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祖父的园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10个生字,会写“蝴、蚱”等15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4.能从写景、叙事的具体语句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祖父的园子里有鲜艳的花朵,怡人的花香,更有一个无忧无虑的“我”。园子里的人和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美好、那样温馨,这些旧时光一直温暖着成年后的“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看看“我”在园子里的所见所感,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梳理文章内容。
1.对照预习单,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蝴蝶 蚂蚱 嗡嗡 樱桃 倭瓜 拔草 瞎闹 铲地 锄头
割掉 毛嘟嘟 下雨啰 承认 拴着 水瓢 逛街 蚌壳
2.比较“逛”与“狂”、“倭”与“委”的读音,并分别组词进行辨析。
——逛(guàng):逛街、闲逛 狂(kuáng):狂妄、疯狂
——倭(wō):倭瓜、倭寇 委(wěi):委屈、委托
3.多音字。
【辨析】表示“明亮”“光芒闪耀”“很快地闪过”时,读huǎng,如,晃眼、明晃晃;表示“摇动、摆动”时,读huàng,如晃动。
4.了解作者及《呼兰河传》。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她幼年丧母,只有祖父疼爱她。萧红一生不安稳,浮浮沉沉,因为战火而辗转流浪,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等。
作品简介:
1940年,萧红完成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在香港《亚洲周刊》
评选一百部中国百年长篇经典小说活动中,萧红的《呼兰河传》被评为前十强,名列第九。
本文即选自《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以童年生活的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呼兰小城的风俗画,作品构思独特,形散而神聚,人物性格鲜明,笔调娓娓动人,乡土气息浓郁,艺术感染力强。
著名作家茅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5.自由读课文,找找哪些段落直接描写园子,哪些段落写到了祖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园子:第1~3自然段,第15~19自然段;“我”和祖父:第4~14自然段。
6.找一找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填一填。
有什么(景物) 动物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
植物
做了什么(活动) 和祖父做的事 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自己做的事
——大榆树、樱桃树、李子树、花草、谷子、玉米、狗尾草、韭菜、黄瓜、倭瓜。
——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沐浴阳光、睡觉。
任务二:细读课文,品读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体会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
朗读。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关键句中蕴含的“我”的情感。
片段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这里的一切都有生命。
【思考】大树和土墙真的会发出声响回应“我”吗?你是怎样体会到“我”的内心感受的?
——“仿佛”“好像”后面的内容写的是“我”的感受。大树和土墙不会自己发出声响,不会回应,但“我”认为它们会,说明在“我”眼中这些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从中能体会到“我”爱园子中的一切。
片段2: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因为“我”在园子里感觉十分自由,所以觉得黄瓜也是自由的,“我”是将这种自由的感受寄托在了黄瓜上。这里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写黄瓜,是在表达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对园子的热爱,对童年的怀念。
【表达】请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写写其他植物和动物。
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葡萄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结一串果,就结一串果,没人管它。蛐蛐儿们愿意唱歌就放声歌唱,一切都是那么自由。
小结:这两个例句中,作者都将思想感情寄托在园中的景物上。阅读时,要注意从独特的表达方式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和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画出类似的将思想感情寄托在园中景物上的语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请你来当园子里万事万物的代言人,想象自己就是园子里的某个事物,把它换成“我”,读出你在园中的感受。
(1)学生分别代表倭瓜、黄瓜、玉米朗读。
(2)师生配合朗读。
一切都活了,——(生接)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生接)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生接)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生接)也没有人管。
小结:文中虽然写的是园中的景物,但表达的是作者对园子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课堂总结: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漂亮而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蓝天,有白云,还有太阳的光芒,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课下请反复朗读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我”对园子的热爱。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园子的生机勃勃和多彩美丽,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了解作者萧红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
任务三:快速默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的是园中的景物。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写的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太阳下的园子和园中的景物。
任务四:品读“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活动,体会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1.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祖父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默读课文第4~14自然段,借助导读单,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祖父种菜 祖父铲地
——“我”就拔草 “我”就种菜 “我”也铲地
2.因为祖父的爱,“我”在园子中的生活快乐而自由,说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这种快乐和自由的。
片段1: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我”跟祖父在园中,祖父做什么,“我”便做什么。“不但没有……反而……”写出了“我”天真、可爱的样子,也写出了祖父对“我”胡闹的宽容。
片段2: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从“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可以看出“我”乱钩一阵的程度。面对“我”的瞎闹,祖父没有责备,反倒是由着“我”放肆玩闹。“我”的天性在园子中得到张扬。
片段3: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这几个自然段的对话将一个天真可爱、童言无忌的孩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体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片段4: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祖父对“我”铲苗留草的做法没有丝毫的责备,还给“我”讲谷子和狗尾草的区别,对“我”倾尽了爱心和耐心。
片段5: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这一连串的事,以动作描写为主,表现了“我”的天真可爱,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同时,也正是因为祖父的包容、耐心和慈爱,“我”才能在园子里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无拘无束地玩耍,自由自在地生活。
片段6: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
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把用水瓢向天空扬水想象成下雨。语言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我”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
3.师生配合对读,体会反复句式表达的“我”对祖父的依恋。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生接)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
祖父浇菜——(生接)我也过来浇
祖父……——(生接)我也……
——祖父宽容“我”种菜、铲地、浇水时胡闹的表现,可见祖父的慈爱,也写出了“我”生活的无忧无虑、快乐自在。
小结:课文通过对“我”在园子里玩耍的一些小事的描写,既表现了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也表达出“我”对祖父的深深依恋。
任务五:拓展阅读丛书文章《祖父·后园·我》及教材“阅读链接”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祖父的园子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请用本课中学到的从景物、事情中体会情感的方法,阅读丛书中的《祖父·后园·我》,并圈画出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完成导读单。
片段1:
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宽广的天地,鲜绿繁华的植物,盛开的玫瑰,这里的世界既给了“我”自由自在的生活,又给予“我”终生难忘的回忆。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后园的喜爱。
片段2:
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
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我”问祖父樱桃树不结樱桃的原因,祖父幽默的回答,以及“我”偷偷给祖父的帽子戴花的有趣场景,突出了“我”的调皮、祖父的慈爱和祖孙关系的亲密无间。
片段3: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这句话写出了“我”和祖父的深厚感情,“我”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我”,
祖孙俩都喜欢家里的后园,都喜欢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
2.借助“阅读链接”,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也选自《呼兰河传》,是《呼兰河传》的结尾。对比阅读,说一说和课文的异同点。
篇目 《祖父的园子》 阅读链接
共同点 都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表达了对祖父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不同点 描写的事物 园子里的花草、昆虫和树木等,以及“我”和祖父在园子中自由、快乐的生活 祖父已经不在了,园子变得萧条、荒凉。园子中的一切成了“我”难以忘却的童年
记忆 蕴含的情感 快乐、自由 伤感
(2)思考:你对课文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祖父不在了,原本依恋、热爱的事物消失了,原本鲜活自由的事物萧条了。联系小说的结尾“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可以体会到课文中描写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也蕴含着“我”的伤感之意。
(3)带着这种新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与伤感交织的深刻意味。
3.小结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作者通过描写园子中的景物以及“我”与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表达了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这种将情感蕴含在景与事之中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课堂总结:
《祖父的园子》一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景物,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平静、自由的园子在“我”眼中是一个乐园。作者运用将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之中的手法,表达了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课下请继续阅读《呼兰河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