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课 灯笼【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4课 灯笼【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7 18:43: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课 《灯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和文中相关事件,明确“灯笼”的作用。
2.理解“灯笼”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文化内涵。
3.学习本文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感受文章风格。
【重点难点】
1.理解“灯笼”的作用以及“灯笼”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文化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过程】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学院,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做办公室职员,之后在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30年代中期创作《灯笼》。
2.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旋(wò) 熙熙然(xī)
静穆(mù) 思慕(mù) 怅惘(wǎng) 暖融融(ró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 马前卒(zú)
神龛(kān) 犬吠(fèi) 幽悄(qiǎo) 人情世故(gù)
理解词义:
斡旋:调停,调解。
争讼: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旧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活动一:寻找灯笼之事
1.寻找记忆
速读课文,梳理并概括出作者与哪些“灯笼”结缘?围绕这些结缘的“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请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 节,作者写到了_______灯笼,围绕这样的“灯笼”,作者写了 (事情)。
第③节写到了照明灯笼,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节写到了纱灯,小时候提着纱灯上下灯学,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⑥节写到了红灯,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⑦节写到了跑马灯,元宵节看灯笼,猜灯谜;
第⑧节写到了官衔灯,族姊远嫁,轿前后挂灯显富贵;
第⑨节写到了纱灯,用朱红在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第⑩节写到了宫灯,遥想宫灯的孤寂,联想汉献帝;
第 节写到了营帐中的灯笼,联想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2.理清思路
(1)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灯笼”串起了作者与灯笼相关的诸多回忆,“灯笼”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上:点明了写作对象,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第1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开头段说“火”。先说小孩喜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貌似所述甚远,与“灯笼”无关,实为伏笔,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爱光明”“喜欢火”“喜欢亮光”,表明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又与结尾段说“火”形成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可谓独具匠心。
活动二:感悟灯笼之情
1.跳读课文中有关“灯笼”的事件,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 事件 作者的感情
3 提照明灯笼接祖父 怀念祖父,长幼情笃
4,5 母亲接沙灯留夜宵 思念母亲,母子情深
6 乡俗还愿树挑红灯 思念家乡,温暖行客
7 元宵看跑马灯猜谜 怀念少年,快乐时光
8 族姊远嫁看官衔灯 感叹变迁,世事无常
9 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怀念民俗,喜爱雅致
10 献帝宫灯处境凄凉 伤感历史,感叹沧桑
11 想象军营帐中挑灯 报国之志,爱国豪情
“灯笼”凝聚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我:对灯笼的喜爱、对民俗的怀念、对时光的怀念
家: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怀念、对变迁的感叹
国:对历史的感伤、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担当
2.作者通过“灯笼”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结合课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进行探究。
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懑,忧心如焚。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而《灯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链接材料:吴伯箫在《羽书》时期写作的散文小品,确实就已经显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调、特殊气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灯笼》出自1933-1936年间结集出版的《羽书》)
——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抒发作者杀敌报国,成为军中马前卒的豪情壮志。
3.朗读文章结尾,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哎,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中,全中国的民众们都团结起来,团结一心,共抵外敌侵略。只有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才能保家卫国,让灯笼重新挂在每家每户,重新挂在村头慰籍孤行客的心,重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4.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小:人物之小,事件细碎,情感细微
大:家国情怀、壮烈之情、担当精神
活动三:品味灯笼之言
1.辨别风格
下面这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你觉得哪些可以用来描述这篇课文?
清新 平淡 雄浑 质朴 幽默 含蓄 豪迈
简洁 通俗 自然 乡土 恬淡 雅致 细腻
平淡、质朴、简洁、含蓄、自然、雅致、乡土……
2.感受风格
(1)朗读品味
请同学们朗读下列句子,感受吴伯箫的语言风格。
第一组:
A: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B: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这样的短句,这样口语化的表达,简洁含蓄,有种声韵之美。可见,吴伯箫的散文语言也是质朴自然的。
第二组:
A: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B: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化用了古诗文,读起来有种诗的味道,真是雅致极了!
(2)探究抒情
吴伯箫在文中却很少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课堂上,小语和小文就本文的抒情语言展开了讨论,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文章,帮助他们完成对话。
小语:我觉得“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稍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这里让我感触很深,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与怀恋,但却通过母亲留着的消夜食品、为自己特别预备的小纱灯、母亲全白了的头发等细节,让这份情感跃然纸上。
小文:再如: (摘录课文原句) ,同样有这样的特点: 。
预设1:“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 梦都随了蜡火开花。”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童年灯会的爱恋与喜爱,而是通过写将小灯悬在床头这样一个表现孩童天真烂漫的细节传递出细腻的情思,道尽“我”心中的美好、憧憬与回味。
预设2:“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祖父的怀念,而是通过写“忘路之远近”道出了祖孙间的长幼情笃,更让这条可能原本并不那么让人踏实的夜路充满了温馨与安宁。
本文的抒情也独具作者的匠心,不热烈、不喧噪,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寓情于景,陈情于事,融情于理,寄情于物。抒情也是自然质朴的。
活动四:传承灯笼之意
1.明灯笼之意
(1)结合课文内容,以“灯笼”是___________为句式,说一说你对“灯笼”意义的理解
“灯笼”是指引祖父回家的一盏明灯
“灯笼”是网在记忆里说也说不完的乡情;
“灯笼”是祖父讲的故事,是母亲疼爱的温暖;
“灯笼”是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是族姊远嫁的沧桑;
“灯笼”是汉武帝处境可悯的泪滴,是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
“灯笼”是萧萧班马鸣“马前卒”的热爱;
“灯笼”是火把,是明亮的探照灯,是燎原的烈火;
“灯笼”是家的思念,是国的召唤,是光明的化身。
(2)诸多的记忆和情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灯笼”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个人情感和历史文化两个方面:
“灯笼”蕴含着个人情感意义:长幼情笃、母子情深、岁月沧桑、家国情怀。
“灯笼”蕴含着历史文化意义: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反映乡风民俗,成为文化符号;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传灯笼之意
作者用自己的书写,成为了“灯笼”,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照亮我们的心灵。如果你是一盏灯笼,你要怎么做?请写出你的担当。
示例:如果我是一盏边塞的灯笼,我要点亮卫国将士心中的无穷斗志。
如果我是一盏长街上的灯笼,我要在月下绽放,装点人们的梦乡。
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课 《灯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和文中相关事件,明确“灯笼”的作用。
2.理解“灯笼”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文化内涵。
3.学习本文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感受文章风格。
【重点难点】
1.理解“灯笼”的作用以及“灯笼”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文化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过程】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学院,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做办公室职员,之后在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30年代中期创作《灯笼》。
2.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熙熙然 ( )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暖融融 ( )
锵然( ) 褪色( ) 燎原( ) 马前卒 ( )
神龛( ) 犬吠( ) 幽悄( ) 人情世故( )
理解词义:
斡旋:
争讼:
怅惘:
熙熙然:
马前卒:
垂珠联珑:
人情世故:
活动一:寻找灯笼之事
1.寻找记忆
速读课文,梳理并概括出作者与哪些“灯笼”结缘?围绕这些结缘的“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请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 节,作者写到了_______灯笼,围绕这样的“灯笼”,作者写了 (事情)。
2.理清思路
(1)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2)第1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活动二:感悟灯笼之情
1.跳读课文中有关“灯笼”的事件,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 事件 作者的感情
3 提照明灯笼接祖父
4,5 母亲接沙灯留夜宵
6 乡俗还愿树挑红灯
7 元宵看跑马灯猜谜
8 族姊远嫁看官衔灯
9 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10 献帝宫灯处境凄凉
11 想象军营帐中挑灯
“灯笼”凝聚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2.作者通过“灯笼”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结合课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进行探究。
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懑,忧心如焚。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而《灯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链接材料:吴伯箫在《羽书》时期写作的散文小品,确实就已经显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调、特殊气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灯笼》出自1933-1936年间结集出版的《羽书》)
——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3.朗读文章结尾,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哎,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4.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活动三:品味灯笼之言
1.辨别风格
下面这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你觉得哪些可以用来描述这篇课文?
清新 平淡 雄浑 质朴 幽默 含蓄 豪迈
简洁 通俗 自然 乡土 恬淡 雅致 细腻
2.感受风格
(1)朗读品味
请同学们朗读下列句子,感受吴伯箫的语言风格。
第一组:
A: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B: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第二组:
A: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B: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2)探究抒情
吴伯箫在文中却很少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课堂上,小语和小文就本文的抒情语言展开了讨论,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文章,帮助他们完成对话。
小语:我觉得“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稍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这里让我感触很深,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与怀恋,但却通过母亲留着的消夜食品、为自己特别预备的小纱灯、母亲全白了的头发等细节,让这份情感跃然纸上。
小文:再如: (摘录课文原句) ,同样有这样的特点: 。
活动四:传承灯笼之意
1.明灯笼之意
(1)结合课文内容,以“灯笼”是___________为句式,说一说你对“灯笼”意义的理解
(2)诸多的记忆和情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灯笼”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个人情感和历史文化两个方面:
2.传灯笼之意
作者用自己的书写,成为了“灯笼”,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照亮我们的心灵。如果你是一盏灯笼,你要怎么做?请写出你的担当。
示例:如果我是一盏边塞的灯笼,我要点亮卫国将士心中的无穷斗志。
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