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15 22: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修水县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七年级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绘制时间轴是培养历史时空观的重要方法。观察下面时间轴,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哪一时期
2.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纷纷前往黄帝陵和炎帝陵祭拜黄帝和炎帝,以表达对他们的景仰之情。这是因为他们
A.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 B.创立了禅让制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开创了大一统
3.《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早在西周王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蕴含着“好事与坏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下列思想流派的思想中与这一道理最接近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审美理念逐渐变化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6.右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文帝
D.分封制——秦始皇
7.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 多年,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收纳信徒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A.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
C.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9.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改变了经济结构
10.以下材料共同说明了东汉时期
华佗研制成“麻沸散”,为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是世界上第一位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继承古代医书的基本理论,确立辨证治疗的原则,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A.手工技艺精湛 B.绘画水平高超
C.农业技术发达 D.医学成就卓越
11.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句子与描述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挟迫天子令诸侯,横槊赋诗慨而慷。—曹操
B.幸亏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关张。—诸葛亮
C.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大火漫长江。—孙策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
12.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13.王导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 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哓五教之礼。”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材料反映了
A.王导主张健全法治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豪门势力衰落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14.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接受北方各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说明当时我国北方
A.进行政治改革 B.出现民族交融 C.经济高度繁荣 D.社会安定祥和
1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商朝 B.北魏 C.夏朝 D.东周
16.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有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几个成语共同体现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7.“ 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以上材料反映了北魏迁都的
A.巨大困难 B.有利条件 C.主要原因 D.重要影响
18.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现存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A.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中外交往,交流互鉴
C.佛教艺术,绚丽多彩 D.民族交融,古老悠久
19.《齐民要术·种谷》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出作者主张
A.改进生产技术 B.发展商品生产
C.遵循自然规律 D.重视理论研究
20.下列作品与其作者及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A.《齐民要术》一贾思勰一南朝 B.《女史箴图》一顾恺之一东晋
C.《大明历》一祖冲之一西晋 D.《兰亭集序》一钟繇一东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 小题,第21题8分,第22 题10分,第23 题8分,第24 题14分,共40分。)
21.(8分)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1)材料一中,哪些原始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 根据材料简述理由。(4分)
材料二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
文明标准 考古发现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判断国家形成的标准:一是阶级的严重分化;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以保证公共工程、宗教祭祀等活动的举行。…… 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北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权贵们的墓地里,出土了用于宗教祭祀的玉琛、玉璧等陪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明标准”简述良渚古城能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理由。(4分)
22.(10分)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封建制度下,主权经由层级的结构,逐级分享,不论王室,或是诸侯,或是卿大夫,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主权。而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历史反复证明,凡是在民本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的时期,大一统社会发展就比较平稳;凡是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以致尖锐对立的时期,社会就会动荡,甚至导致政权的灭亡。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与西周在国家管理方面的不同之处。(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两种货币分别是由哪位皇帝统一的。结合所学,概括“货币统一”的共同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提炼一个观点,并用秦汉时期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分)
2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三年,张骞带领一百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10余年的软禁……张骞的首次西行被誉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绸之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的考虑,同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以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张高陵《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的“建元三年”是哪一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材料一中的“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 “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 (2分)
请写出材料二中“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4分)
24.(14分)魏晋南北朝时,各民族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得到发展,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材料三 魏晋以来,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图表,写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特点(或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北方民族迁往中原的影响有哪些 (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任答两点即可)(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影响。(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一时期推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大改革。(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