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联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宇。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已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
(摘编自费孝通《乡士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地缘关系以土地或地理位置为连接纽带,是指因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关系,如邻居、同乡、街坊。早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人们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缘关系,但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使这时的地缘关系往往仅限于族群之内,因此,“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人类社会实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带来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定居下来,以土地为纽带的人们形成了比较稳定牢固的封闭式的地缘关系。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像血缘关系一样也具有先赋性,其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仅次于血缘关系。边界明确的有限的地理范围为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提供了共同活动的场景,涉及地点、人物、事件以及风俗习惯。这种场景是日常生活的全部,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地缘关系的优势还在于在社会生活的突发事件中能够给予关系人最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和工业城市的形成使人们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涌入城市,区域流动和职业流动不断形成新的开放型的地缘关系。
(摘编自李汉宗《血缘、地缘、业缘:新市民的社会关系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这说明了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社区的原始状态是血缘与地缘的合一。
B.在乡土社会里,当人口增殖与土地报酬减少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会倒逼社群里所有的人口到其他的地方去寻找耕地。
C.一定的地理范围能为区域内的所有人提供包括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在内的共同活动场景,这种场景是信息的重要来源。
D.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关系呈现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特点,在地缘关系转变的过程中,人们与土地的关系也越来越疏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籍贯和姓氏一样,都是继承父辈的,与出生地有关,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C.人们很早就有了一定的地缘关系,但那时候的地缘关系往往不限于族群之内。
D.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具有先赋性的特点,它的重要性仅次于血缘关系。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B.四野犹闻严战垒。飘摇不定频迁徙。虽可生存何足喜。
C.在汕尾某地陈氏宗祠挂有“颍川世泽长;妫水家声远”的对联。
D.今年以来,深圳、广州新冠疫情此起彼伏,汕尾市组织医疗队火速驰援。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假如刘十三在祖祖辈辈生活的“老家”生活不下去了,被迫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成为一名“新客”,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认为刘十三这个“新客”可能的人生经历会有哪些,试从离开老家的原因、背井离乡的遭遇、异地谋生的职业三个方面进行合理推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他包容着新旧两派,但他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
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山——谁来理你?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少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
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或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的移动着,然后由背后掉下来时,平落在他的鞋底;或是一个刀手;或是一个前朝的县太爷。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顶,以及宫殿庭园楼榭的珠玉之城。它为珠玉结成的古城,它有紫色的“西山”,青带似的“玉泉”,“中央公园”垂老的杉树,以及“天坛”、“先农坛”。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它有宫殿、御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院、大学、医院、庙塔、艺商,与旧书摊林立的街道。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每个邻近的铺号都许一个贫老的记账取货,街上贩卖的东西很便宜。你可以流连在那里的一个茶馆里,一整个下午不走。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是一个到处能买货的地方,商贩也会带着货物走上门来;在清晨,门外路上货贩众多,叫卖声形成极美妙的调门儿。
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呼吸之地;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他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它有圣贤、罪人、回教徒、除妖的藏人、算命、拳手、和尚、妓女、中国与俄国的职业舞女、日本和朝鲜的走私者、画家、哲学家、诗人、收藏家、青年大学生、影迷。它有卑鄙的政客、年老息影的县官、新生活运动者、现充女佣的前清官吏的太太。
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
北京城虽始建于十二世纪,但它现在的式样是明朝永乐皇帝在十五世纪初建造的,因之富有皇室的华贵。
紫禁城位于北城的中心,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背后是煤山,山上共有五座亭台,顶上盖有灿烂彩色的瓦。由煤山可以看到那条中轴,附近还有鼓楼。三海位于紫禁城的西面与西南面,那里是皇室的画舫遨游之地。
与中轴平行的是两条康庄的大道,在东城是哈德门大街,在西城是宣武门大街,每条大街宽约六十英尺,在紫禁城前连接两街东西直通的大道,是宽逾百尺的天安门大街,在外城南门附近,位于中轴东西两端的,是天坛与先农坛。那里是皇帝祈年风调雨顺之处。
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美的观念,须兼顾雅适而不仅在高伟,宫殿屋顶所以都属于平阔一类的,也因为皇帝之外,无人许住楼房,所以到处都显得极其宽阔。
因是使北平显得如此舒适可爱的,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在繁华街衢附近的人,也都能安详生活。那里的生活程度很低,生活也颇富意味。政府官员与阔人可以聚餐于大饭馆,而洋车夫用一个铜板,也可以买到油盐酱醋,不论在什么地方,附近总会有一个杂货店,与茶馆的。
那儿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去赌博和搞政治。没有人理会你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处,你可以和贤人与恶人往来,和学者与赌徒往来,或者和画家往来。
如果你要是有闲,你可以在城内的九个公园中,任意游逛,坐在竹椅上或是杉树下的藤椅上,整一下午喝你的茶;所费不过是两角五分。那些茶役常是和蔼客气。或者在夏天的下午,你可以去游什刹海(湖),或者你可以出西直门去游览颐和园。
在路过颐和园的途中,你可以在那里流连一整天的时光。沿途经过许多美丽的景象,玉泉山的大理石塔便在望了,在那里你可以流连一个下午,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
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该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
(选文有删节)
【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约为1931年—1935年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展现北平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各种景象,着重表达作者对这座“珠玉之城”华贵气息和皇家文化的热爱。
B.作者写道“一个人总觉得他不了解北平”“一个人怎么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强调北平难以全面关照,因而只能选取大量零碎细节来描写。
C.北平有多样性的人,其中包括触犯法律的人、作奸犯科的警察等。在热爱北平之余,作者也由此为北平的鱼龙混杂而叹息。
D.本文不仅描写了北平景象,还表达了一种特别的情怀,作者既不全然保守,也非全面革新,而是以包容态度表达热爱、喜悦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将北平比作“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老成的品格”,作者在赞美北平历史悠久,也叹息北平的守旧与落后。
B.本文运用“散点透视”的描写视角,选取多个场景作为欣赏点,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丰富画面。
C.文中列举“北平成为理想居住城市”的理由,将北平的建筑布局式样、居民生活方式、市井人生样貌凝诸笔端。
D.本文具有雅俗交融的语言风格,既以通俗亲切的口语带来亲切感,又以诗意的语言展现北平静美、优雅一面。
8.林语堂是现代散文大家,本文展现了他独具情韵的表达。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9.林语堂在创作中常常有“泛美主义”的倾向,即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无处不有美的内蕴。本文认为“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请根据作者的创作倾向并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
B.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的庙号。
C.太庙是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
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
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皆由人事的道理。
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
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14.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好事近·黄义卿画带霜竹
[南宋]高登
潇洒①带霜枝,独向岁寒时节。触目千林憔悴,更幽姿清绝。
多才应赋得天真,落笔惊风叶。从此绿窗深处,有一梢秋月②。
【注】①潇洒:幽静雅致。②末二句意思是作者把黄义卿的画作张挂在屋内墙壁之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向”一词突出了雅致的霜竹与憔悴千林的不同,赞美了它的不畏寒冷。
B.虽然“枝”前饰以“霜”字,但“霜枝”指秋天的竹枝,而不是指枝上有霜雪。
C.“得天真”意为能画出天然之趣,上阕霜竹“幽姿清绝”就是与它的呼应。
D.黄义卿的画作中有霜竹、千林、秋月等,画面动感十足,霜竹可谓栩栩如生。
16.本词是如何赞颂画作之美的?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在《贞观政要》曾说:“天下稍安,犹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表达过与此相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以声摹声,极具形象感地描绘出音乐清脆、激越、幽怨等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写出了屈原如莲、如蝉一般的高洁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8.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格的一项是( )
A.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B.“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
C.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动起来。
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20.文中对一群十五六岁正值花季的少女有多种称呼,极具感彩。请结合文段概括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21.下面是黄永玉先生设计的兔年邮票,在全国正式上市发售。
(1)请描述这枚邮票的画面内容。
(2)此枚邮票一经上市,即引发热议,有人认为画面兔子设计诡异,充满妖气;有人认为不落俗套,很有个性。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争议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陆军工程大学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个群体注重系统学习、深入思考、厚积素养。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另一方面,他们以如火激情投身政治理论教学,不辞辛苦,勇于担当,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心怀火炬者,应予人星火!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B 4.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儿谣等阐释乡土社会社区的原始状态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②比喻论证。通过把人口离开原先的血缘社群比作细胞分裂,来阐释乡土社会发展过程中社区的变化状态——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 5.①老家的情况:刘十三很可能是家里的兄弟多了,土地根本不够种,只能被迫背井离乡。②背井离乡的遭遇:刘十三很难插入村落社群中,不被接纳,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不被当地人视为自己人,也不被当地人信托。③异地谋生的职业:在当地,刘十三很可能寄居于社区边缘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摆个摊子做个小生意。
6.D 7.A 8.①对比,第二段“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对比,“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对比,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在北平相互对照、碰撞又和谐共生场景,展现北平的大度和包容。
②反问句式,“谁去理那回事”“谁来理你”,加强语气,强调北平对不同事物共存的毫不在意,凸显北平的包容情怀。
③比喻,将北平比作“一株古老的树木,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把生活在北平的人比作“数百万昆虫”,“数百万昆虫”靠古树滋养繁衍生息,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平拥有深厚底蕴的古老和包容性。 9.“泛美主义”的倾向,指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①文中的车夫生活在社会底层,靠出卖劳力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其中还有些“褴褛的老年车夫”,人生遭遇并不顺畅。这些底层人的生活本身称不上美。
②作者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车夫。从车夫“欣然收之”“沿途相互取乐”,老年车夫“以诙谐清雅的口吻讲述自己的遭遇”,可见他们以一种乐观、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
③作者发现和赞美的,正是他们精神上的悠游、自在,通过他们来表现北平这座城市的包容、舒适可爱。
10.B 11.D 12.C 13.(1)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2)用绳索捆绑着燕国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 14.①要能分辨君子与小人,使君子形成一个同心共济的整体;②要能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团队中君子的才 能。③要有忧患意识,勤勉为政,不可耽于享乐。
15.D 16.①直接赞颂画作。上阕描述画面内容,以对比手法突出了霜竹的幽雅别致、清丽绝俗。②通过赞颂画家来赞颂画作。“多才”领起的两句赞颂画家水平高,落笔就能让人感到风吹竹叶之声。③借作者的表现赞颂画作。作者以张挂此作于房中长期欣赏,突出了画作对自己的吸引力。
17.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18.B 19.特点:①口语体,简短。②倒装。③语气强烈。
表达效果:①展现带工老板吆喝式的口吻,体现威迫性。②写出包身工受到的非人待遇,令人同情。③引出下文对包身工的狼狈相的描写。 20.①生物(作者称呼她们):表明她们只是自然界中具有生长能力的物体而已,寓含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②猪猡,懒虫(带工老板称呼她们):表明包身工丧失了人的基本待遇,体现带工老板对她们的侮辱。③芦柴棒(姐妹们称呼她):强化芦柴棒瘦弱特征,表明她受摧残之重,寓含姐妹们对她的同情。
21.(1)邮票中间是一只肥硕的兔子,右手握着笔,左手持着信封。左上角标有1.2元的面值,左侧印有“癸卯年”的字样,右侧印有“CHINA”的英文单词,右下角印有“中国邮政”字样。
(2)面对争议,要冷静,包容,理性。对一件艺术品的鉴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
22.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