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 第1课时 教案+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阿长与〈山海经〉》 第1课时 教案+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5 16:30:51

文档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从标题、详略安排入手,梳理文章主要事件。
2.关注事件中的关键语句,分析阿长的性格品质。
3.理清文中的两种叙述视角,品析作者流露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中的两种叙述视角,品析作者流露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本简装略显粗拙的图画书,在童年鲁迅的眼中却是那样的情趣盎然,令其魂牵梦萦、心驰神往,这本书是?(板书:《山海经》)一位目不识丁的村妇,毫不犹豫并竭尽全力地帮助年幼的鲁迅完成了拥有这本书的梦想,让成年后的鲁迅念念不忘,写下饱含深情的怀念文字,她是?(板书:阿长)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记忆,共同拾取一段往事,怀想一个人,感受一段情,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与)
二、由题入文理事件
1.文章写了好几件事,你能改换题目中的一个字,概括出本文最主要的一件事吗?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件事?
参考示例:
阿长买《山海经》。19—29段。
2.阿长买《山海经》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事件,在这之前作者还写了阿长的哪些事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18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事件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展示。
参考示例:
(1)介绍阿长的身份(略)和称呼(详)。(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略)。(3)阿长睡觉摆成“大”字(详)。(4)阿长给我吃福橘(详)。(5)阿长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略)。(6)阿长讲“长毛”的故事(详)。(7)阿长谋害“我”的隐鼠(略)。
三、由事知人懂阿长
默读全文,抓住事件中的关键语句做批注,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长妈妈。用下列句式组织语言:从 (句子或事件)中,我看出长妈妈是一个 (性格品质)的人。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课堂展示。
参考示例:
大大咧咧、粗俗唠叨、不拘小节、饶舌多事、迷信愚昧、善良慈爱、命运悲苦。
四、理清“视角”析用意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交错转换。
1.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表现作者童年感受的语句,说一说“阿长买《山海经》”前、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圈点勾画,全班交流。
参考示例:
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敬意完全消失、憎恶、新的敬意。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参考示例:
(1)作者在文章开头有意透露了阿长的身世,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
(2)文章最后两段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心怀同情和愧疚。
3.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儿时的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与后面的情感转变形成巨大反差,但并不使人感到突兀。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还读出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教师补充、订正。
参考示例:
这里有一个“童年感受”和“成年回忆”之间的差异问题。应该说,所有这些“憎恶”“讨厌”“不耐烦”,都是童年鲁迅的真实感受,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也有点夸张成分。但成年鲁迅在回顾这段童年生活时,感情却要复杂得多。例如:“我”从长妈妈所谓“迷信”的背后,看到、感受到了一种真挚的、浓浓的爱意,长妈妈不仅是为自己的“一年的运气”,更是为了“我”的幸福。“我”更从中看到了长妈妈性格中直率、可爱的一面。这都是成年鲁迅所格外珍惜的。
我们要透过文字表面理解深层情感,课文前半部分虽然用的是抑笔,但说的是童年时的心理,成年后的作者在写作时流露出的更多的是感激与怀念,写“抑”是为下文态度的扬奠定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纵观作者对阿长形象的刻画,犹如一部连续剧,作者详略安排得当,从“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开始,多侧面、多角度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却又乐天安命、简单率性。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才充分显现,惊天动地的大逆转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从而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六、布置作业
自主阅读丛书《凡人本色》“童年印象”中《老哥哥》《五叔春荆》两篇文章,结合旁批说说你认识了怎样的“老哥哥”和“五叔春荆”。
【板书设计】
详略得当巧安排
《阿长与〈山海经〉》 怀念、感激
先抑后扬具匠心(共14张PPT)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教读引领课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从标题、详略安排入手,梳理文章主要事件。
2.关注事件中的关键语句,分析阿长的性格品质。
3.理清文中的两种叙述视角,品析作者流露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一本简装略显粗拙的图画书,在童年鲁迅的眼中却是那样的情趣盎然,令其魂牵梦萦、心驰神往,你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吗?
一位目不识丁的村妇,毫不犹豫并竭尽全力地帮助年幼的鲁迅完成了拥有这本书的梦想,让成年后的鲁迅念念不忘,写下饱含深情的怀念文字,她是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记忆,共同拾取一段往事,怀想一个人,感受一段情,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一、由题入文理事件
1. 文章写了好几件事,你能改换题目中的一个字,概括出本文最主要的一件事吗?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件事?
参考示例:
阿长买《山海经》。19—29 段。
2.阿长买《山海经》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事件,在这之前作者还写了阿长的哪些事呢?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1—18 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事件的主要内容。
一、由题入文理事件
参考示例:
(1)介绍阿长的身份(略)和称呼(详)。
(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略)。
(3)阿长睡觉摆成“大 ”字(详)。
(4)阿长给我吃福橘(详)。
(5)阿长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略)。
(6)阿长讲“长毛”的故事(详)。
(7)阿长谋害“我”的隐鼠(略)。
二、由事知人懂阿长
默读全文,抓住事件中的关键语句做批注,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长妈妈。
用下列句式组织语言:
从 (句子或事件)中,我看出长妈妈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
三、理清“视角”析用意
1.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表现作者童年感受的语句,说一说“阿长买《山海经》”前、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示例:
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敬意完全消失、憎恶、新的敬意。
2. 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三、理清“视角”析用意
参考示例:
(1)作者在文章开头有意透露了阿长的身世,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
(2)文章最后两段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心怀同情和愧疚。
三、理清“视角”析用意
3.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儿时的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与后面的情感转变形成巨大反差,但并不使人感到突兀。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还读出了什么?
参考示例:
这里有一个“童年感受”和“成年回忆”之间的差异问题。应该说,所有这些“憎恶”“讨厌”“不耐烦”,都是童年鲁迅的真实感受,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也有点夸张成分。但成年鲁迅在回顾这段童年生活时,感情却要复杂得多。
“我”从长妈妈所谓“迷信”的背后,看到、感受到了一种真挚的、浓浓的爱意,长妈妈不仅是为自己的“一年的运气”,更是为了“我”的幸福。“我”更从中看到了长妈妈性格中直率、可爱的一面。这都是成年鲁迅所格外珍惜的。
课文前半部分虽然用的是抑笔,但说的是童年时的心理,成年后的作者在写作时流露出的更多的是感激与怀念,写“抑”是为下文态度的扬奠定感情基础。
纵观作者对阿长形象的刻画,犹如一部连续剧,作者详略安排得当,从“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开始,多侧面、多角度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却又乐天安命、简单率性。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才充分显现,惊天动地的大逆转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从而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自主阅读丛书《凡人本色》“童年印象”中《老哥哥》《五叔春荆》两篇文章,结合旁批说说你认识了怎样的“老哥哥”和“五叔春荆”。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