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教案+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核舟记》教案+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5 22:06:02

文档简介

教材:《核舟记》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预习,疏通文章大意。
2.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
3.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和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内容,理解核舟之奇,训练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
2.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
教学难点:
品鉴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感知文章内容之“奇”和写法之“奇”。
【教学重难点】
感知文章内容之“奇”和写法之“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匠精神是近些年我们所热议和提倡的一种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工匠就以精湛的技艺令世人折服。在文人笔下,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的作品更具有令人神往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匠心独具的神奇世界。
二、温故而知新
1.文言词语释义抢答。
参考示例:
【通假字】
《核舟记》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
【古今异义】
《核舟记》
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核工记》
雉历历可数(古义:城墙垛子;今义:野鸡,山鸡)
老松隐蔽三章(古义:棵;今义:文章,章节)
舣舟处当寺阴(古义:背面,山北面;今义:阴暗,阴天)
宫室器具凡九(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一词多义】
《核舟记》
奇:奇巧人(形容词,奇妙。读qí)
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读jī)
为:为宫室(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为东坡(动词,表判断,是)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动词,成为)
端:执卷端(名词,一头)
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
《核工记》
之:左右度之无不宜(代词,它们,指两种情形)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结构助词,的)
俱一一肖之(音节助词,不译)
数:雉历历可数(动词,计算数目)
杂疏星数点(数词,几)
【词类活用】
《核舟记》
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用箬篷”的意思)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是“用石青”的意思)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是“形状像椎的发髻”的意思)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
《核工记》
杂疏星数点(形容词作动词,夹杂)
似闻足音仆仆前(名词作动词,上前,向前走)
2.找出两文中数量的表达方式,并举例分析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参考示例:
数词直接与名词组合,而不用量词连接,在表达整数与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字。
翻译方法:根据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加上适当的量词。
(举例分析略)
三、观核舟之奇
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两文描写的对象都是核雕艺术品,说说两个核雕作品上分别雕刻了哪些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所雕刻物体的形态。
(学生畅所欲言,内容不偏离文章描述即可,不必设固定答案。)
2.核舟“奇”在何处?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学生畅所欲言,回答内容指向核舟体积小、核舟雕刻内容繁复、核舟刻画逼真生动等均可。)
3.如果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出自原文或自己概括均可)来评价核雕作品或雕刻者,你会怎么说?
参考示例:
《核舟记》——奇巧、灵怪。
《核工记》——“纳须弥于芥子”。
4.《核舟记》的作者先说“奇巧”,后说“灵怪”,为何要用不同的评价?《核工记》结尾的“纳须弥于芥子”是什么意思?与文中所写桃坠有何关系?
参考示例:
《核舟记》:“奇巧”只是人巧,而“灵怪”则近于天工。“奇巧”只是对“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总结,而看完巧夺天工的核舟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灵怪”的感叹。
《核工记》结尾的“纳须弥于芥子”意为把高山放在芥子里,形容小小的桃坠上所刻人物、事物丰富细致,令人叹为观止。
四、探写法之奇
1.《核舟记》《核工记》在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上也有其不同之处,填写下表后说说你的发现。
参考示例:
文章标题 说明顺序 说明重点
《核舟记》 先总写王叔远技艺高超,再具体介绍核舟,最后对核舟进行分类统计。介绍核舟时先介绍中间部分,再讲船头,最后讲船尾。 以核舟船头部分苏、黄、佛印等人物为重点。
《核工记》 先总体介绍桃坠的大小与“向背皆山”的总体特点,主体部分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最后分类统计。 以主体部分、山坳、山麓、核侧的景物与人物为重点。
2.《核舟记》中,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参考示例:
本文如此安排说明顺序的理由如下:
(1)核舟是一个整体,中间的船舱部分体现的是核舟的背景,视觉效果上中间部分是最先被感知的;(2)核舟的主题为“大苏泛赤壁”,而船头部分是最能体现核舟主题的,因此作为文章主体来介绍;(3)船尾的舟子是次要人物,因此最后介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核舟记》全文。
2.自主阅读丛书中的《口技》,借助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
【板书设计】
核舟之奇 桃坠之奇 《核舟记》之奇 《核工记》之奇
以奇巧夺天工 以匠心绘匠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文章,培养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感受工匠精神,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欣赏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的结构安排,学习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欣赏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的结构安排,学习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叔远雕刻的小小核舟,让我们不禁啧啧赞叹:“技亦灵怪矣哉!”自古高手在民间,这节课我们再走进三篇文章,进一步领略俗世奇人的高超技艺。
二、积累“奇”趣词语
请大家自读《口技》《刻木巧匠》《画记(节选)》,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文章,并把你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勾画出来,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重点梳理:
1.文中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2.表示时间的词语;
3.文中的实词、虚词。
三、观赏“奇”特技艺
1.《口技》《刻木巧匠》《画记(节选)》这三篇文章有何异同?
参考示例:
三篇文章虽然描写的内容不同,但跟《核舟记》一样,都展现了古人技艺的奇特高超。
2.你觉得他们的技艺“奇”在哪里?能具体说一说吗?
参考示例:
《口技》:用道具的简单、观众的表现以及声响的复杂多变,即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了口技人的技艺之奇。
《刻木巧匠》:用尺寸之小而刻物之丰,人、物“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对比突显技艺之奇;用虽价高但人们仍竞相抢购来侧面衬托技艺之奇。
《画记(节选)》:本文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一幅描绘有众多场面、有众多人与物、表现了不同主题的长卷画。
四、传承“奇”绝精神
奇人能在俗世立足,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还需要精神的支撑。从本单元选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篇或相关的几篇,通过奇人、奇事或奇技、奇物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体会中国传统匠人的价值观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示例:
《核舟记》和《核工记》中,将小小的桃核雕刻得精致而生动,便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做事不将就,品质要讲究”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口技》中的艺人利用简单的道具就能给观众呈现一场扣人心弦的精彩戏码,这就是一种创新;《刻木巧匠》中的乐工刻木为舟,放在水里能随风而行,这也是一种创新;而《泥人张》中的泥人张,不仅技术精湛,而且不畏权势,用手艺反击“海张五”,这超群的智慧和不屈的风骨,更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五、布置作业
1.自读丛书中的《戴车匠》《〈俗世奇人〉两篇》,体会文章写法之奇。
2.反复诵读《〈诗经〉二首》直至成诵。
3.制作《诗经》知识卡片。
【板书设计】
奇特手艺
奇 奇妙手法
奇绝精神(共27张PPT)
《核舟记》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组文阅读课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感知文章内容之“奇”和写法之“奇”。
1.文言词语释义抢答。
【通假字】
《核舟记》
诎右臂支船 
左手依一衡木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横着,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温故而知新
【古今异义】
《核舟记》
曾不盈寸
雕栏相望焉
神情与苏黄不属
八分有奇
《核工记》
雉历历可数。
老松隐蔽三章
舣舟处当寺阴
宫室器具凡九
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古义:城墙垛子;今义:野鸡、山鸡
古义:棵;今义:文章,章节
古义:背面,山北面;今义:阴暗,阴天
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温故而知新
【一词多义】
《核舟记》
奇:奇巧人
八分有奇
为:为宫室,为人五
为东坡,为舱
端:执卷端
视端容寂
形容词,奇妙。qí
名词,零数,余数。jī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刻。wéi
动词,表判断,是。
名词,一头。
形容词,正,直。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
【一词多义】
《核工记》
之:左右度之无不宜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俱一一肖之
数:雉历历可数
杂疏星数点
代词,它们,指两种情形
音节助词,不译
数词,几
动词,计算数目
结构助词,的
温故而知新
【词类活用】
《核舟记》
箬篷覆之
石青糁之
右者椎髻仰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工记》
杂疏星数点
似闻足音仆仆前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 “用箬篷”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是“用石青”的意思
名词用作动词,是“形状像椎的发髻”的意思
名词用作动词,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

形容词作动词,夹杂
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向前走
2.找出两文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举例分析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参考示例:
数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不用量词连接,在表达整数与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字。
翻译方法: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加上适当的量词。
温故而知新
根据两篇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两文描写的对象都是核雕艺术品。说说两个核雕作品上分别雕刻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所雕刻物体的形态。
2.核舟“奇”在何处?
观核舟之奇
3.如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出自原文或自己概括均可)来评价核雕作品或雕刻者,你会怎么说?
参考示例:
《核舟记》——奇巧、灵怪。
《核工记》——“纳须弥于芥子”
观核舟之奇
4.《核舟记》的作者先说“奇巧”,后说“灵怪”,为何要用不同的评价?
《核工记》结尾的“纳须弥于芥子”是什么意思?与文中所写桃坠有何关系?
观核舟之奇
参考示例:
《核舟记》“奇巧”只是人巧,而“灵怪”则近于天工,奇巧只是对“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总结,而看完巧夺天工的核舟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灵怪”的感叹。
《核工记》结尾的“纳须弥于芥子”意为把高山放在芥子里,形容小小的桃坠上所刻人物、事物丰富细致,令人叹为观止。
1.《核舟记》《核工记》在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上也有其不同之处,填写下表后说说你的发现。
文章 说明顺序 说明重点
《核舟记》
《核工记》
探写法之奇
参考示例:
2.《核舟记》中,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参考示例:
本文如此安排说明顺序的理由如下:
(1)核舟是一个整体,中间的船舱部分体现的是核舟的背景,视觉效果上中间部分 是最先被感知的;(2)核舟的主题为“大苏泛赤壁”,而船头部分是最能体现核舟主题的,因此作为文章主体来介绍;(3)船尾的舟子是次要人物,因此最后介绍。
课后作业
1.背诵《核舟记》全文。
2.自主阅读丛书中的《口技》,借助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文章,培养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感受工匠精神,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欣赏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的结构安排,学习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
自读《口技》《刻木巧匠》《画记(节选)》,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文章,并把你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勾画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重点梳理:
1.文中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2.表示时间的词语;
3.文中的实词、虚词。
积累“奇”趣词语
参考示例:
1.数量词:僧四、客一、童一、卒一、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2.表示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未几、俄而。
参考示例:
3.文中出现过的实词:全核向背皆山、长五分许、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类司更卒、若寒冻不胜者、睡足徐兴、不能指其一端;
文中出现过的虚词:若为佛事夜归者、妇拍而呜之。
1.《口技》《刻木巧匠》《画记(节选)》这三篇文章有何异同?
参考示例:
三篇文章虽然描写的内容不同,但跟《核舟记》一样,都展现了古人技艺的奇特高超。
观赏“奇”特技艺
2.你觉得他们的技艺“奇” 在哪里?请具体说一说。
观赏“奇”特技艺
参考示例:
《口技》:用道具的简单、观众的表现以及声响的复杂多变,即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了口技人的技艺之奇。
《刻木巧匠》:用尺寸之小而刻物之丰,人、物“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对比突显技艺之奇;用虽价高但人们仍竞相抢购来侧面衬托技艺之奇。
《画记(节选)》:本文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一幅描绘有众多场面、有众多人与物、表现了不同主题的长卷画。
奇人能在俗世立足,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还需要精神的支撑。从本单元选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篇或相关的几篇,通过奇人、奇事或奇技、奇物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体会中国传统匠人的价值观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传承“奇”绝精神
参考示例:
《核舟记》和《核工记》中,将小小的桃核雕刻得精致而生动,便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做事不将就,品质要讲究”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口技》中的艺人利用简单的道具就能给观众呈现一场扣人心弦的精彩戏码,这就是一种创新。
《刻木巧匠》中的乐工刻木为舟,放在水里能随风而行,这也是一种创新。
《泥人张》中的泥人张,不仅技术精湛,而且不畏权势,用手艺反击“海张五”,这超群的智慧和不屈的风骨,更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1.自读丛书中的《戴车匠》《〈俗世奇人〉两篇》,体会文章写法之奇。
2.反复诵读《〈诗经〉二首》直至成诵。
3.制作《诗经》知识卡片。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