。
8. 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⑦而今安在哉 ⑧而又何羡乎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⑩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 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⑩ B. ①②⑥/③⑨/④⑦⑧/⑤/⑩
C. ①②⑤/③⑨/④⑦⑧/⑥/⑩ D. ①②⑤/③⑥/④⑦⑧/⑨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文言句式能力。
①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句意:苏轼和客人到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②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
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句意:有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句意:为什么要吹出这样悲伤的曲调呢?
⑤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句意: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⑥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句意:何况我和你在这江中小岛上打鱼砍柴。
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句意:如今又在哪里呢?
⑧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又羡何乎”。句意:而又羡慕什么呢?
⑨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⑩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①②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③⑨均为定语后置句,④⑦⑧均为宾语前置句,⑤为被动句,⑩为判断句。
故选B。
9.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诗词意境高远,蕴涵丰富,表达了他的革命情怀,体现了他的心路历程、伟岸人格和光辉思想。
B. 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拿来主义》出自他的《且介亭杂文》,文中的比喻论证和反语讽刺堪称妙绝。
C.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称为十二地支。
D. “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望”即“望日”,是指农历每月十六。“朔”,是农历每月第一天;“晦”,是农历每月月末最后一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望’……是指农历每月十六”错误,“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
故选D。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监管部门一直担心,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球提供的服务标准不一致,而上述根本性的改革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问题。
②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③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④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的故事。
⑤当前,全国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处理好,就能得到永久的安闲。 根据句意,这里应该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
②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③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这里用在小伙子身上,使用对象错误。
④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此处用来修饰学习,使用错误。
⑤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语境表达大学生创意是合乎情理的,使用正确。
⑥苦心孤诣:指煞费苦心地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至高境界。此处表达作者费心钻研,创造了别人达不到的意境,使用正确。
②③④错误。
故选B。
11. 艺术社的同学查阅整理了与“国色”相关的资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3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唱出了曼妙“秀色”。那么,颜色从何而来?其芳名又是何人所取?史料告诉我们:先人们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色彩,从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料,并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比如,玄色即黎明太阳将出未出时天空的黑里透红;绿沈就是西瓜皮颜色。“国色”不直接采用“青白黄赤黑”,而从中遴选出“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则是艺术表达“吉祥寓意和美之色相”的需要。其中,蓝色系用的群青,最早来自青金石,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A. 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
B. 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千百年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C. 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
D. 它们不只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语病有:
“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语序不当,“不只……还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所以应该将“代表了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意趣”与“色彩符号”调换位置。
“中华民族”是领属性定语,应该放在“千百年沉淀下来”前。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之龟,曳尾于涂,虽则不如孔孟炫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勇敢”这个对一种品性的褒奖词,可能最早出现于此。
B. 唐朝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C.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 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用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引号的作用是强调指出。
A.是强调指出。
B.是引用。
C.是反语、讽刺。
D.是特殊含义。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题,共计23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计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析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选自《人民日报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工匠精神在当代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使得“工匠”这一传统称谓变成了一个不断丰富的动态群体性称谓。“工匠”主体的范围扩大至每一位劳动者,可以说每一位“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新时代的“工匠”。
在教育理念方面,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及体系。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随着“将盐溶入汤里”的“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广与影响,不少高校将该理念运用于培育工匠精神,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工匠精神教育课程,但学校的不少通识和专业课程都能贯彻、渗透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教师立足本学科挖掘工匠精神的相关元素,倡导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表现为方式上采取阶梯式递进、内容上传统与现代并重、形式上固定与行走结合。尽管有些院校开展的课程没有与培育工匠精神完全配套,但不少院校的课程已符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进阶升级的过程。有的中学课程设置呈现“四个阶梯式”递进形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成长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
再次,在课外活动方面,不少学校都依托各类平台与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展开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通力合作、专注钻研、创新创造的精神。
当然,不少学校未能站在一定高度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目前学界似乎一直将其同蓝领工人关联,普遍认为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应当培育的。其实,工匠精神并非“工匠的精神”,它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都应当推崇、学习的标杆精神。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设置在数量与结构上也存在明显不足。由于学校发展的“功利性”取向,在办学机制和资源配置上普遍存在缺陷,出于“升学率”的硬性要求,不少学校急功近利,很难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
(选自董雅华、蒋楚楚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实现路径》)
1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形成“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B. 工匠精神在当代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工匠”主体的范围扩大至每一位劳动者,换言之,每位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新时代的“工匠”。
C. 要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境,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
D. 为培育工匠精神,有些院校与中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展工作,表现为方式、内容与形式上的优化,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南 芣苢》是当时人们采摘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劳动的欢欣场景,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是我国古代“尚巧工”社会氛围的体现。
B. 2022年4月,我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开幕,以“技能强国,创新有我”为主题,展示大国工匠创新成果,这符合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
C. 某中医药大学在向学生教授中药炮制技术时,渗透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传统精神,这体现培育工匠精神的“将盐溶入汤”的理念。
D. 某职业学院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
15. 我们应当如何在社会和学校这两个层面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3. B 14. A
15. ①就社会层面,当立足现实,正确解读“工匠精神”,发掘其追求突破、实现创新的内涵;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
②就学校层面,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方面保持优势,同时提升师生认知、优化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数量与结构。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每位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新时代的‘工匠’”错。根据材料二“‘工匠’”主体的范围扩大至每一位劳动者,可以说每一位‘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新时代的‘工匠’”可知,该选项扩大概念外延。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尚巧工”的社会氛围体现在古代匠人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而采摘野菜尽管洋溢着劳动热情,却不属于“匠人”,也不存在精益求精的态度。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就社会层面:由“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可得出:当立足现实,正确解读“工匠精神”,发掘其追求突破、实现创新的内涵;由“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可得出: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
就学校层面:由“在教育理念方面,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及体系”“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表现为方式上采取阶梯式递进、内容上传统与现代并重、形式上固定与行走结合”“再次,在课外活动方面,不少学校都依托各类平台与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展开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通力合作、专注钻研、创新创造的精神”可得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方面保持优势;由“不少学校未能站在一定高度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目前学界似乎一直将其同蓝领工人关联,普遍认为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应当培育的”“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设置在数量与结构上也存在明显不足”可得出:同时提升师生认知、优化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数量与结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计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月乡村荷意多
罗光成
八月的四连村,我见到了如此打动我心的荷。
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是四连的荷展示给世界的关键词,让人在盛夏的江南大地上,能够心神静然,流连忘返,荡漾诗心,遥作分享。四连的荷,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之美,相互映照。
水,是荷的原乡,更是荷的舞台,择水而生的天下之荷,在千万年与水的心融神会中,早已出蜕成一方水土的最美代言。可我在想,天下有荷的河汊湖塘,比之四连大而阔者何其多,可但凡经历我眼的天下之荷,怎么就没能如此让我怦然心动呢!真正的理由,在我敲击键盘的此刻,仿佛有了瞬间的顿悟。这都是因为四连的荷不一样的形象气场与精神气质啊!
往昔所见的那些荷,沿着或顺着水面,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在水面上铺开而去。它们在我们的视平线之下,矜持,含蓄,而又隐隐约约有些许自我高洁的孤芳自赏。它们虽也仰望天空,但天空是天空,它们是它们,之间看不出气息的交流;它们虽也挨近水滨的岸地,但依然是一副从时空隧道那头就开始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卷做派。四连的荷,是走出书斋的生活之荷,跳出羁绊的解放之荷。在我与它相逢对视的一刹,它就秒抓了我的心,又仿佛我的心早就在等待被它秒抓。它们亭立在我的面前,伸展的叶是风吹开的裙袂;盛开的花是迎宾的笑脸;待放的菡萏是豆蔻的美髻,是举向天空的青春的旗帜,更是追梦的画笔。初成的莲蓬,可爱地歪着小小的脑袋,纷纷挤近我的鼻尖,那是一只只伸向我的“麦克风”,热切而礼貌地静待着我对它们说些什么;而那豆蔻美髻的“画笔”,似乎也正凝神屏息,静待着把我的即兴演说书写到广袤的天宇去。四连的荷,你这是怎样的一种仪仗与礼数,怎样的一种隆重与用情!你与我从外在的风貌到精神的气度,完全处在了相互平视中的对等,你让我忽然想起一个叫“物我两忘”的词语——你就是我,我成为了你。你占据了整个视野,强大的气场震撼人心,犹如屏蔽了声音的潮流,席卷而来,一切都成为你的友好,一切都与你有着藕断丝连。太阳,是为你开启的追光;天空,是为你铺开的画布;大地,是为你而在的舞台护坡;那远远的、仿佛顺着天边站立的大树,是为你传递讯息的中继,它们多么像你忠实的好兄弟,它们为你和那些来自远方激动人心的讯息,插上风的翅膀,让所有的美好,在你与世界之间,自由而无所不达。
我拍下一张照片,写道:倾听世界,成长未来。照片上是几支灿绿的“麦克风”;我拍下又一张照片,写道:理想,总是有方向的。照片上是向着天空成片飞举的支支“画笔”。一时间,朋友圈里,点赞像咕嘟嘟的开水,沸腾不止……自带气场与魅力的四连的荷,还有我对四连荷的理解与参悟,借助我的手指,在虚拟的时空,一路畅行,一路爆棚。是的,你看那成排成片、高过我们的头顶、向着天空飞举的“画笔”,它们是荷的初始,荷的希望。它们那不旁逸斜出、明朗向上、胸怀明确的方向、一心努力奔跑进步的样子,多像一个个天天向上的小小好少年!
两位女子,共着一把立地撑开的大伞,埋头剥着莲子。大伞紧贴着荷花,一时竟看不出阴凉是出自大伞,还是出自荷叶。坐在长凳上的叫刘友芳,蹲在地上的叫张谊琴,问答中,我知道了她们的名字。“这都是我的家庭农场”,刘友芳伸直臂膊,前后左右,点画一圈,又看向张谊琴,“她是我家嫂子,在开发区上班,今天休假,来帮我忙的。”
从前年开始,刘友芳流转村里的田地,办起家庭农场。圩乡水多,种荷是条好路子。她种的这种荷,属于观赏性品种,不产藕,效益主要在莲子,而且莲子产量特别高,品质也特别好。现在进入忙季,她请了三五个本村民工,“每天光卖莲子的收入,就有万把块钱。”刘友芳说,“以前我们这里路不通,家家穷,村外的姑娘不肯来,村里的姑娘都外嫁,外面说起我们村子都是直摇头。不过,现在好了。”刘友芳抬起头,脸上泛起自豪的红晕,“这些年,政府又是修路,又是扶贫扶志,你看,现在我们的村子,哪一样也不比别处差,来我们村子看荷花看风景的,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上千人呢。村外的好姑娘,也一个一个,比赛似地嫁到我们村了。”一直蹲着剥莲蓬的张谊琴,抽空抬起头,狠狠嗔了刘友芳一眼,嘴角挂着笑意,又手不停歇地低头剥莲蓬去了。
青荷之上,向着天空齐刷刷飞举的一支、两支、无数支“画笔”,律动风中,带着四连的心跳,仿佛正把四连的故事,也把中国乡村的故事,漫天抒写。那飞举的笔端,源源辐射出的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少年气象与神采气韵,清泉般流进我心,通透我身,直让我感受到万物的力量和一个时代不可阻挡的万丈豪情!我悄悄地告诉自己,行走天地间,必须确定目标,不畏浮尘,在家国与苍生永恒的时空尺度里,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负造物,乘风攀升。
1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明了对四连荷的情感态度,并对其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倍加赞赏,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作者将往昔所见之荷与四连的荷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四连的荷走出书斋、跳出羁绊、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C. 作者在朋友圈分享的四连荷照片及所配之词,既展现了荷的优美姿态,又凸显出四连荷内在的精神风貌。
D. 文章在叙述与描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抒情性,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异曲同工之妙。
17. 本文题为《八月乡村荷意多》,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笔下“荷意”的多重意蕴。
18. 文章用较多笔墨记叙与刘友芳的交谈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6. B 17. ①四连荷生机勃勃、追求自由、具有生活化的精神气质。②四连人目标明确、努力奋斗、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气度。③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的蓬勃力量和时代豪情。
18. ①说明荷对四连村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②体现四连村人身上蕴含的如四连荷般努力追求的精神气质;③展现政府扶贫政策和乡村发展的新面貌;④为下文抒发对时代的礼赞、表达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作铺垫。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出淤泥而不染”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它们虽也挨近水滨的岸地,但依然是一副从时空隧道那头就开始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卷做派。四连的荷,是走出书斋的生活之荷,跳出羁绊的解放之荷”可知,“出淤泥而不染”是作者以前所见的其他荷的特点,此处意在表现四连的荷走出书斋、跳出羁绊的自由、自然之态。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意蕴的能力。
根据原文“四连的荷,是走出书斋的生活之荷,跳出羁绊的解放之荷”“你与我从外在的风貌到精神的气度,完全处在了相互平视中的对等”“它们为你和那些来自远方激动人心的讯息,插上风的翅膀,让所有的美好,在你与世界之间,自由而无所不达”“它们那不旁逸斜出、明朗向上、胸怀明确的方向、一心努力奔跑进步的样子,多像一个个天天向上的小小好少年”可知,在作者眼中,四连的荷与别处不同,具有生机勃勃、追求自由、具有生活化的精神气质。
根据原文中“我”与刘友芳的交谈,及对四连村勤劳致富经历的叙写,可以知道,作者在文中并不仅仅是写四连的荷,而是想借此展现这些种荷的勤劳的四连人民。因此,这“荷意”也有四连人目标明确、努力奋斗、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气度。
根据原文“青荷之上,向着天空齐刷刷飞举的一支、两支、无数支‘画笔’……那飞举的笔端,源源辐射出的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少年气象与神采气韵,清泉般流进我心,通透我身,直让我感受到万物的力量和一个时代不可阻挡的万丈豪情”可知,“荷意”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的蓬勃力量和时代豪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原文中,正是从刘友芳所说的“这都是我的家庭农场”及与她的交谈,“我”才能知道“从前年开始,刘友芳流转村里的田地,办起家庭农场。圩乡水多,种荷是条好路子。她种的这种荷,属于观赏性品种,不产藕,效益主要在莲子,而且莲子产量特别高,品质也特别好……”所以,文章通过与刘友芳交谈得知其经济状况,是为了说明荷对四连村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与作者交谈的刘友芳是千千万万努力生活、工作的四连村人的典型代表。通过刘友芳身上勤劳致富的故事,我们也能看到四连村人身上蕴含的如四连荷般努力追求的精神气质。
根据原文中刘友芳所说的“这些年,政府又是修路,又是扶贫扶志,你看,现在我们的村子,哪一样也不比别处差,来我们村子看荷花看风景的,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上千人呢。村外的好姑娘,也一个一个,比赛似的嫁到我们村了”,可以看出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这也展现了政府扶贫政策和乡村发展的新面貌。
正是因为与刘友芳的交谈,才引发了“我”在后文所写的“青荷之上……仿佛正把四连的故事,也把中国乡村的故事,漫天抒写。那飞举的笔端,源源辐射出的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少年气象与神采气韵,清泉般流进我心,通透我身,直让我感受到万物的力量和一个时代不可阻挡的万丈豪情”。所以,这也为下文抒发对时代的礼赞、表达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作了铺垫。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题,共计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 义田记》,有删改)
材料二
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急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宋史 范仲淹传》,有删改)
1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答案。
公既殁A后B世C子孙修D其业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
2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正,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文正”。
B. 为,“成为”,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为”字,意思不同。
C. 堪,“经得起、忍受”,与李清照《声声慢》“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意思相同。
D. 斋,斋戒,指古人祭祀前整洁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首领斋戒三日,表示崇敬与怀念。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买了靠近外城能常年丰收的一千亩良田,叫作“义田”,用它来养活、周济众多同族的人。
B. 范仲淹去世时,遗体没有好衣服装殓,儿子也没有钱办好丧事。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C. 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着优厚俸禄,可族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这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
D. 范仲淹为政多年,到过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画上他的像并建立祠堂祭祀他。
2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2)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答案】19. AEG
20. C 21. D
22. (1)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做官的人则停止供给。
(2)(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去世之后,后代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既殁”是“公”的谓语,句子结构完整,“既殁”后断开,即A处;
“后世子孙修其业”中,“后世子孙”是主语,“修”是谓语,“其业”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即E处;
“承其志”与“修其业”结构一致,承前省主语“后世子孙”,在“其志”后断开,即G处。
故选AEG。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成为;/做,作为。句意: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
C.错误。经得起,忍受;/可以,能够。句意: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
D.正确。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画上他的像并建立祠堂”错误,由原文“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可知,应是“范仲淹活着的时候,邠、庆二州百姓及归属的羌人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俟”,等待;“与”,供给;“仕”,出仕做官。
(2)“食”,给……吃,供养;“易”,交换;“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泰然处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范文正公,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一千亩良田,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尊贵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儿子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孙罢了。
唉!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雄伟、车驾华丽、歌妓众多、妻儿富有,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充裕、享用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材料二:
范仲淹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范仲淹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与,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息。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归属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供奉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计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①
苏 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③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④。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③垂白:老人。④捋青捣麨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23.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 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 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 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24. 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23. C 24. 上阕,心情喜悦;下阕,内心忧虑。作者内心喜悦,是因为看到久旱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心忧虑,对百姓的关切,是因为看到一位老人要用没有成熟的青麦充饥,看到了春旱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表现了词人的爱民之意,对百姓的关切之心。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这位老人因久早逢雨而喜悦醉酒”分析有误。并非醉酒,只是眼神迷离似醉,好像喝醉之人的眼睛。下阕主要写老人因久旱无食物充饥,只好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捣碎做成干粮充饥,展现的是老人生活的困难而非因久早逢雨而喜悦。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
上片“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主要写了麻叶因甘霖的滋润焕发着光泽,村庄里弥漫着煮蚕的香味,还听到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悦耳的谈笑声,展现的是农村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词人对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喜爱。
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写年迈老人因没有食物充饥而不得不从还没有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做成干粮。这两句展现了春旱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问言豆叶几时黄”,写出了词人关切地询问黄豆还有多久方能成熟,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之情。
(三)情境式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计16分)
2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汉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穿汉服一定要谨记“交领右衽”。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衣领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也“________”。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鸟”和“鱼”为喻,生动刻画诗人身在官场思念故乡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含意相同。
(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7)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用拟人手法生动描摹了登顶泰山时的所见景象,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之感。
(8)白居易《琵琶行》中描摹琵琶女出场时矜持、犹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书生意气 ②. 挥斥方遒 ③. 青青子衿 ④. 悠悠我心 ⑤.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⑥.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⑦. 羁鸟恋旧林 ⑧. 池鱼思故渊 ⑨.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⑩. 师不必贤于弟子 .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 苍山负雪 . 明烛天南 . 千呼万唤始出来 . 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遒、衿、臾、羁、蜉蝣、渺、粟、琵琶。
四、语言运用题(本题共1小题,共计3分)
26.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文段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和睦相处。因此,乡土文化是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独立系统,它是乡村共同体内的一个“精神家园”,人们从这个镜像里可以看到自己本来的身影,并引发关于自身来自何方的遥远的回忆。正是在这种有着某种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态之中,乡村表现出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梁漱溟先生也曾强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新中国的嫩芽必须从旧中国的老根(乡村)中长出来”,中国要复兴的前提是农民的精神要重建。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陷入钢筋水泥和机械电子的重重包围之中,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虚和烦恼。于是,长期被拒斥为边缘的、非主流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类型的乡村,逐渐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浮躁的氛围之中的人们排解矛盾和焦虑的“心灵家园”。
【答案】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语段内容及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把两个自然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次是第一自然段从乡村的角度而言,然后把第一层次即第一自然段再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精神家园”,结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和睦相处。因此,乡土文化是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独立系统,它是乡村共同体内的一个‘精神家园’”分析,主要讲乡村文化是“精神家园”。第二部分是“人们……重建(第一段结尾)”,结合“人们从这个镜像里可以看到自己本来的身影,并引发关于自身来自何方的遥远的回忆”“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要复兴的前提是农民的精神要重建”分析,主要讲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第二层为第二个自然段,从城市的角度而言,结合“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陷入钢筋水泥和机械电子的重重包围之中的人们排解矛盾和焦虑的‘心灵家园’”分析,主要写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精神的匮乏,提出“乡村,逐渐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浮躁的氛围之中的人们排解矛盾和焦虑的‘心灵家园’”。可见整个语段主要强调乡村文化的重要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五、写作(共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些年,每年最后一天晚上北京时间19点,一个温暖的声音,就会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从北京传向全球。这就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每一年的新年贺词,既是一份“年终总结”,也是一份“新年计划”;既是对上一年的梳理,又是对下一年的憧憬。总结2023年,是为了更好地开启2024年。对于国家而言是如此,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亦是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我们回望2023年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度过2024年。请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以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贺词为引子,引出“新年贺词”这一事物的意义:“年终总结”,即回顾、梳理过去;“新年计划”,即展望未来。
回顾,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整理和总结。这种总结意义重大,应当是全面而客观的。它既要寻找优点,也要看到不足;既要从成功中感受快乐、总结经验,也要在失败里汲取教训、改进自己。但是,回顾并不是最终目的,做好对之前的回顾,是为了以此为鉴,迎接不远的未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自然就能以更坚定的信心、更乐观的态度面对新的挑战。
题目要求以“遇见更好的自己”为话题写作,同时明确提到“回望2023年”“思考如何度过2024年”,写作时可以小见大,但不能一直停留在“大”的层面上。从视角而言,考生首先要写出的是“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不要一上来就大谈国家、世界;从时间维度而言,本文落脚点在于2023与2024两年,跨度相对较小,不要写得太远,以免产生假、大、空之感。同时,还要注意将对2023年的总结与对2024的憧憬结合起来,即要表现出“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这一主题。
本题围绕“自己”命题,体裁上建议写成如“给自己的一封信”这样的书信体,或散文等便于抒发情感的文体。考生可采用层进式结构,从对2023年的回顾讲起,说说自己都回顾了些什么、总结了些什么,再由此引出对2024年的期待和要求,最后呼告抒情结尾。
立意:
1.回首往昔,更进一步。
2.无论悲喜,过去的一年,都是宝贵的财富。
3.以2023为鉴,自信迎接2024的到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