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兄弟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合测评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兄弟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合测评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5 20: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河北省任丘市兄弟学校期末联合测评高一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导向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道”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
材料二: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在对“利”的态度上,则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义利关系也经历了义利相关、义利对立、义利双惠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有其闪光点,也有其谬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借鉴和发扬传统义利思想中的精华,克服和弥补其缺陷,根据时代要求,挖掘其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义”,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利”。“利”必须符合“义”,当义利冲突时,必须舍利取义;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正义谋利,名道计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性中的必然。“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和压抑人性的。因此,要敢于求利、求富。但是,要敢于求利、求富绝不是“放于利而行”,而是市场主体合理竞争、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义为利本”,甚至“正其谊不谋其利”对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儒家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和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的崇高追求。他们反对唯利是图、自私堕落,提倡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这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契合。
(节选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义利之辩”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可追溯到殷周时期。
B.孔子强调应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但是安邦兴国之道,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C.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辩”和宋儒的理欲之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D.孟子否定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便义利对立,因此而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仁义是人性所固有,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至高无土的原则,所以追逐利益只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B.与孟子不同,孔子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将“义”摆在第一位,这成为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
C.“舍利取义”是对“义利之辩”的一种回答,也是社会伦理规范,更对处理当下的关于“义利”的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
D.中国传统哲学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历经曲折,我们要根据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中同有的“义利观”的一项是( )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黄宗羲《原君》)
C.“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叶适《进卷·大学》)
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则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性恶》)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
5.请根据材料一梳理“义利之辩”的发展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 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忽然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支拿出来,送给老范……
(本文获1979年全国第二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6.以下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赏析和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注重以散文化、抒情化写法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十分充分,也十分感人,小说的诗化特征鲜明。
B.小说对社会环境的交待是点到为止的,却为人物命运的浮沉、人情的冷暖、人性的美丑指明了社会原因,增强了小说的厚重感。
C.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唐先生和老范对待友情的对比,唐先生自己前后对老范态度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凸显人物形象,深化主题,体现作者鲜明的立场。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写作,便于客观自由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性格和和多样的形象特征。
7.根据小说特定的情境,分析加点处的语言描写所表现出的说话人的心理。
“哟,老范,是您呀!” 说话人的心理:___________
8.唐先生希望能觅得一位知音,老范堪当唐先生的知音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9.这篇小说善于借助一些物件连缀人事,从而勾连情节、丰富人物形象和凸显主题。试从“雕花烟斗”和“凤尾菊”中任选一例,对此加以阐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货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官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①。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无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选编自《宋史·张士逊传》)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
B.“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C.“迁”指古代官员的职位的变化,可以指升职,也可以指降职。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转”“徙”等。
D.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与“解褐”相同,意为“还禄位于君”。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借贷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便利。
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官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D.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14.士逊称道皇帝:“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为何有这样的称道?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青玉案·送山谷①弟贬宜州
黄大临②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③。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去。 樽罍④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①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②黄大临:黄庭坚之兄。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③黄叔度:东汉人,学识品行俱佳。④罍:古代的一种酒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山修水”与“千峰百嶂”呼应,既写出路途的艰险,又表明山谷前途未卜。
B.“天黯淡”句创设了萧瑟又压抑的环境,衬托了词人愁肠百结、悲伤痛苦的心情。
C.下阕“樽罍”两句富有画面感,呈现因感伤不语只能不停饮酒至暮的离别场面。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16.有评论家说,本词后三句“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真乃妙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的年龄大小无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语言一直是传媒的工具,偶被提及也只是作为文艺作品中的配角。央视纪录片频道在兔年春节长假的黄金时段开播了其最新纪录片《中国话》,是第一部我国以语言为对象的纪录片。该片 _____①_____我们:语言学既是基础科学,也是应用学科,语言需要我们给予关注,需要我们积极发展。
在横向空间的尺度上,除却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同样是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持与载体。就我国而言,中国的语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该片定名《中国话》而非“汉语”“中文”,一方面因为使用口语化的称呼更加亲切,另一方面则是彰显中国的语言 ______②______范围十分广泛。在纵向时间的尺度上,语言是维系我们与祖先、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纽带之一。价值、情感、公共记忆无不以此为_____③_______,更深受语言本身的影响。所以民间才有“宁卖祖先田,不忘祖先言”的说法。可以说,继承中华语言是对中华文化最关键的继承,而传播中华语言也是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播。
因此,推动语言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我们希望每个个体都能有意识地过好自己的语言生活,教育者重视语言的关键性地位,政府部门努力推动语言和相关技术、服务的发展,共同_______④_______,我们的语言文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警醒 涵盖 媒体 宏大
B.提醒 涵盖 媒介 光大
C.提醒 覆盖 媒体 光大
D.警醒 覆盖 媒介 宏大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材料末段明确提出了推动语言发展和繁荣的要求,请根据这一要求拟制一条公益宣传语。要求:语言生动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都说春暖花开,可是冰天雪地中为何也有植物开花?植物开花、展叶、结实等,都是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自然界,植物开花的目的是繁衍,实现自身基因的延续。在恰当的时节开花,能保证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 ① 也遵循这条规律。
梅花等植物冬季开花是对温度的一种适应,它们早开花、早结实,可以避开夏季的酷暑。春夏秋季,温度较高,昆虫、鸟类等动物较为活跃,更容易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然而,研究发现,即便是冬天,依然有蜂类、蛾类等传粉动物在活动,虽然这些动物数量相比春天、夏天要少,但此时开花的植物也少,冬季开花的植物得以躲开激烈的传粉竞争, ② 。
冰天雪地,植物也可以开花,但 ③ 。实际上,不管是冬天开花的植物,还是高寒地区开花的植物,开花时节都存在另一条规律:往往是在初冬或者冬末气温略微回升时,几乎没有哪种植物的花朵在深冬时节盛开。类似梅花、腊梅这些冬季开花的植物,遇到极端低温也无法顺利开花。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用一个疑问句为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冠疫情肆虐,网课成了家常便饭。对于网课的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
学校领导说:网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疫情当下,停课不停学,要保证教学进度,必须全面安排并落实网课。只要网课质量高,学生认真听,学习效果不会低于线下教学。
一些班主任反映:网课学习中,大部分同学还是学得认真的,但也有部分同学心不在焉,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部分科任老师说:网课备课难度明显加大,有时需要备课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才能打造好一堂网课,但是学生的在线听课率不高,感觉有点得不偿失。
有些家长反映:网课需要家长全程监管,但是自己也要上班,无暇顾及孩子,全靠他们自律,难以保证孩子能认真听好每节网课。还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子女基本上是一边听课,一边打游戏或看电视……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直接参与网课学习的你,一定有很多真实的想法或见解。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网课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C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能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是传统“义利观”中的“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见利思义”,即获利一定要符合“义”,当代社会中,社会个体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生活都要在符合“义”,也就是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当我们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5.殷周时期已有“义利之辩”,但模糊抽象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孔子的义利观,承认求利的合理性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的义利观,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一直延续影响到宋儒的理欲之辩;宋明时期陈亮与叶适提倡“义利双惠”。
6.A 7.在落实政策后,唐先生半年多没去拜访老范,对老范突然来访的惊讶和生分,客套、敷衍(表面热情,实际冷淡)。 8.从艺术上看,老范能看出唐先生雕花烟斗的独特并且特别喜欢,可见他有高度的鉴赏力和很高的艺术品位,且与唐先生有共同的兴趣修养,他堪当唐先生艺术上的知音。在道德情操上看,老范单纯、温厚、重情,不管唐先生社会地位如何变化,他对唐先生的情谊依旧,绝对可以做唐先生的知音。 9.示例:
①“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小说的全部情节,使得小说结构严谨。小说通过赞烟斗、送烟斗等情节,表现了老范质朴善良、温厚的本性,也折射出唐先生思想深处的鄙俗(势利,有等级看法)。烟斗是唐先生和老范艺术和情感上的共同纽带,表现了二人共同的趣味和品位(是知音),展现了特殊时期二人真挚而珍贵的友情。
②“凤尾菊”。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小说的全部情节,使得小说结构严谨。以花之美衬人之美,象征老范和蔼、纯真、温厚的心灵,也折射唐先生思想上的鄙俗(势利,有等级看法)。
10.D 11.D 12.B 13.(1)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得)充足了才离开。
(3)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 14.皇帝放还了(部分)宫女,省下了不必要的开支,不再接受进献的女子,此举重节俭、戒淫逸。
15.C 16.①此句是想象兄弟离别后,思绪难排,只得听雨声来挨时日,属于从对方起笔生情的写法。
②暗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的词意,但大气包举,别无枝蔓。
③一个“尽”字语极沉痛,可谓一字传情,用语精妙。
1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8.B 19.央视纪录片频道在兔年春节长假的黄金时段开播的其最新纪录片《中国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语言为对象的纪录片。 20.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21.示例:①冬天开花的植物 ②完成花粉传播(或“成功实现繁衍”) ③并不能说越冷越好 22.示例一:冰天雪地,为何也有植物开花?
示例二:为何冰天雪地也有植物开花?
示例三:有些植物为何在冬天开花?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