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课 《安塞腰鼓》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骤雨一样,是急促( )的鼓点;旋( )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bèng( )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tóng( )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恣; 。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急促( ) 旋风( ) bèng( )跳 tóng( )仁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3)请结合文意,在横线处续写一句。
【答案】
(1)cù xuàn 蹦 瞳
(2)恣 姿
(3)示例:炸雷一样,是激烈的鼓声;流星一样,是挥舞的鼓槌;大山一样,是强健的躯体;烈火一样,是激昂的情绪;闪电一样,是乱舞的身影。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急促:拼音jí cù,意思是短促、速度快的。
旋风:拼音xuàn fēng,指螺旋状运动的风。
蹦跳:拼音bèng tiào,指跳跃。
瞳仁:拼音tóng rén,指眼珠。
(2)本题考查错别字
恣——姿;风姿:指风度姿态。
(3)本题考查仿句。仿句要求“四一致”:内容一致,结构,修辞一致,字数一致。根据语段可知,描写的内容是安塞腰鼓,使用的句式是“……一样,是……”,使用比喻修辞,结构上“……一样”是喻体,“是……”是本体。
示例:晚霞一样,是手中的流苏。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亢奋(kàng) 晦暗(huǐ) 飞溅(jiàn) 恬静(tián)
B.蓦然(mò) 冗杂(rǎng) 骤雨(zhòu) 震撼(hàn)
C.羁绊(jī) 烧灼(zhuó) 渺远(miǎo) 山崖(yá)
D.蓬勃(péng) 凝聚(níng) 戛然(jiā) 陌生(mò)
【答案】C
【解析】
A.晦(huì);
B.冗(r ng);
D.戛(jiá);
故选C。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黄土高原上, 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观众的心也 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 ,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 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颤栗 寂静 D.演 突然 颤栗 恬静
【答案】C
【解析】答此类题需先将所给词语逐一浏览,就词义与词性做到全面掌握。总之,判断正确答案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把语境、语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是做好选词填空题的最佳方法。选词填空一定要观察语境,然后斟酌词义,选择后再通观一遍。如“爆”字与下文的“火烈”相照应。“颤抖”是因为紧张或害怕,与语境不符,所以用“颤栗”。“恬静”有闲适之意,与语境不符,所以选“寂静”。根据排除法,答案选C项。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的最后三页一下子被弟弟撕掉了,他刚才沉浸在书中的美好氛围一下子戛然而止。
B.京剧青衣演员张火丁的舞姿使人沉浸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D.在演员张火丁表演《锁麟囊》的过程中,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此处形容“他刚才沉浸在书中的美好氛围”,对象用错;
B.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句中用来描写张火丁的舞姿大给人非常美好的感受,符合语境;
C.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不符合“老师反复讲解数学题”的语境,使用错误;
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句中用来描写观众的喝彩声,使用对象不对;
故选B。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来自各地的青年诗人一行40余人,在初春的细雨中来到东湖,吟诗诵歌,访苏公祠,品西凤酒。
B.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追求家庭和谐美满,关键是否用良好家教、家风涵养道德品行。
C.网络文学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方向发展。
D.通过观看《中国地名大会》,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所留下的令世人叹为观止的足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B.语病是两面对一面,应删去“否”;
C.“弘扬和传承”语序不当,应将“弘扬”与“传承”调换位置;
D.语病是缺乏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故选A。
6.对下列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③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④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A.①比喻 ②排比 ③反问 ④拟人 B.①比喻 排比 ②反复 ③反问 ④拟人
C.①排比 ②反复 ③设问 ④拟人 D.①比喻 排比 ②排比 ③设问 ④拟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自己仔细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A将鼓点比喻为骤雨,将流苏比喻为旋风,将脚步比喻为乱蛙,将瞳仁比喻为火花,将风姿比喻为斗虎。这五个共同构成排比。
B“隆隆,隆隆,隆隆”构成反复。
C“不也有点寂寞吗”是反问。
D“雄莺千呵万护”,赋予雄莺以人的特点,所以是拟人。
故答案为:B
7.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想”字后的文字不属于具体的心理活动描写而只表示所想的内容时,“想”后一般只用冒号不用引号。A项应去掉引号。
故答案为:A.
8.下列有关《安塞腰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体裁是散文,这种体裁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B.《安塞腰鼓》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为线索,反复咏吸,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安塞腰鼓》前面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是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热烈磅礴的气势做铺垫的。
【答案】B
【解析】《安塞腰鼓》的抒情线索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这篇文章的线索应该是安塞腰鼓,不是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故B错误,选B。
能力提升
9.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积累】请写出与“鼓”相关的一句诗和一个成语。
诗句:
成语: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乎所以,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答案】
(1)诗句示例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句示例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成语示例: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了中华民族昂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答出两点即可)
(3)①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青海的热巴鼓、云南的水鼓、广西的笙鼓、辽宁满族的腰铃鼓、浙江的红妆鼓等。
②古代:军旅作战,鼓舞士气;图腾崇拜,以鼓为舞;庙堂祭祀,鼓人掌教。现代: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货郎招揽生意等都要击鼓。
【解析】
(1)本题考查名篇诗句的积累。根据题干要求写出有关“鼓”的一句诗和一个成语即可。
诗句示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成语示例: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分析及概括。
结合材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可知,安塞腰鼓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且当地人民扎根黄土高原,受到黄土高原的滋养,具有黄土高原特有的个性,而这正是外国人所欠缺的,就算再挖掘奥秘,也只是门外汉;
结合材料“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乎所以,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及所学课文内容可知,安塞腰鼓具有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深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流畅飘逸的艺术特点,打腰鼓需要充沛的情绪,要达到忘我的境界,而这也正是外国人所不能感受及所欠缺的;
结合材料“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可知,安塞腰鼓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了中华民族昂扬的精神,外国人想仅靠学习难以探索其中的奥秘。
(3)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平时要注意积累。
10.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剪纸”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小语找到的关于“剪纸”的材料,请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一直沿承到今天。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等范畴都可以作为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多种。
(2)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说?
(3)下面是小文找到的一幅剪纸作品,请你仔细观察,介绍这幅剪纸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答案】
(1)①历史悠久,②取材广泛,③剪法多样。
(2)示例:王老师,您好!语文老师让我来邀请您参加咱们班的班会,时间是明天下午第三节课,地点是第一多媒体教室,主题为“走近民间剪纸”,不知你是否有时间参加?
(3)示例:内容:胖胖的一个小男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他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要明确,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结合题目的要求,根据材料的关键字(一般材料中总会有相应的关键字),即可作答。根据材料中的“早在汉代“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的“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可知取材比较广泛。根据材料中最后一句话“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多种”可知剪法多样。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解答本题要考虑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注意要有称呼、礼貌用语、自我介绍、阐明缘由。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描绘画面内容,要认真阅读画面,抓住画面上的各种能表现画面意境的有用信息,并结合画的题目有序地进行介绍。揭示其寓意时要注意剪纸作品的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并结合现实生活分析作答。画面的主体有:胖胖的一个小男孩;一条肥大的鱼;荷叶、荷花。其中“鱼”象征“年年有鱼”;“荷”就是“莲”,谐音“连”,与“鱼”一起,又有“连年有鱼”的寓意。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拓展延伸
(一)阅读《鼓神》一文,回答问题。
鼓神
王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呼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听得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锣鼓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锣鼓敲得震天作响。
③敲锣打鼓的汉子敦实威风,A.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身孑孑①。我准备悄悄地离去,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摸了一下额头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②,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殷地望着他……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④可能感到再也推辞不了,张伯突然像运气似的抢了抢双臂,脱袄,扔衣,几蹿,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③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的眼睛充满了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嗖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窜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④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B.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⑤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⑥C.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⑦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弱,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像在锣鼓声中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着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⑧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精神却是跪着的。但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顶天立地!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这是一种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⑥,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⑨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注释】①孑孑(jié jié):孤单。②邋遢(lā ta):不整洁、不利落。③槌(chuí):敲打用的棒,大多一头较大或呈球形。④岚(lán):山中雾气。⑤杵(chǔ):用长形的东西戳。⑥罡(gāng)声:强烈的声音。
11.根据文本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① ② ③
12.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细读本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加以品析。
典型语句 我的品析
A.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1) (从加点词语的运用角度进行品析)
B.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 (2) (从修辞角度进行品析)
C.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3) (从句式角度进行品析)
13.其貌不扬的张伯竟是身怀绝技的“鼓神”,这着实让人意想不到。可是当你细读文章,便会发现本文在写张伯震慑人心的表演前已经做了多处铺垫。请指出其中一处,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14.“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本文的结尾段和刘成章《安塞腰鼓》的结尾段相比,各有怎样的妙处?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链接材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刘成章《安塞腰鼓》)
【答案】
11.①凄惶悲哀 ②张伯敲鼓,出神入化 ③充满敬意
12.(1)“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2)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将鼓神击鼓时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写出了鼓神打鼓时的磅礴气势;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表达了作者对鼓神高超技艺的赞叹! (3)单词成句,极力铺排渲染,表现了鼓神打鼓时气势磅礴,表现了作者的震撼与赞叹之情。
13.示例一:①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涩,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欲扬先抑。 示例二:“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不可一世”,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示例三: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地望着张伯。这是以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示例四:“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14.本文结尾戛然而止,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我”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安塞腰鼓》的结尾以动衬静,营造出寂静、高远的意境。“鸡鸣”写出了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新生活的憧憬。
【解析】
1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①空:已知题干信息“初到县城炮声入耳”“心烦意乱”对应第①段“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第②段“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听得人心烦意乱”;“转到山村,年味不改”对应第②段“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锣鼓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根据第③段中的“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身孑孑”可知,此时的“我”感到凄惶悲哀;
②空:已知题干信息“略看张伯瘦弱邋遢”对应第③段“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据第④段“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第⑤段中的“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可概括为:张伯敲鼓,出神入化;
③空:已知题干信息“退出人群准备回家”对应第⑨段“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根据第⑨段中的“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可知,此时的“我”对他们充满敬意。
12.①本题考查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
加点字“卖”是卖弄的意思,“逞”有炫耀的意味。“不可一世”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结合句子“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可知,这三个词在这里用来形容众人敲鼓时的状态;结合本句中的“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可知,这些词语在句中并没有贬义的成分,而是贬词用做褒义,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汉子们打鼓时呈现出的精神和气势的高度赞美之情。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结合句子“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可知,“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四个“时而”表现了张伯敲鼓时的动作娴熟,手法多样。“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是作者在听张伯敲鼓时的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鼓声变化多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比喻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排比增强了语句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张伯高超的敲鼓技艺的赞叹之情。
③本题考查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句子。
结合句子“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可知,这里的词语就是一个句子,句式简短,连续六个词语极力铺排染。六个感叹号,强调了鼓声给读者带来的震撼,表现了作者对张伯敲出的鼓声的无限赞叹之情。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③段中的“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和第④段中的“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可知,敲鼓之前,张伯是一个极不出众的邋遢汉子,像是一个落魄人。但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张伯的与众不同;
结合第③段中的“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创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此处对于汉子们敲鼓的描写又是一处对张伯的铺垫,汉子们的敲鼓比起张伯来却是稍逊一筹,所以才会热情地请张伯来耍一把,以汉子们的出色技艺正面衬托鼓神。
第③段中的“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摸了一下额头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殷地望着他”可知,敲打大鼓的壮汉热情邀请张伯来耍一把,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往前推搡,此处又是一处铺垫,说明人们对张伯敲鼓技艺的推崇;“我”认为张伯是一个与“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当他敲起鼓来之后,却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窜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剧痛的快感,“我”起初对张伯的印象也是一处铺垫。
1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①段中的“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可知,“我”事业无成,甚至到了年关也不敢回家,觉得无脸见家中亲人。结合第⑧段中的“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可知,张伯敲鼓打开了“我”的心结,“我”知道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于是决定回家过年。
《安塞腰鼓》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以动写静,以渺远的鸡啼来反衬出生命的激情已释放后的宁静。与文章开头形成首尾呼应。“鸡鸣”又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用在结尾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二)阅读《桃花鼓声安塞》,答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乘车去安塞。安塞路不好走,因为西川河弯弯曲曲,常常挡在路上,大小石头在波浪中出没,这可忙坏了司机的双手,时而换高档时而换低档,一个同行者喊道:“哎呀,快把人摇得散了黄了!”
③一进入安塞地界,到处是五谷的气息:玉米的、谷子的、糜子的、小麻的、黄豆的、豌豆的,还有地椒的气息、羊的气息。地椒是这里和志丹、吴起一带独有的一种香味浓郁的野草,到处都是。
④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
⑤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⑥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
⑦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安塞这时已修建起相当气派的大礼堂。当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贺玉堂,是一个已经在好几部电影中唱过歌的著名民歌手,他在他的办公窑洞,为我放声高歌,那奇高的嗓音,让我叹服。他还就近找了几个腰鼓手给我表演,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后来我认识到,那是因为我内心的认知和感情,还未到火候。
⑧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切如常。
⑨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⑩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15.文章以真武洞的浪漫故事开篇,有什么作用?
16.围绕“安塞腰鼓”,“我”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请完成下列填空。
看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我”被镇住→文化局副局长找腰鼓手给“我”表演,(1)
→看小朋友们打腰鼓,(2) 。
17.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 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2)适当的朗读技巧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具张力。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示重读,“V”表示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
这腰鼓的磅礴【A】气势,→【B】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V【C】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全句感情基调:自豪、深情)【D】
18.本文和我们所学的《安塞腰鼓》在人物描写上有何不同?
【答案】
15.渲染神秘气氛,增添神秘感,烘托安塞神秘浪漫之美,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16.(1)“我”再一次被感染,久久难以平静 (2)“我”被情绪的红包裹着
17.(1)运用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打腰鼓的小朋友们眼神的明亮炽烈,脸庞的甜美亮丽,情绪的热情饱满,突出小朋友们的生机勃勃。 (2)C
18.本文写安塞腰鼓,着重描写了小孩子们打腰鼓的情景,在腰鼓的豪放刚劲中融入了孩子们的可爱烂漫;我们所学的《安塞腰鼓》则重在写后生,描绘了一群后生打腰鼓的场景,将腰鼓的奔放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上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根据第①段中的“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可知描写了真武洞的神秘,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根据“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可知,有烘托了安塞神秘浪漫之美,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结构上:“使我很是着迷”的同时也使读者着迷好奇,故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内容做铺垫,引出下文。同时也与第 段写“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相呼应。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根据题干的“文化局副局长找腰鼓手给‘我’表演”可知定位在文章第⑦段,根据此段中的“他还就近找了几个腰鼓手给我表演,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可概括“我”的情绪为:“我”再一次被感染,久久难以平静;
根据题干中的“看小朋友们打腰鼓”可知定位在文章第 段,根据此段中的“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这里“情绪的红”指的是情绪激动、昂扬。故可以概括为:“我”被情绪的红包裹着。
17.(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句中的“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好看的小脸蛋上……甜美亮丽”可知应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判断描写手法: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分析人物特征:写出打腰鼓的小朋友们眼神的明亮炽烈,脸庞的甜美亮丽,以及结合后一句“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可知突出了小朋友们情绪的热情饱满、生机勃勃。分析作者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和赞美。
(2)本题考查朗读技巧。
朗读要与句子结构、内容以及情感主旨相符合。C.有误。“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是一个完整的偏正结构短语,“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与前两个分句形成并列关系,无需停顿。
故选C。
1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手法。
本文写人的之处有两处,一处在第⑥段“有一天在院子里……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是略写。一处在第 和 段,是详写。故本文写人主要写小孩子们打腰鼓的情景。 段“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等句子突出了孩子们打腰鼓的豪放刚劲; 段而“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等句子又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段“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作者照应文章开头真武洞的浪漫传说,又写出孩子们打腰鼓的浪漫。
我们所学的《安塞腰鼓》则重在写后生,描绘了一群后生打腰鼓的场景,将腰鼓的奔放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课 《安塞腰鼓》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骤雨一样,是急促( )的鼓点;旋( )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bèng( )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tóng( )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恣; 。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急促( ) 旋风( ) bèng( )跳 tóng( )仁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3)请结合文意,在横线处续写一句。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亢奋(kàng) 晦暗(huǐ) 飞溅(jiàn) 恬静(tián)
B.蓦然(mò) 冗杂(rǎng) 骤雨(zhòu) 震撼(hàn)
C.羁绊(jī) 烧灼(zhuó) 渺远(miǎo) 山崖(yá)
D.蓬勃(péng) 凝聚(níng) 戛然(jiā) 陌生(mò)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黄土高原上, 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观众的心也 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 ,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 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颤栗 寂静 D.演 突然 颤栗 恬静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的最后三页一下子被弟弟撕掉了,他刚才沉浸在书中的美好氛围一下子戛然而止。
B.京剧青衣演员张火丁的舞姿使人沉浸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D.在演员张火丁表演《锁麟囊》的过程中,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来自各地的青年诗人一行40余人,在初春的细雨中来到东湖,吟诗诵歌,访苏公祠,品西凤酒。
B.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追求家庭和谐美满,关键是否用良好家教、家风涵养道德品行。
C.网络文学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方向发展。
D.通过观看《中国地名大会》,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所留下的令世人叹为观止的足迹。
6.对下列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③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④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A.①比喻 ②排比 ③反问 ④拟人 B.①比喻 排比 ②反复 ③反问 ④拟人
C.①排比 ②反复 ③设问 ④拟人 D.①比喻 排比 ②排比 ③设问 ④拟人
7.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8.下列有关《安塞腰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体裁是散文,这种体裁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B.《安塞腰鼓》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点为线索,反复咏吸,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安塞腰鼓》前面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是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热烈磅礴的气势做铺垫的。
能力提升
9.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积累】请写出与“鼓”相关的一句诗和一个成语。
诗句:
成语: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乎所以,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10.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走近民间剪纸”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小语找到的关于“剪纸”的材料,请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一直沿承到今天。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等范畴都可以作为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多种。
(2)语文老师让你去邀请教历史的王老师来参加明天的班会活动,你打算怎样向王老师说?
(3)下面是小文找到的一幅剪纸作品,请你仔细观察,介绍这幅剪纸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拓展延伸
(一)阅读《鼓神》一文,回答问题。
鼓神
王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呼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听得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锣鼓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锣鼓敲得震天作响。
③敲锣打鼓的汉子敦实威风,A.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身孑孑①。我准备悄悄地离去,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摸了一下额头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②,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中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殷地望着他……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④可能感到再也推辞不了,张伯突然像运气似的抢了抢双臂,脱袄,扔衣,几蹿,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③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的眼睛充满了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嗖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窜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④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B.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⑤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⑥C.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⑦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弱,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像在锣鼓声中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着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⑧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精神却是跪着的。但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顶天立地!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这是一种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⑥,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⑨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注释】①孑孑(jié jié):孤单。②邋遢(lā ta):不整洁、不利落。③槌(chuí):敲打用的棒,大多一头较大或呈球形。④岚(lán):山中雾气。⑤杵(chǔ):用长形的东西戳。⑥罡(gāng)声:强烈的声音。
11.根据文本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① ② ③
12.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细读本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加以品析。
典型语句 我的品析
A.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1) (从加点词语的运用角度进行品析)
B.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 (2) (从修辞角度进行品析)
C.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3) (从句式角度进行品析)
13.其貌不扬的张伯竟是身怀绝技的“鼓神”,这着实让人意想不到。可是当你细读文章,便会发现本文在写张伯震慑人心的表演前已经做了多处铺垫。请指出其中一处,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14.“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本文的结尾段和刘成章《安塞腰鼓》的结尾段相比,各有怎样的妙处?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链接材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刘成章《安塞腰鼓》)
(二)阅读《桃花鼓声安塞》,答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乘车去安塞。安塞路不好走,因为西川河弯弯曲曲,常常挡在路上,大小石头在波浪中出没,这可忙坏了司机的双手,时而换高档时而换低档,一个同行者喊道:“哎呀,快把人摇得散了黄了!”
③一进入安塞地界,到处是五谷的气息:玉米的、谷子的、糜子的、小麻的、黄豆的、豌豆的,还有地椒的气息、羊的气息。地椒是这里和志丹、吴起一带独有的一种香味浓郁的野草,到处都是。
④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
⑤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⑥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
⑦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安塞这时已修建起相当气派的大礼堂。当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贺玉堂,是一个已经在好几部电影中唱过歌的著名民歌手,他在他的办公窑洞,为我放声高歌,那奇高的嗓音,让我叹服。他还就近找了几个腰鼓手给我表演,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后来我认识到,那是因为我内心的认知和感情,还未到火候。
⑧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切如常。
⑨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⑩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15.文章以真武洞的浪漫故事开篇,有什么作用?
16.围绕“安塞腰鼓”,“我”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请完成下列填空。
看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我”被镇住→文化局副局长找腰鼓手给“我”表演,(1)
→看小朋友们打腰鼓,(2) 。
17.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 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2)适当的朗读技巧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具张力。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示重读,“V”表示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
这腰鼓的磅礴【A】气势,→【B】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V【C】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全句感情基调:自豪、深情)【D】
18.本文和我们所学的《安塞腰鼓》在人物描写上有何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