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5 20: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其意义各自不同。有的妙在“三复情节”本身,有的有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以先秦人最重的卜筮而言,《礼记·曲礼上》简括为“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卜筮不过三者,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礼以三为成”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过或不及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教的社会,无往而不有礼数,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事不过三”即是周秦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习惯法则,它表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中国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
“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显然,与定数“三”的绝对量度相联系,“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大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更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美的这种优越性。
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件事重复做三次而成功,故事主要在两个人物(或方面)之间展开,有头、有身、有尾,相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明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典小说“以三为法”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小说家运用“三”这个有意味的数字,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有规律的简明的艺术形式当中。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攀豪强。一旦出山,便与刘备纵谈天下大势,指出了三分天下的总策略。这是整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入世”和“出世”传统心态的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转化过程的再现,小说家设置了一个三请诸葛亮的情节结构,艺术处理简单而又深邃。
“以三为法”的结构叙事艺术是以层次演进来体现自己“结构特征”的简化。三,在古人的眼里本来就是“多”的意思,“以三为法”就要求依据多样而统一的美学命题,把小说主题和题材的统一与情节描写、人物刻画的多样,形成各个部分渐次演进,从而使整个作品处于最简的结构之中,归结为演进美。犹如在一个乐章中不断重复主旋律,但由于每一次重复,音调和节奏不断变化,在给人们新的美感享受时,又强化对主旋律的领悟和理解。《红楼梦》正面描写发丧送葬的重大情节共有三次:即秦可卿之死、贾敬之死和贾母之死。按照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来说,丧礼得应当一次比一次“体面”,可是恰恰相反。秦可卿死后,着意渲染丧事的豪华和侈糜,其排场之大,挥霍之巨,贾府空前。贾敬丧事的规模与其嫡亲的孙媳妇秦可卿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贾母的丧事,则是“内囊尽上来”后又被抄家的情况下操办的,整个丧事,“银钱吝啬”。送殡的队伍更是寒伧,连车辆也是叫贾蔷到亲戚家借去的。总之,曹雪芹设计的这三件丧事,从死者的身份、辈份、年龄与其出丧的铺排、规模和气势,不仅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重要的则是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赫赫扬扬百年望族之家,如何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到逐步衰败的历史过程。三代人物,三次发丧,像三个阶段的标志一样昭示着封建贵族不可挽回的败亡的悲剧主题,显示出“以三为法”结构叙事对主题开掘的演进美。
(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以三为法”的文化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复情节”合乎周秦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法则,也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
B.“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情可以重复做到三次,但是不能超过三次,这在主观上就成了“事不过三”。
C.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也有重复三次以上的,但这种情节设计在形式美上不如“三复情节”优越,因而不能取得成功。
D.《红楼梦》中秦可卿、贾敬和贾母三人丧事的情节设计,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在层次演进中表现贾府衰败的进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B.“三复情节”这一情节模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三次重复,但是在其情节内部则有着变化深入或者层进。
C.“三”可以表示基数“三”,如《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也可以表示“多”,如《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杜贵晨在别的文章中说“三复情节”表现为“起一中一结”的形态,这与材料一的说法有一致之处。
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三复情节”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B.《水浒传》: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C.《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D.《三国演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红楼梦》中著名的“三复情节”。请结合《红楼梦》中贾府的变迁,根据两则材料,简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个“三复情节”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有一匹马
①我和父母现在住在“阳光小区”,聊天的时候,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六七十年前的事,而整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淡的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②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巴林右旗白音他拉乡宝木图村。村书记带我看过我妈出生的院落,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书记说,有人想租这个地方办企业,村里没同意,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地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今年1月,我到科左后旗的胡四台村探望病中的堂兄,这里是我爸的出生地。回来后,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你老家被建设没了。”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了玉米地就是林地。狼和狐狸也没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现在,你们村跟朝鲁吐镇连上了。”
③“咋回事?”他问。
④“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⑤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⑥我去过一些地方,算一下,国内大概有一百八十八个市县区。在汉中的江边,两只朱鹮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我看朱鹮融入天际,而它能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在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如此雄浑。广州的珠江边上,被搅碎的灯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我把这些见闻讲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我妈说:“不光是大,咱们国家还好啊!”在谈吐上,我妈每每显出比我爸水平高一些。
⑦退休后,母校赤峰学院请我去当特聘教授。学院与我商议为学生们开什么课,我说讲什么都不过是一个切入口,我们需要给孩子们阐述美。美不软弱,更不虚无,我们要通过诗文告诉孩子们国土广阔之美,还有人生的刚健之美、善良之美和朴素之美,我觉得这可以是一个持久的话题。在中国行走,放眼高天厚土,万壑群山,我们不能对之无视无感,不能放弃从中汲取力量。
⑧6月上旬,查娜花(芍药花)在牧区开放。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七十三岁的牧民班波若指着窗外的山坡对我说:“这么好的花开了,我们的孩子却看不到。城里多了一个大学生,牧区就少一个年轻人。这么辽阔的草原,以后留给谁呢?”说着,他用掌根抹脸上的眼泪。我什么都说不出,屋子里静得像能听到泪水流淌的声音。我听到我的眼泪落在采访本上。牧民们多爱自己的家园啊!他们爱小满时分从南方飞回的小黄鸟,爱芒种时分飞回的小蓝鸟,他们忌讳往河水和火里扔脏东西,他们转移蒙古包时,拔掉系绳索的木桩后,会把留在地上的洞填土踩实,以期明年长出青草。
⑨在海拉苏镇采访,食堂的女厨师给我端来一盘馅饼,说这是她哥哥用野芹菜汁泡软羊肉干和的馅,她烙的饼。“你哥哥怎么来的?”“骑马,三十多里路呢。”我到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采访,牧民为我举办赛马。七匹骏马在细雨中哒哒跑远变成小黑点,又从小黑点哒哒跑来变成骏马,好几圈。在美丽的罕山脚下,他们为我举办蒙古语的诗歌朗诵会。从四面八方骑马骑摩托车来到的牧民们,大人孩子,一个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借篝火的光亮看我的脸。他们看得那么认真,我知道他们在看自己民族的作家长什么样子。我实在忍不住,躲到远处的老榆树的阴影里痛哭不已。是的,我在接过馅饼、听他们朗诵、看到细雨里的奔马时都流下了眼泪。这时候,所谓深入生活,实为生活深入到你心里。像山坡吹来的风、像瓢泼大雨那样抱住你,冲刷你身心的污垢。你会像蒙古黄榆一样坚韧,脸上有牧民那样纯朴的笑。
⑩近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东西嗡嗡响,它叫《诺恩吉雅》。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的名字,也是一位蒙古族女人的名字。这首流传百年的民歌与《嘠达梅林》堪称双璧,俱为瑰宝。赤峰市正在筹划创作交响曲《诺恩吉雅》,由赤峰交响乐团演出,我来准备文学脚本。我查阅一些资料,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越听越觉得这不只是一个姑娘出嫁的故事,是思乡,是依恋父母,是河流与大地。歌者可以在歌声中放入所有美好的怀念。我发现,诺恩吉雅其实也是我,或我们,同样爱着家乡,爱父母,爱草原上的万物。
我有一匹马,这匹鬃发飞扬的蒙古马此刻正在贡格尔草原上吃草或奔跑。去年8月,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赤峰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现场直播的表彰会,对我褒奖。我在答谢词中说:“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会上奖励我一匹克什克腾旗的铁蹄马②。后来我发现我的长相开始像马了,窄长脸,眼神机警而有野性。对我来说,马是更好的归宿。作为马,我已没有追风的神勇,我是草原上温驯的老马,低着头,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因为,这里有让马喜欢的草,风和流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的“不懈努力”“建设没了”写出了父亲家乡变化之大,语言幽默。
B.第⑥段通过描绘汉中、安康、广州江边的景象,呈现出祖国蓬勃发展的面貌。
C.第⑧段中写牧民因忧虑草原的未来而落泪,作者则因为深受感动而流泪。
D.第⑩段以“双璧”“瑰宝”比喻《诺恩吉雅》,表现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璀璨。
7.下列对第⑨段中牧民形象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热烈豪放 B.淳朴深情
C.能歌善舞 D.勤劳勇敢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优美隽永,请从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①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像天上的星星收拢翅膀留在草原过夜,忘记回家。
②我是西拉沐沦河岸边的一株小草,是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
9.文章结尾处“驮着我爸我妈,驮着我的文化使命,慢慢往前走”一句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弘,滑州匡城人。少孤,依其舅刘玄佐。举明经不中,从外家学骑射。由诸曹试大理评事,为宋州南城将。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诏检校工部尚书,充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先是,曲环死,吴少诚与全谅谋袭陈许,使数辈仍在馆。弘始得帅,欲以忠自表于众,即驱出少诚使斩之,选卒三千,会诸军击少诚,败之。弘察军中素恣横者刘锷等三百人,一日,数其罪斩之牙门,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自是讫弘去,无一敢肆者。李师古屯曹州,以谋郑、滑,或告:“师古治道矣,兵且至,请备之。”弘曰:“师来不除道也。”师古情得,乃引去。累授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宪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检校司徒,班锷上。
严绶以王师败,乃拜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使捍两河,而令李光颜、乌重胤击贼。弘不亲屯,遣子公武领兵三千属光颜,然阴为逗桡计,以危国邀功者,每诸将告捷,辄累日不恰。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帝崩,摄冢宰。俄出为河中节度使。以病请还,复拜司徒、中书令。卒,年五十八,赠太尉,谥曰隐。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B.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C.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D.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本是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此指与进士科并列的唐朝科举考试科目。
B.“两河”所指地区各朝代不相同,文中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河南、河北二道。
C.“出”指委派京官担任地方官,它与降职调往边远地方的“迁谪”含义不同。
D.“谥”指对逝去帝王,大臣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古代平民百姓死后也可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弘年少孤苦,锐意进取。父母双亡之后他依附舅舅刘玄佐生活;早年从文无果就矢志武学,通过自我奋斗再加上提携,仕途青云直上。
B.韩弘遇事果敢,忠于朝廷。他继任宣武军统帅后,不与朝廷叛逆为伍,立即斩杀吴少诚使者;向朝廷和部众表明忠心,出兵讨伐吴少诚。
C.韩弘治军有方,很有见解。察知军中刘锷等人一向骄横放恣,他严惩不贷,立威军营;当听说李师古修路来犯时,他料定李军不走此道。
D.韩弘养敌自重,顺时善变。严绶讨伐吴元济时,他派儿子领兵隶属李光颜,却暗中设计阻挠行动;李师道被杀,他便自请人朝留在京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其罪斩之牙门,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
(2)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
14.严绶统率的军队作战失败后,韩弘怎么做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续写江景,红绿紫黄,色彩绚烂,写出诗人畅快的心情。
B.“万里”“三年”分别写出空间上的悠远和时间上的漫长,蕴含了漂泊的痛苦。
C.末句“风檐雨声”的主语是“新滩”,新滩流水声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
D.全诗写江上踏青所见所感,用语清空如话,情思宛转曲折,道尽作者的身世之悲。
16.诗的第二句“东风日暖闻吹笙”颇有意蕴,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前句写琵琶女的事业衰退、粉丝尽失,后句揭示其人生的归宿,可谓言简意赅。
(3)《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装潢简洁时尚,陈列别出心裁,茶点饮品一应俱全……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有人感叹:拍照的流量要是能转化成阅读的流量就好了。
面对掌上阅读、网络购物的冲击,不少实体书店转变经营思路:有的创新内涵,提供多种知识服务;有的着眼外观,让文化空间更别致;有的往上游拓展,定制产品、收购版权;____①与咖啡厅、艺术展、手工坊连接……由单纯的图书卖场变身为兼具教育、展览、休闲等功能的复合空间,跨界融合的尝试让实体书店呈现勃勃生机。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选择,“网红书店”就② 。
时下,“泛阅读”“云阅读”重新定义着读书的界限,一本纸书难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如何把消费的人气转化为阅读的文气,这是一个新课题。提供可听可看可触的知识产品,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倡导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书店+”的新兴业态才有望激发出“文化+”的精神力量,让书店点亮文化的角落,润泽人们的心灵。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引用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排比、比拟
D.对偶、排比、引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提供可感的知识产品,打造阅读的深入体验,倡导好的生活方式,让“书店+’有望激发出‘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21.下面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会徽(图案背景为金黄色),请说明构图要素(除字母、数字、五环旗外)和寓意。
(1)构图要素:
(2)寓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前,篾匠编织花篮时,竹片需要破很多次才能破成很细的竹棍,篾匠一直破,最后把竹片破成需要的样子。这种精致的竹器,需要很多细小的竹棍,而每一根都不能马虎制作,否则就破坏了整体效果。在编织时,篾匠的心中装着多种形状,如何起底子,何时收口,都心中有数。如今,超市里售卖的花篮等竹器都是机器生产出来的,虽然便宜但总会让人觉得,没有经过篾匠一刀刀破竹,一根一根刮去毛刺,也就缺少某种人文温情。造型奇特、凝聚着篾匠独特审美的花篮之类的工艺品,恐怕还得靠篾匠手工制作。
读了上面的材料,对于花篮等的制作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材料一整体采用层进式结构。②文章首先提出论题,简述三复情节的特点。③接着概述由元明到清末三复情节的运用情况,然后指出其生活渊源。④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其美学特征。 5.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小说情节刚刚展开之际,“二进荣国府”在贾府兴盛之时,“三进荣国府”在贾府势败之后。②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结构正文框架的作用,同时展现贾府衰败的过程,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开掘。
6.B 7.B 8.①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白的、茶碗大的查娜花”比作“天上的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查娜花的多及明亮的特点;用比拟手法,写星星“收拢翅膀”“过夜”“忘记回家”,表现大草原迷人的美。作者借此表达了对草原深深的爱,为下文写牧民的伤心作铺垫。
②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一株小草”,形容自己的渺小;将滋养作者的诸多因素比喻为“旭日的光线”,用比拟手法,写“旭日的光线把小草的影子拉得很长,使它像一棵树”,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作者创作取得成功的原因。全句表达了作者致答谢词时的谦逊,对养育他的草原、祖国真挚的感恩、热爱之情。 9.①作为儿子,作者关心照顾父母,给他们讲述故乡和国家的发展和变化;②作为教授,作者给学生们阐述美,教他们发现和感受美,并从中汲取力量;③作为作家,作者怀着深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体认、艺术展现和传承传播。
10.B 11.D 12.C 13.(1)(韩弘)列举他们的罪行后在军门前杀掉他们,流血染红了道路,可韩弘依然轻松自然地说笑着。(2)韩弘因为官职和太原人王锷一样大,于是就送信给宰相,(说自己)以做王锷之下的官为耻。 14.韩弘让儿子领兵隶属李光颜,却暗地里设计阻挠行动;并用让国家局势危急的方法来邀功请赏。
15.A 16.①这句描绘了东风吹拂,春日和暖,笙歌声声,充满生机和乐的画面。②从触觉和听觉上写出了踏青江上行那种暖洋洋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③以乐景写哀,以美丽的春色反衬凄苦的身世,以轻快的笔调抒写抑塞不舒的情怀。
(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8.C 19.①原文是排比修辞,语句整饬,富有气势;②原文修饰语表述准确周密,具体形象;③原文句子上下语体一致,是书面语,改后的句子有的是口语,语体不一致。 20.①有的往下游延伸 ②有了更多受众为之驻足
21.(1)构图要素:会徽由金牌、奥运圣火(或者火炬)、女性剪影(或女性脸部,或女郎头部等。意对即可)
(2)寓意:对金牌的争夺是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体现;奥运火炬是奥运精神代代相传的载体,寓意奥运精神永不熄灭;女性形象的融入,代表着此次奥运会更时尚(或是团结女性,男女平等;或者也是对1900年巴黎奥运会首次允许女性运动员参加的尊重女性的精神的接续。意对即可)
22.例文:
传统文化不能丢
材料中篾匠编织凉席的描述让我想起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命运,让我感慨传统文化不能丢!
曾几何时,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是的,我们中华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个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是的,传统文化不能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