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联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万物之母
许地山
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荒屋破篱之间,每日只有几缕零零落落的炊烟冒上来;那人口的稀少可想而知。你一进到无论哪个村里,最喜欢遇见的,是不是村童在阡陌间或园圃中跳来跳去;或走在你前头,或随着你步后模仿你的行动?村里若没有孩子们,就不成村落了。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不但没有孩子,而且有人向你要孩子!
这里住着一个不满三十岁的寡妇,一见人来,便说:“善心善行的人,求你对那位总爷说,把我的儿子给回。那穿虎纹衣服、戴虎儿帽的便是我的儿子。”
她的儿子被乱兵杀死已经多年了。她从不会忘记:总爷把无情的剑拔出来的时候,那穿虎纹衣服的可怜儿还用双手招着,要她搂抱。她要跑去接的时候,她的精神已和黄昏的霞光一同麻痹而熟睡了。唉,最惨的事岂不是人把寡妇怀里的独生子夺过去,且在她面前害死吗?要她在醒后把这事完全藏在她记忆的多宝箱里,可以说,比剖芥子来藏须弥还难。
她的屋里排列了许多零碎的东西,当时她儿子玩过的小囝也在其中。在黄昏时候,她每把各样东西抱在怀里说:“我的儿,母亲岂有不救你,不保护你的?你现在在我怀里咧。不要做声,看一会人来又把你夺去。”可是一过了黄昏,她就立刻醒悟过来,知道那所抱的不是她的儿子。
那天,她又出来找她的“命”。月的光明蒙着她,使她在不知不觉间进入村后的山里。那座山,就是白天也少有人敢进去,何况在盛夏的夜间,杂草把樵人的小径封得那么严!她一点也不害怕,攀着小树。缘着苒萝,慢慢地上去。
她坐在一块大石上歇息,无意中给她听见了一两声的儿啼。她不及判别,便说:“我的儿,你藏在这里么?我来了,不要哭啦。”
她从大石下来,随着声音的来处,爬入石下一个洞里。但是里面一点东西也没有。她很疲乏,不能再爬出来,就在洞里睡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醒时,心神还是非常恍惚。她坐在石上,耳边还留着昨晚上的儿啼声。这当然更要动她的心,所以那方从霭云被里钻出来的朝阳无力把她脸上和鼻端的珠露晒干了。她在瞻顾中,才看出对面山岩上坐着一个穿虎纹衣服的孩子。可是她看错了!那边坐着的,是一只虎子;它的声音从那边送来很像儿啼。她立即离开所坐的地方,不管当中所隔的谷有多么深,尽管攀缘着,向那边去。不幸早露未干,所依附的都很湿滑,一失手,就把她溜到谷底。
她昏了许久才醒回来。小伤总免不了,却还能够走动。她爬着,看见身边暴露了一副小骷髅。
“我的儿,你方才不是还在山上哭着么?怎么你母亲来得迟一点,你就变成这样?”她把骷髅抱住,说,“呀,我的苦命儿,我怎能把你医治呢?”悲苦尽管悲苦,然而,自她丢了孩子以后,不能不算这是她第一次的安慰。
从早晨直到黄昏,她就坐在那里,不但不觉得饿,连水也没喝过。零星几点,已悬在天空,那天就在她的安慰中过去了。
她忽想起幼年时代,人家告诉她的神话,就立起来说:“我的儿,我抱你上山顶,先为你摘两颗星星下来,嵌入你的眼眶,教你看得见;然后给你找相像的皮肉来补你的身体。可是你不要再哭,恐怕给人听见,又把你夺过去。”
“敬姑,敬姑。”找她的人们在满山中这样叫了好几声,也没有一点影响。
“也许她被那只老虎吃了。”
“不,不对。前晚那只老虎是跑下来捕云哥圈里的牛犊被打死的。如果那东西把敬姑吃了,绝不再下山来赴死。我们再进深一点找罢。”
唉,他们的工夫白费了!
纵然找着她,若是她还没有把星星抓在手里,她心里怎能平安,怎肯随着他们回来?
(选自《许地山文集》)
6.下列对《万物之母》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乱”“荒屋破篱”“零零落落底炊烟冒上来”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B.运用第二人称“你”,将读者带入现场,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体现了作者叙事技巧。
C.实写村里遇到村童跳来跳去活泼而又顽皮的身影,更加反衬了敬姑失去儿子的悲苦。
D.“有人向你要孩子”,运用倒叙,通过设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入小说叙述主体。
7.下列对《万物之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昏的霞光”“月的光明”“朝阳无力”“零星几点”等景物描写既将小说情节浓缩在一夜一天之中,又映衬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唉,最惨的事岂不是人把寡妇怀里的独生子夺过去,且在她面前害死吗?”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作者对敬姑失去儿子的深切同情。
C.小说结尾没有交代村民是否找到敬姑,以及对纵然找到、她也不会回来的猜测,运用留白的手法,意味深长,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通篇悲切深沉,凄楚动人,通过敬姑痛丧儿子的悲哀,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关心人间悲苦的“为人生”写作态度。
8.《万物之母》描写了寡妇敬姑失去儿子和寻找儿子的经历,请简要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
9.许地山的《万物之母》和鲁迅的《祝福》(选段)都写了母亲因失去儿子而发疯的故事。试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两位母亲形象的异同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齐国佐不辱命①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②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③’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④。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晋人许之。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
(乙)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注:①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在鞌地和齐国开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侯派使臣国佐赂晋求和。②宾媚人即国佐,齐国卿士。③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划出疆界辨地势,或南向或东向开田垄。④借一:指欲于城下,复借一战。
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 )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11.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 )
A.渡河 B.满足 C.救济 D.利用
(2)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
A.迫近 B.刚健 C.聚集 D.坚固
12.甲文画直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 子 布 大 命 于 诸 侯 而 曰 必 质 其 母 以 为 信 其 若 王 命 何 且 是 以不 孝 令 也
13.把甲文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14.甲文中的国佐以驳斥晋国来求和,乙文中的烛之武以分析局势来求和,不同的方式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篇写词人触景生愁,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浇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词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是在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片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16.词下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广纳贤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李斯《谏逐客书》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形成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周邦彦《苏幕遮》“_____,_____” 两句,形象描绘了一幅鸟儿想要将新晴之欢与人分享的生机灵动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拙政园,“梧竹幽居”这座亭子将眼前的景致略作阻隔,仅仅通过四面的月洞门来聚焦呈现框内的景致。在走进梧竹幽居时,如果把脚步放慢,就像视频慢镜头一样 ,就会发现月洞门中的景致是由椭圆变正圆,又像月亮一般由满至亏。这种盈亏之间的变化,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受。
站在亭中,自东向西,能看到满池荷塘——荷叶茂盛时是满面碧幕,没有荷叶时则是一片光影,还有投影在水中的一池三岛。这景致因水而成, ,若有风拂过,涟漪不断,由静到动。而北侧的湘妃竹寂然挺立,是一种静态的孤傲,但待秋来,凉风习习,风吹竹叶沙沙作响,却又是一种闹中取静,仿佛也感受到了竹叶划过手指的粗糙,既有声境的 ,又有触觉的通感。也正是在微风吹动竹叶沙沙作响之时,才更反衬出内心的宁静,也更理解“梧竹幽居”四字所表达出的因竹而得的幽静。
到了冬天,白雪 在屋脊之上,待融雪化水滴落屋檐,叮咚作响,滴落的不只是融雪之水,更是悠悠时光。这时再看亭内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再读“梧竹幽居”四字,就会有一种顿悟——品园林之美就是在明月清风、流水山石之间去读园林的“意”,这样就能达到“ ”的境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推进 由实到虚 萦绕 积攒
B.推进 由虚到实 环绕 积累
C.推近 由实到虚 环绕 积攒
D.推近 由虚到实 萦绕 积累
19.下列选项中和选文中最后一节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B.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20.文中画波浪线处引用了名句,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D.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种包含菜品的自热米饭套餐(也称方便米饭),俘获了很多上班族和厨房“小白”的芳心。然而,近来有人发现自热米饭中的大米似乎与平常食用的大米不一样。自热米包里的大米不是原始颗粒的天然大米,而是 ① 。其做法是将天然大米磨成米粉,加水做成米糊,蒸熟烘干,压制成大米的形状,最后抛光而成。也就是说,自热米饭里的大米是已经煮熟的“人造大米”(也称“重组米”)。
为改善口感,重组大米生产过程中会添加食用玉米淀粉、糯米粉、马铃薯粉、魔芋精粉、单双甘油脂肪酸脂等。这些食品添加剂可以说是生产“人造大米”必不可少的,也是国家标准中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 ② ,对人体并没有危害。
但是, ③ 。因为自热米饭中的菜品和大米经过工业化生产的加工,营养成分均会有所流失,难以与新鲜食物媲美,且菜品为迎合大众口味及延长保存期,脂肪、盐等含量往往较高,不利于健康。消费者应客观看待此类产品,按需选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语段从三个方面回答了人们对“方便米饭”关心的问题,请用三个疑问句分别概括以上语段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孟子》一书中这样谈勇敢:“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喘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反躬反省,如果正义不在我方,即使对方只是一个卑微贫贱之人,我不去恐吓他;反躬自省,如果正义在我方,即使前方有千万人阻挡,我也勇往直前。
以上材料对崇尚勇敢无畏的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D 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6.C 7.A 8.从失去儿子的悲痛,到保存儿子玩具的思念,到听到儿啼声的激动,再到找到小骷髅的安慰,最后再到希望复活儿子的坚定。 9.(1)相同:《万物之母》中敬姑和《祝福》中祥林嫂都因思念儿子而发疯,刻画了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形象。
(2)不同点:①《万物之母》通过敬姑疯后不顾一切到后山寻找儿子,甚至希望摘下星星使儿子复活,刻画了一个与苦难命运进行坚毅抗争、对幸福有着强烈期待的母亲形象;
②《祝福》通过祥林嫂疯后反复向人们诉说悲惨的故事以及众人冷漠的态度,刻画了一个面对苦难命运只能妥协、麻木迟钝而又孤苦无助的母亲形象。
10. 吝惜 使缺乏 11.(1)B (2)C 12.吾子布大命于诸侯/ 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 /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13.现在您替诸侯划疆界,辨地势,却说“全部要使田亩改成东西向”,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不考虑地势是否合适,这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 14.国佐以驳斥来求和成功,首先因为齐国与晋国在春秋时期都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其次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最后,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烛之武求和深知郑国作为弹丸小国处于大国之间的危险位置。因此他求和的方式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局势。首先从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亡郑国无益于秦国国土面积的增加,反而是为晋国卖力罢了。第二,不灭郑国,郑国将与秦国结为一体。第三,通过历史事件分析晋国作为秦国的盟友其实不可信任,离间秦晋结盟。
15.C 16.①“抛”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17.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18.A 19.C 20.B
21.① 人工合成的重组米
②偶尔吃一些
③这些加工类食品还是少吃为妙 22.①自热米包里的大米是真正的大米吗?
②食用自热米饭对人体是否有危害?
③能否长期食用自热米饭?
23.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