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联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 “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
原文 译文
手如柔夷, 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手像春荑好柔嫩, 肤如凝脂多白润, 额角丰满眉细长, 嫣然一笑动人心, 秋波一转摄人魂。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黄鸡白酒
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政府规定,如果不获得所在楼的半数以上的居民通过,是不能强行改造的。红砖楼的住户,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最终二十五户居民签字表决时,十二户同意,十二户反对。剩下一户没签字的,就是春婆婆。如此,她也就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春婆婆不识字,两派都来人找她,送她卤煮的蚕豆或是炒得浓香酥脆的黄豆,要代她签字。最终她是怎么站在同意一方的呢?
一个夏日的午后,春婆婆惯常地来黄鸡白酒小馆吃酒时,三门洞的刘蓝袍找来了。
刘蓝袍本名刘银珠,四十出头。她男人是铁路局货栈的搬运工,九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撇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刘银珠虽然改嫁了,但仍念着前夫,终年穿着那男人穿过的蓝袍子,一脸哀怨的,人们就唤她刘蓝袍。刘银珠瘦弱,她死去的男人肥胖,那件蓝袍子在她身上,一副冤鬼的模样,软塌塌的,挺不起来。刘蓝袍家住一层,连着地下室。她的后夫许前,瘦骨伶仃的,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刘蓝袍嫁他,看中的是他的忠厚,虽说他比她小五岁。卖菜虽不用出苦力,但毕竟风里来雨里去的,刘蓝袍不想让许前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因为这一带拥有浴室的人家,少而又少。人们洗澡,还得去公共浴池。浴池开张后,生意还不错。他们在地下室安装了两台小锅炉,一台供热,一台上水。许前负责买煤,烧锅炉,刘蓝袍负责浴池的清扫,客人需要搓澡、拔火罐或是刮痧,也由她做。她备了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火罐,玉质和牛角的刮痧板各一块。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说她这岁数的人去洗澡,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了。所以每年春节,春婆婆都会包上一个红包,一百两百的,给小巴夺做压岁钱,变相将钱还上。小巴夺是刘蓝袍和前夫的孩子,这小子虎头虎脑的,大嗓门,暴脾气,春婆婆说他的冲劲很像哈尔滨早年的老巴夺香烟,便叫他小巴夺。
刘蓝袍直肠子,见着春婆婆就诉苦,说是煤涨价了,水和电也涨价了,以前一张澡票四块钱还能盈利,现在一张五元,也没什么赚头了。再涨一块吧,又怕没人来洗了。最可气的是那些中年妇女,进了澡堂子,一洗就是两个钟头,恨不能把皮搓烂了才出来。她们来洗澡,费水费煤费电,不赚反赔。这样呢,她不得不打分户供暖的主意了。因为她家有小锅炉,浴池完全可以自主供热,供热公司每年送的热,白白浪费了。如果供暖分户了,她就可以顺理成章停热,省下一笔钱。刘蓝袍说完,递上一张字体缭乱的纸,又拿出一盒红色印泥,点着唯一的空格,说春婆婆要是不反对,就帮她填上“同意”二字,然后请她按个手印。
若是别人来劝说,春婆婆会置之不理,她已经到了可以不理踩万事万物的岁数。可刘蓝袍求她,她不忍拒绝。看看这女人那张皱纹累累的脸吧,看看她身上那件已被磨出洞来的蓝袍子吧。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你要是能陪我喝上几盅,我就给你按手印。刘蓝袍连忙掏出笔,在空格写上“同意”二字,然后画了一颗五角星,说万一自己陪醉了,春婆婆就在五角星里按手印。
刘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刘蓝袍一口干掉,擦了擦眼泪,哆嗦着嘴,说:“赶上喝辣椒水了。”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
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她说了,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
春婆婆是小姑娘的时候,哈尔滨满大街的俄国人,他们夏天喜欢躺在松花江的沙滩上晒太阳。她知道他们爱花,稍有空闲,就在草甸子采了各色野花,配上柳枝,一把把捆上,插在盛着凉水的铁桶里去卖花。每卖一束,她都要悄悄打开铁桶旁的一个小铁皮罐,摸一条捉来的毛毛虫,悄悄投到花束里。往往是拿着花的人刚走开,突然间“啊——啊——”大叫起来,将鲜花丢到地上。春婆婆这么干,也是因为听不懂叽哩咕噜的洋话,心生气闷。而洋人“啊——啊——”的惊叫声,她却听得懂。
春婆婆做这些小坏事时,心底是愉悦的。
材料二
(记者)柏琳:一部优秀的小说,你看重的品质是什么?你所钟爱的小说需要有怎样的质地?
迟子建:首先它应该跟好作家的气质一样,要朴素,而真实(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真实)是朴素的最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作品要有气韵。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
(节选自《迟子建:在写作上,我是个不知疲惫的旅人》,载于《青年作家》)
6.下列关于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先交代事由、人物,指出春婆婆在分户供暖问题上成为两派争夺的对象,结尾处提出疑问,巧妙设置悬念。
B.文章简要插叙刘蓝袍的丧夫经历,“哀怨”“冤鬼”等词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刘蓝袍的不幸遭遇与她重感情的性格特征。
C.“小巴夺”是春婆婆给刘蓝袍儿子取的名字,既交代了这孩子的性格,又幽默风趣,同时表达了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D.“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同时表达了刘蓝袍大功告成、喜出望外的心情。
7.关于文中春婆婆捉弄洋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婆婆捉弄哈尔滨的俄国人,是给自己找乐子,给生活增添一些欢乐的色彩。
B.春婆婆将毛毛虫投到花束里,这件“小坏事”体现了当年春婆婆人小胆大的特点。
C.这段文字补叙了春婆婆少年时的生活经历,给小说增添了沧桑感与文化内涵。
D.春婆婆听不懂俄国话,但“啊——”的惊叫声让她愉悦,这符合“促狭鬼”的特点。
8.春婆婆为什么要刘蓝袍喝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材料二中提到优秀的小说要“朴素”,“要有气韵”。《黄鸡白酒》(节选)中的“朴素”“气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敬闻命。”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错侍坐,曰:“此晋国②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豁之阳,庐、皋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选自《战国策》)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晋国:指魏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B.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C.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D.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就子之功”与“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两句中的“就”字意义相同。
B.“敬闻命”与“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的用法不同。
C.“此晋国之所以强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所以”意义不同。
D.“岂不亦信固哉”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两句的“信”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与虞人约定日期打猎,到了这天,尽管喝酒兴致很高,天下着雨,魏文侯还是动身前往,亲自告诉虞人因为下雨停止打猎的事情。
B.魏文侯跟田子方一起饮酒、听演奏音乐,魏文侯指出钟声不和谐,左边的音高,田子方却笑了笑魏文侯虚心请教并明白了一些道理。
C.魏武侯和大夫们乘船沿西河而下,魏武侯赞美魏国河山险要,坚不可摧,坐在他旁边的王错说这正是魏国强大起来、成就霸业的原因。
D.吴起列举夏桀、殷纣等灭亡的事例,以及魏武侯的亲身经历,论述河山形势险要不能确保国家安全,不足以成就称霸称王大业的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
②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14.西门豹赴任之前,魏文侯告诫他的建功成名的“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别赵子①(节选)
韩愈
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
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
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
海中诸山中,幽子颇不无。
相期风涛观,已久不可渝。
今子南且北,岂非亦有图?
人心未尝同,不可一理区。
宜各从所务,未用相②贤愚。
【注】①赵子即赵德,潮州人,揭阳,唐属潮州管辖,今属广东。韩愈因谏宪宗迎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授袁州(即诗中说的宜春,今属江西)刺史,欲邀赵德同往,赵德拒之,韩愈作此诗以别。②相:选择,区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为官之地远离长安,但他觉得幸运的是能够与赵德这样的朋友交往。
B.赵德拒绝同韩愈一起前往袁州,韩愈摆头笑问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C.赵德自言早已和隐士相约去观海涛,不能因为随诗人去袁州而改变约定。
D.这首诗别具一格,既不表关心劝慰,也不抒不舍伤感,而是写人生见解。
16.诗歌最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触?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胸怀?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的慨叹,与之类似。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两句,很直观地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古诗文中常以木、水对举来描摹自然图景,寄寓个人情感,如“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日出日落里,历代村民们炙肤皲足,埋沙培土,引水灌溉,施肥汗地,硬生生把一个贫瘠荒芜的沙洲,演化成 ① 花团锦簇的绿洲。于是,绿洲有了一个惬意的名头:太阳岛。
白雪消融那几天,土地被锄头和犁耙,整理成一垄垄、一畦畦,好像一幅精心雕琢的美术作品,赏心悦目。风起处,寒冬支离破碎的声音 ② 。春雨,便在风信里, ③ 。再一阵风吹过,生命破土而出,芽黄才露尖尖角,遥看成茵近却无。
当我被风挟裹着,再次登上太阳岛的时候,这几年牵挂的疼痛多少有了一些慰藉。一阵风来,眼前就是一帧不可方物的农耕图景。春风里的播种扬花,夏季里的瓜果飘香,秋天里的稻田流金,冬日里的橘园溢彩,好似一幅幅缤纷的锦缎。
在这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的时候,我听到了风儿掠过太阳岛的叨叨絮语,还有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戏剧舞台上表演者的形体动作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演者恰当的动作将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饱满。 ① ,戏剧中的形体动作实际上就是无声的表演语言。舞台的形体动作需要具备如下特点: ② 。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次又具有揭示性。在戏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是非直观的,各种动作正是非直观的心理内容的外观方式。戏剧表演是一种灵动的舞台艺术,只有确保演员在舞台上能将动作语言与人物形象紧密并且有效结合, ③ 。这里以豫剧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在舞台表演中,刘姥姥扮演者佝偻着半个身子,蹑手蹑脚地“蹭”到荣府角门前,当她看见旁边有人时,更是低着头“蹭”到人前缓缓开口问事。“蹭”这一动作便将刘姥姥进城后自卑和胆怯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班级决定将《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改编成剧本,参加学校艺术节展演活动。以下是剧本节选部分,请依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理解判断画线部分设计的动作是否合适,并简要陈述理由。
宝钗:有却有了,只是不好。
(宝钗、探春等都各自在案前思索起来。)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面对黛玉)你听,她们都有了。
黛玉:你别管我。
宝玉:(看见宝钗已誉写出来)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面对黛玉)
(黛玉此时时而抚摸梧桐,时而看看秋色,或者又和丫鬟们玩笑。)
宝玉:可顾不得你了,好歹也写出来罢。
(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
李纨: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
众人:自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人处世中示强还是示弱,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生存之道。《曾国藩家书》中说,见强示强,见弱示弱。可见凡事没有定论。示强,意味着嫉妒的风险,但同时意味着能够获得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导地位,获得他人的尊重,因为人都有跟随依附他人的倾向。示弱,能够规避被嫉妒的风险,但可能被视为弱者,从而被欺负,因为人性都有看不起弱者、欺负弱者的倾向。大至国家、民族、社会,小至单位、家庭、个人,都必须处理好这一对矛盾。
读了上面材料,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C 4.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6.D 7.C 8.①春婆婆喜欢捉弄人,没见过刘蓝袍喝酒,因此想开个玩笑。
②春婆婆嗜酒,找机会让刘蓝袍陪她喝酒。
③春婆婆洞察人性,知道刘蓝袍借酒宣泄情感,又倒了一盅。 9.①小说叙写的底层百姓生活朴素而真实:他们因经济困难而在分户供暖的问题上起争执,他们为日常生计而拼尽全力、历尽艰难;小说表达的情感朴素而真实:刘蓝袍对前夫的思念、春婆婆与刘蓝袍之间的相互扶持,情感真挚深沉。
②苦难中的诗意使小说富有气韵:九十高龄的春婆婆嗜酒、好捉弄人,平常的生活饶有情趣;刘蓝袍丧夫多年不忘旧情,精心照顾春婆婆却说沾了仙气、接福,春婆婆同情贫困的刘蓝袍而按了手印,这些人情美、人性美使生活焕发出诗意,赋予苦难的生活以希望与气韵。
10.B 11.A 12.C 13.①我们国君的话,把国家引向了危险的路;而您又附和他,这就更危险了。
②这样看来,地形险要,怎么就能说足以称霸称王呢! 14.①要尊重父老;
②要师事贤良;
③要明辨是非。
15.B 16.①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不同的生活态度并非评判贤愚的唯一标准。
②表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胸怀。
17.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8. 生机盎然(生机勃勃) 此起彼伏 如约而至 19.①“春风”夏季”“秋天”冬日”领起的四个句子运用排比修辞,生动再现了太阳岛一年四季的农耕图景,内容集中而一气呵成,节奏流畅,增强了表达的语势。
②“好似一幅幅缤纷的锦缎”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太阳岛上农耕带来的瑰丽多彩的喜人景象。
20.①换句话说
②首先是要具有典型性
③人物形象的塑造才可谓成功 21.设计的动作合适。这一段大观园中作诗的场景,主要是表现林黛玉的诗思敏捷,诗艺高超。而画线句对林黛玉的动作描写,正是反映了林黛玉在众人忙于作诗时的不慌不忙,成竹在胸。
22.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