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 秧歌舞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 秧歌舞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2-15 21: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秧歌舞》教学设计
《秧歌舞》 (活动课)教材分析:
《秧歌舞》是一首流传于东北地区的脍炙人口的秧歌舞曲。表现了东北人民苦难的生活,表达了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在同学们演奏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秧歌舞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是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是一种民族性的舞蹈,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有着自己成熟稳定的风格。歌曲采用陕北民歌的曲调,歌曲为商调式,全曲由三个乐句组成,实际上仅用了两句不同的旋律加以重复。旋律简单,节奏活泼,很富有民间乡土气息,适合广大群众传唱。
本节音乐课的课题是《秧歌舞》,是一堂融合了歌唱、舞蹈、器乐合奏(鼓、锣、镲)的综合实践课。本课的教学过程要经历学唱歌、学秧歌、练乐器合奏,最后完整的表演这四大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歌曲的学习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在于把握好小附点节奏,并在演唱中表现出秧歌舞热烈欢快的情绪。关于秧歌舞中的“十字步”,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对学生来说是很生疏的,一时间内很难运用自如。对于一些身体协调能力差的,我把“扭秧歌”简化成 拍的音乐律动,让学生用“两进两退”的步法带替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的“秧歌步”。用“两进两退”步法来实践、体验不同速度的拍音乐,我个人认为这一做法还是很好的,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关于锣鼓经的片段,我注重师生合作的示范作用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并演出汇报,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寓教于乐。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大胆表演的精神。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三年级上册的音乐活动课,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引导,并且在平日教学中增加小组合作,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秧歌舞》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学习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
3、用打击乐器锣、鼓、镲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学歌唱曲《秧歌舞》并学跳秧歌舞步,随音乐表演。
教学难点:
1、歌曲中的七度大跳音准。
2、学习秧歌舞的基本舞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手绢、锣、鼓、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律动导入: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跟随音乐一起舞动起来。
2、同学们的动作很优美,也很俏皮,你们知道我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手绢花)手持手绢花,喜庆的扭起来,这是什么歌舞形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民歌。
二、学唱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并说一说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欢快,热闹,喜庆)
2、揭示课题,了解秧歌舞:
秧歌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是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流星于陕西、内蒙古、东北等地,跳舞时,脚走“十字步”,双手挥舞红绸,情绪欢快热烈。
3、再次聆听歌曲,歌曲中有什么打击乐器?(锣,鼓等等)。锣鼓表达的是愉快的气氛。这首东北民歌是用哪个经典的节奏来表达欢快的情绪呢?
4、微课展示,讲解附点八分音符,学生跟随老师读节奏。
5、教师范唱歌曲。
6、学生跟随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唱一唱。演唱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附点节奏的演唱,情绪。
7、各种形式表现歌曲
三、学习秧歌舞
1、秧歌舞,有歌有舞,跟着老师学习基本舞步。脚部的动作,学走十字步:小男生虎口张开,双手叉腰。小女生像老师这样,你真棒,双手叉腰。
准备:现在跟老师得舞步,我们一步一步来做。再来一遍。加快速度来一遍。教师随时提醒学生,膝盖要有弹性。
手的动作:几种甩花的动作,手臂自然摆放手挽花:
教师示范,推出去,反复练习。双手上臂甩花:甩出去,高起来。
2、小组练习。
3、播放歌曲,同学们秧歌舞的舞步表现歌曲。
四、班级秧歌队展演
1、欢快喜庆的秧歌,少不了锣鼓的加入。我们看一下锣鼓的节奏,并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下。
2、成立班级秧歌队,进行展演,教师作为总导演,先进行分工,舞蹈组,打鼓的,敲锣的,其他同学们做伴唱,我们一起进行秧歌队展演。
五、德育总结升华
1、欣赏一段东北秧歌《小看戏》。
2、师总结:今天我们走进了秧歌舞,感受了秧歌舞的俏皮与哽劲,希望同学们学生多了解民族舞蹈,感受民族舞蹈的博大精深。
三年级《秧歌舞》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活动课,是小学音乐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族的舞步)的第—课时。“
秧歌舞”就是要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及节奏感。本节课,我运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学生。
教学中,我设计的环节层次清楚,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开始时节奏的参加,为锣鼓点儿打下良好的根底。学生能够以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秧歌舞)这首歌曲。锣鼓的参加,增加了课堂的热闹气氛。我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并汇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的也有兴致。对于一些身体协调能力差的,让学生用“两进两退〞的步法带替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的“秧歌步〞。我共有三种音乐,一段快的、两段快的、三段慢的,也有助于选择合适学生的音乐。“两进两退〞也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在一般生活中,很少用到“十字步〞,对学生来说是很生疏的,一时间内很难运用自如。如果由于一时没能掌握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将会产生肯定的不良影响。用“两进两退〞的步法带替“十字步〞,并不是不要求“扭秧歌〞要走“十字步〞,而是将“十字步〞做为知识介绍给学生,让接受快的学生走“十字步〞,让接受慢的学生走“两进两退〞,待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至熟练,再做统一要求。这样的分层教学利于爱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扭秧歌〞用红绸、手绢、扇子做道具,已司空见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