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原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从诗歌音韵、句式、修辞等方面感受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法,感悟作者的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高洁傲岸的人生态度和自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重难点
重点:领会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分析不同意象塑造的不同意境,理解梦境蕴含的诗人情感;
难点:结合诗人的人生境遇和思想境界,理解其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三、教学过程
01
环节一 印象导入,注解诗题
导语:请大家看到这一首诗:“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位诗人呢?没错,是我们所熟悉的盛唐诗人李白。你知道李白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诗仙”吗?(自由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最能体现李白“诗仙”特点的一首诗歌,来看看李白是不是你们心目中的“诗仙”模样。
提问:题目怎么读?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①“梦游”:梦中游历。这是一首记梦诗。
②“天姥”:天姥山,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是仙境的象征,也是著名的道家仙山。→从“梦游天姥”得知这是一首“游仙诗”,也就是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
③“留别”:即出行的人借诗文向留下的人告别。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离开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之时,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这同时也是一首留别诗,以诗文作纪念写给分别的人或物的作品。
④吟:“吟”是乐府歌行体的一种,形式不拘一格。
聆听名家朗读,把握字词读音,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①诗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②诗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③诗中的诗眼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根据刚刚填写的内容,可以把诗歌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①第一段:梦前/梦游之由/梦因
②第二段:梦中/梦游之境/梦境
③ 第三段:梦后/梦醒之悟/梦悟
02
环节二 疏通文本,划分层次
李白梦见天姥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仙山难求,天姥可睹(反衬)。②天姥山高峻奇伟,令人神往。(夸张)
李白在梦游时都经历了什么事件,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又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请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简单划分层次并概括,完成表格1的填写。
明确:
①飞度:“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
②登山:“脚著谢公屐……迷花倚石忽已暝。”
③山崩:“熊咆龙吟殷岩泉……訇然中开。”
④仙临:“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3.虽然都是梦游天姥山的所见,但这些场景所表现的意境是不同的,李白的心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请大家小组合作,分析这四个画面所展现的不同意境,完成表格2的填写。
教师示范:
(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问题1:这一场景的画面是怎样的?(白话描述并概括)
例:我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谢公曾经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清幽寂静
问题2:哪一个字能体现出李白的心情?
明确:“飞”:游山之心切。
问题3:既然李白如此迫切,为何不直接来到天姥山,而先经过镜湖和剡溪?
明确:剡溪是谢灵运曾经隐居地方,李白非常推崇谢灵运的才情与风度,因此路经剡溪有寻访致敬之意。
明确:
(2)“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意境:开阔壮美
心情:轻松愉悦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意境:阴郁险绝
心情:震撼心惊
(4)“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意境:奇幻辉煌
心情:恍惚心悸
4.朗读第二节,读出意境和情感的变化。
03
环节三 补充材料,感悟情思
1.根据你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你觉得这场梦是一场美梦还是噩梦呢?请你结合文本和李白生平经历,说明观点和理由。
【预设回答】:
●“美梦说”:“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
●“噩梦说”:“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补充材料】诗人生平
15岁:已有诗赋多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好剑术,喜任侠。
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作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不屈己,不甘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湖,戏沧州。”
30岁:谒见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35岁:入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向玉真公主献诗,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得罪权贵,遭人馋谤,赐金放还。
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2岁:病逝当涂。
明确:
这场天姥之梦可以说是“美梦”与“噩梦”的统一体,既是和现实相一致的,也是和现实相反的。奇绝辉煌的天姥仙境是李白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天姥仙境的辉煌又不由得让他想到自己一直汲汲追求的现实朝堂,成为他三年宫廷生活的隐喻,从“身登青云梯”到“失向来之烟霞”,从奉诏入京到赐金放还,变化莫测、瞬息即散就是他曲折仕途的写照。
2.试分析最后一段,说说李白梦醒后有了哪些感悟,表达了哪些情感?
明确: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的一切乐事也会像流水般逝去,在长安的三年也如同黄粱一梦转瞬即逝,流露出李白的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人生观。
(2)如何理解“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究竟是想归隐还是想继续踏上仕途?
3.你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小结:
①对于官场权贵的厌恶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不屈的精神。
②追求独立人格,维护个人尊严的精神。
③壮志难酬的失意和落寞。
4.诗仙李白
明确:李白的儒道理想
所谓谪仙,是指被贬下凡的神仙。在那个封建阶级统治的时代,李白秉承儒家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态度,投身仕途,在遭人馋谤后又以遗世独立的姿态追求自己向往的自由境界,写下了这篇天马行空、瑰丽奇绝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或许正是他谪仙人的本色。
5.请大家带着对李白情思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