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课 灯笼【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4课 灯笼【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7 19:16: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课 《灯笼》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祥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园的一把烈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夜深星lán( ) 挑灯看剑( )
(2)选文中有一个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选文中“马前卒”一词的意思是: 。
(4)选文颇具文史意蕴,其对古诗文及典故的引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宋代陆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唐代李白《送友人》
C.唐代大臣裴度麾下名将李愬乘雪夜袭蔡州
D.西汉名将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
(5)选文中划横线句子是 句式,朗读选文情感上应 。
【答案】
(1)阑 tiǎo
(2)燎原
(3)喻在马前奔走效力的人
(4)A
(5)反问 豪迈深沉
【解析】
(1)本题考查掌握字音字形的能力。夜深星lán,夜深星阑,意思是深夜,夜将尽,“阑”不能写成“澜”。挑灯,拼音tiǎo dēng,意思是挑起油灯的灯芯,使灯光更亮。“挑”读作“tiǎo”。
(2)本题考查辨析错别字的能力。燎原,拼音是liáo yuán,释义是火焰烧原野,比喻事态不可阻挡,不能写成“燎园”。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4)A.《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写的词,选项错误;
故选A。
(5)本题考查判断句式和体会情感的能力。画线句是反问句,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选段出自吴伯箫的《灯笼》,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朗读选文情感上应豪迈深沉。
2.下列各组间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神龛(kān) 焚(fén)身 犬吠(fú) 溺( niào )炕
B.静穆(mù) 争讼(sòng) 磷(lín)火 斡(hàn)旋
C.幽悄(qiāo) 锵(qiāng)然 褪(tuì)色 皎洁(jiǎo)
D.点缀(zhuì) 领域(yù) 怅惘(wǎng) 焰火(yàn)
【答案】D
【解析】
A.犬吠——fèi;
B.斡旋——wò;
C.幽悄——qiǎo;
故选D。
3.对下面灯笼上所写文字的书体及特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盛世”四个字是楷书,字体方正,笔画横粗竖细。
B.“太平盛世”四个字是隶书,字体扁平,笔画蚕头雁尾。
C.“吉祥如意”四个字是草书,笔画牵连,运笔潇洒飘逸。
D.“吉祥如意”四个字是篆书,笔画流畅,笔势强健有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书法常识的积累运用能力。
我国书法形体的种类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要注意区分各种书法形体在字体、笔画、运笔、笔势的特点。
篆书特点:“体正势圆”,笔法瘦劲挺拔,笔画均匀,粗细一致;隶书特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形体扁平,横长竖短;楷书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行书特点:收放结合,大小相兼,疏密得体;草书特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结构简省,笔画勾连,不拘章法,笔势流畅。此外,书法字体还包括行楷和行草。行楷是兼行书和楷书的特点,行草是兼行书和草书的特点。
据此可知,“太平盛世”为隶书,“吉祥如意”为行书。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领会人情世故,才能洞察世间的美好,才能懂得人生的真谛,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B.节日的东大街,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C.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D.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机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答案】D
【解析】考查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A.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此处形容领会处世之道,使用正确;
B.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富贵荣华:形容富有、显贵。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与语境不符。“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不重视。应该改成“不以为意”。
故选D。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辨析。
A项虽然有比喻词“仿佛”,但只是强调给人的印象感觉,不是比喻句。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
6.有些比喻句,往往是对前一句生动形象的解说。“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应该正确安排在( )处。
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A处)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B处)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C处)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D处)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衔接(或语句还原)。
根据B处“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语境,说明那时还比较单纯,与“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吻合,可知应选B处。故选B。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C.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D.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答案】D
【解析】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A.“唱戏”后应为顿号;
B.“宋史·仪卫志”的引号应为书名号;
C.问号应为句号;
故选D。
8.下列对《灯笼》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灯笼》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说法错误;
故选D。
能力提升
9.学校组织寒假实践活动“年逢辰龙”,民俗小组的同学围绕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灯笼进行了探究,请阅读同学们整理的材料,完成各题。
每逢春节,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表达对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望。由于“灯”的字音和“丁”相近,所以灯笼也意味着人丁兴旺;孩子启蒙入学时,父母会为孩子精制一盏灯笼,由启蒙老师亲手点亮, ① ,称为“开灯”;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们会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灯笼又 ② 。
扎灯笼的材料很简单,就是苇篾。秋天割下芦苇除去叶鞘,挑选后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再用破篾工具将苇子分出几段苇篾,由于破好的苇子缺少水分,还要在水中浸泡,待到苇篾泡得柔软时,才可以扎灯笼骨架。再经过整形、糊纸、画图、做灯笼架、插蜡烛等多道工序,才完成一件手扎灯笼。
人们常常把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写在灯笼上。比较传统的有“福”“吉祥” “太平盛世” “连年有余” 等。当然,门庭、卧房等处的灯笼上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对联、格言。
灯笼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 ,在世界各地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1)在文段横线处中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②象征前途一片光明
A.①② B.②①
(2)请根据文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概括扎灯笼的操作工序。
①割芦苇——②去叶鞘——③ ——④切苇段——⑤破苇子——⑥ ——⑦扎骨架
(3)同学们想在灯笼上写一幅对联表达新春祝福,下面是三幅打乱顺序的对联,请运用对联知识,任选一幅,将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上联: 下联:
【答案】
(1)B (2)挑芦苇 泡苇子 (3)A F或D B或E C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阅读语段,由“孩子启蒙入学时”可知,此时父母精制灯笼寓意孩子的前途一片光明,因此第一空应填②句;由“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们会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可知,此时的灯笼承载着传递民族文化的作用,因此第二空应填①句;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
阅读语段,由“秋天割下芦苇除去叶鞘”可知,扎灯笼要先割芦苇,去叶鞘;由“挑选后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可知,接着要挑苇子,切苇段;由“再用破篾工具将苇子分出几段苇篾”可知,然后要破苇子;由“由于破好的苇子缺少水分,还要在水中浸泡”可知,要泡苇子;由“待到苇篾泡得柔软时,才可以扎灯笼骨架”可知,最后才能扎骨架。
(3)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换言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结合对联平仄的要求,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仄起平收。
A.“龙腾盛世千家喜”结构为:主谓短语+主谓短语;
B.“百鸟啼转万树花”结构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C.“一杯春酒祝和谐”结构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D.“九龙飞舞千秋雪”结构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E.“万福新联歌盛世”结构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F.“春满神州万物荣”结构为:主谓短语+主谓短语;
故AF或DB或EC可组为对联。结合平仄要求可知,喜(xǐ)是仄声,A为上联;雪(xuě)是仄声,D为上联;世(shì)是仄声,E为上联。
10.灯谜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元宵节灯谜体现了灯笼最富有诗意的一面。请根据小贴士提供的知识,任选下面一个灯谜,判断其灯谜设计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灯笼一谜语:左边缺一半,右边空一半(打一字) 灯笼一谜底:缸
灯笼二谜语:重逢(打一字) 灯笼二谜底:观
小贴士:灯谜设计的方法(1)会意法:按谜面文字所表明的意义设计。例如:谜语“掌”打一字,谜底:“拿”,表“合手”之意。(2)离合法:按汉字笔画结构的分解、组合来设计的。例如:“一半甜,一半辣,打一字。”谜底“辞”,“甜”的一半“舌”,“辣”的一半取“辛”,合为“辞”。
我选灯笼( )谜语设计,我认为这个灯谜设计的方法是 ,理由是
【答案】我选灯笼一谜语,我认为这个灯谜设计的方法是离合法,理由是:是按照汉字结构分解、组合来设计的,左边“缺”一半,与“空”一半, 分别把“缶”,“工”组合成“缸”。 我选灯笼二谜语,我认为这个灯谜设计的方法是会意法,理由是按照谜面文字所表明的意义来设计的。“重”是“又”的意思,“逢”是“见”的意思,组合成一个字就是“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知,会意法是按谜面文字所表明的意义设计,比如“重逢”打一字,谜底是“观”。“重逢”就是又一次相见,所以“又”“见”组合成“观”。离合法是按汉字笔画结构的分解、组合来设计,比如“左边缺一半,右边空一半”打一字,谜底是“缸”。取“缺”的左边、“空”的下面,合为“缸”。选择一个答题即可。
拓展延伸
(一)阅读《社火迎春》,完成下列小题。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
②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动,却也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窜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已有人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④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四个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然,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⑤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⑥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可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才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灯笼是个妙物,既让人看得见,又不让人看得那么真切,迷迷蒙蒙,亦真亦幻。当然,只把灯笼提在手里,是映照不出这样如梦似幻的光景的。于是,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⑦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先前是百家百户各自带灯,谁都可以高擎灯笼闹社火、看社火。后来,高擎灯笼有了讲究,谁家新娶了媳妇、新添了人丁、新盖了宅院、新考上大学,才有高擎灯笼的资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⑧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⑨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
11.根据文章第①段写的“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说说临汾人喜欢闹社火这个年俗的原因。
12.文章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并通过侧面描写来突显其特征,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活动(事物) 侧面描写的句子 活动(事物)特征/作用
跑鼓车 ① 速度快,场面壮观
登天塔 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观赏登天塔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②
③ 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 装点夜色,突出欢乐的氛围
1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并自选角度做批注。
A.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B.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
选项:( ) 批注:
14.本文行文流畅、衔接自然,多处运用过渡句,任选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15.本文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灯笼”,试分析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节选自《灯笼》吴伯箫)
【答案】
11.①闹社火是临汾人欢聚的大团圆;②跑鼓车、登天塔等闹社火年俗,是在展示临汾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③闹社火是在迎接春天。(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12.①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②登天塔之高;“雄狮”蹦跳之高;表演者艺高人胆大。 ③擎灯笼
13.A 运用动作描写,使用“打”“扭”“跑”“舞”“飞扬”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闹社火的欢快场面,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 把“雄狮腾空蹦跳”比作“瑶池摘星”和“天马行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雄狮”气势豪放、不受拘束,犹如在瑶池采摘星星、天马在空中飞行一样,表达了作者对“雄狮”舞动的赞美、惊叹之情。
14.示例1: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示例2: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示例3: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可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才更让人期盼。 示例4: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
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表现出作者观赏民俗表演时内心的愉悦,对社火习俗以及淳朴民风的赞美与喜爱。
15.示例:《社火迎春》这篇文章描写了“擎灯笼”时热闹的景象,表达作者对于淳朴民风民俗的喜爱与赞美。材料中提及“灯笼”则抒发了作者的家国情怀;渴望上阵杀敌,为国效力的心愿;最后呼吁国人团结抗战,保家卫国。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由第②段“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可概括为:闹社火是临汾人欢聚的大团圆;
由第⑤段“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可概括为:跑鼓车、登天塔等闹社火年俗,是在展示临汾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结合第⑧段“你看那高擎灯笼……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和第⑨段“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可概括为:闹社火是在迎接春天。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解答本题,要联系相关句子、词语加以提炼。由“跑鼓车”可定位到文章第③段,从“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可得出①处侧面描写的句子为: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由“登天塔”可定位到文章第④段,从文段中的“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可概括出②处:登天塔之高/雄狮蹦跳之高/表演者艺高人胆大;
由“你看那高擎灯笼……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和“装点夜色,突出欢乐的氛围”可定位到文章第⑥至⑧段,据第⑥段“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和第⑦段“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谁都可以高擎灯笼闹社火、看社火”可概括出第③处应填“擎灯笼”。
1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A:分析此句,由“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可知,这里运用“打”“扭”“跑”“舞”“飞扬”等一连串动词,是对人们闹社火时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闹社火这一特别风俗的热闹与欢快,表现的是作者对这一年俗的喜悦之情。
B:分析此句,由“‘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可知,这里将“雄狮”腾空跑跳的场景比喻成“瑶池摘星”和“天马行空”,生动而又富有想象地将“雄狮”气势狂放、无拘无束的情态描摹出来,就像在瑶池中摘取星星,又如同天马腾飞于空中一般,这一比喻表达的是作者对“雄狮”舞动的赞叹之情,也寄寓了作者对于未来生活满怀信心和希望的心情。
14.本题考查过渡句的作用。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在文章里出现,在两个内容的接驳处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品读课文,第②段“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第①段“古老的年俗”,也引出了“闹社火”的风俗。
第③段“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也引出了下文的“跑鼓车”。
第④段“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是开始登天塔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也引出了下文“登天塔”的介绍。
第⑤段“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跑鼓车”“登天塔”的描写,也引出“父老乡亲为何要进行这些惊心动魄表演”的思考。
综上所述,过渡句在文中的结构作用都是承上启下,内容表现的是作者流连于这一场场民俗表现时喜悦的心情,也吐露出作者对闹社火习俗及临汾淳朴民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5.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分析文章内容,由第②段“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和第⑦段“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其⑧段“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润的红光”可知,《社火迎春》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临汾人们“闹社火”的热闹场景,“擎灯笼”的热闹与欢快言溢于表,表现的是作者对这份淳朴民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分析链接材料,由“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和“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可知,材料中提及辛弃疾、霍去病、李广、裴度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现的是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对后人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吐露出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慕之情。所以这里的灯笼抒发的是作者的家国情怀。“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的是作者渴望上阵杀敌,为国效力的心愿。“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则是作者对国人的呼吁:大家要团结抗战,保卫我们的祖国。
(二)阅读《草帽是父亲的徽饰》,完成下面小题。
草帽是父亲的徽饰
段奇清
(1)草帽的世界,是一首温婉美丽的诗。
(2)回首数十年前的父亲,虽然对父亲的容颜模样已不再十分清晰,但象征父亲精神家园的草帽,常常从麦梢的朝朝暮暮里走来。永远的父爱,携带阳光、汗水,淌过我思念的河。
(3)父亲是农人,戴着草帽,弯着腰,在土地上劳作,像极了身下的田地。因而,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也是大地的徽饰。
(4)父亲对草帽一直都非常珍惜。那是三月天,桃花、杏花次第绽放,花事正纷纷攘攘哄闹起来。田地里的麦苗儿,挺一挺身子,农人们听到了它们拔节的声音……
(5)几阵春阳暖照,麦苗儿开始吐穗扬花,太阳的威力也一天比一天大起来。这时父亲说,是该去买一顶草帽了!父亲平时购买物什,对好与坏并不很在意,唯独对草帽的要求几近苛刻:一定得是麦子的穗秆儿编织的,因为这样的草帽一绺绺圈绕着,细密非常,也白亮得耀眼。
(6)草帽买回后,父亲还要拿了细密的白布,给草帽的圈沿缝上,要缝上的还有帽肚儿,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破损的。父亲说,先祖们为探索香甜的麦子,胼手胝足,甚或血迹斑驳。一顶草帽,一根根麦秆儿,编织着先祖们对美好的无限向往,珍惜草帽,就是对远古祖先筚路蓝缕①的敬慕,也是对现代农人们的尊敬。
(7)但是,一顶草帽总也敌不过岁月的敲打浸蚀。雨来时,雨水敲响出流逝的音符,“噗噗噗”,草帽的韶华被敲得有几分苍老起来;收割间,火辣辣的太阳穿不透草帽的故事和寓言,却把帽沿敲出了龙钟之态……
(8)要说的是,龙钟老态的只是草帽的形体,不老的却是草帽的魂魄。村人们都说,父亲是村里手最巧的。一天,父亲对我说:“清儿,和我一起去弄一些麦秸来。”是的,父亲要自己来编织草帽。A对那些韧性十足的麦秸秆儿进行一番整理修饰后,父亲便拿起它们,像拾掇起一绺绺柔韧苍劲的时光,在手指间绕过来,绕过去,不上半天工夫,一顶草帽就编出来了。初始时,父亲编出的草帽还略显粗糙,编上几顶后,那草帽就非常结实漂亮了,嗬,简直就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工艺品!
(9)父亲编出的草帽,除了自己和家人戴,大多数送给了乡亲们。要是乡邻们夸父亲“心好手巧”,父亲黝黑的脸庞上会绽放出璀璨的笑容,如同草帽把一朵朵含香的麦花,氤氲了父亲滴滴汗水和一瓣心香,回馈时光村落对父亲的濡染和滋养。父亲编织出的草帽以特有的亲切、亲昵,在季节的轮齿中穿越一载载光阴,在乡人们的心灵中馨香着。
(10)那时乡村是大集体,有一年天大旱,从春到夏,一连百天没下雨。有一天,天空中终于飘来了一大片墨一般的云,雨夹裹着烟雾滚落了下来。乡人们欢呼着!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云儿就如同孙悟空翻了一个筋斗,远去十万八千里。
(11)雨过地皮湿,太阳又开始亮晃晃地炙烤着大地。乡人们这时要做的是如何保住这点儿雨水,让它成为湿土。乡亲们纷纷走进地头,人们知道,夏日下雨的时间太短,太阳又火爆地出来,上烤下蒸,人会感到更加炎热。但父亲等乡人们顾不了这些,在荒野之地,或泥水沟中,扯来青草覆盖于地表。可久旱之后,哪里能找到那么多青草呢?
(12)此时,父亲将刚刚编织好的一百多顶草帽从家中一股脑儿搬到农田中来,戴在庄稼的根部,为减缓地里的水分蒸发,父亲甚或把头顶上的最后一顶草帽也摘了,光着头任凭烈日烤晒着……B那一百多顶草帽就似一顶顶钢盔,抵挡住了烈日之箭镞的攻击,在太阳下闪闪发着光,宛然父亲闪光的心灵。
(13)由此,在我幼小的心中,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一直喜欢与珍惜草帽,草帽是一种荣誉,而唯有父亲才最有资格佩带村庄这无尚荣耀的徽饰。
(14)父亲50多岁时,在一次抗击旱魔中不幸去世,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家人,亲近的乡邻,还有牵挂着的麦浪。几十年后,我之嗅觉跨越时空的田垅阡陌,在父亲草帽的悠悠香味中寻觅。慈善美丽的灵魂是不是该在另一个世界羽化而登仙呢?!时光洗去纷扬的尘埃,在对父亲的思念和祭奠中,我仿佛正摔打一粒宿在父亲草帽上的汗珠,这粒汗珠在往生石上开出了一朵朵芳香的麦浪花,宁静芬芳着人们心中的庙宇及圣殿。
(15)父亲编织的草帽清香了大地宽厚的胸脯,把麦子的思想气息随着南来北往的风雨四处传送。于是,那一顶顶草帽吐纳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
【注释】①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父亲和草帽写了哪几件事。
17.请从A、B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18.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在第(13)段中为什么说“草帽是一种荣誉”。
19.阅读链接材料,从线索安排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比较本文和材料的异同。
【链接材料】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起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母亲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灯笼》)
【答案】
16.(1)父亲买草帽,要求苛刻,回来后还要仔细地用白布缝上易破损的地方;(2)父亲仔细地编织草帽,结实漂亮;(3)父亲把自己编织的草帽送给乡亲们;(4)大旱时,父亲将自己刚编织的一百多顶草帽盖在庄稼根部,保护庄稼。
17.示例:B;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草帽坚实地阻挡烈日保护庄稼的场景,表现了父亲的善良、无私、热爱土地的品质。表达了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18.因为草帽是先祖们筚路蓝缕,艰苦创造农耕文明的象征;草帽象征着父亲勤劳,善良的品质,象征着像父亲一样的农人在与自然抗争中表现出的坚韧品质;草帽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所以作者说“草帽是一种荣誉”。
19.(1)《草帽是父亲的徽饰》贯穿始终的是草帽,所以,线索是“草帽”;链接材料的贯穿始终的是灯笼,所以线索是“灯笼”。两文都是以两种年代久远具体的物品为叙事抒情线索的。
(2)两文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赞美、感激之情,不同点是,《草帽是父亲的徽饰》还抒发了对像父亲一样的农人的感激,怀念之情;而链接材料还有对民俗的赞美,同时抒发了悲壮激越的爱国情怀。
【解析】
1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应从文中涉及父亲的事件角度进行概括,(5)段“唯独对草帽的要求几近苛刻:一定得是麦子的穗秆儿编织的,因为这样的草帽一绺绺圈绕着,细密非常,也白亮得耀眼”和(6)段“草帽买回后,父亲还要拿了细密的白布,给草帽的圈沿缝上,要缝上的还有帽肚儿,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破损的”这些内容写出父亲买草帽,要求苛刻,还要把易破损的地方仔细地用白布缝上,写出父亲对草帽珍惜;第(8)段,“父亲要自己来编织草帽。对那些韧性十足的麦秸秆儿进行一番整理修饰后,父亲便拿起它们,像拾掇起一绺绺柔韧苍劲的时光,在手指间绕过来,绕过去,不上半天工夫,一顶草帽就编出来了”,写父亲自己编织结实、漂亮的草帽;第(9)段“父亲编出的草帽,除了自己和家人戴,大多数送给了乡亲们”,写父亲把自己编织的草帽送给乡亲们;第(12)段“父亲将刚刚编织好的一百多顶草帽从家中一股脑儿搬到农田中来,戴在庄稼的根部……光着头任凭烈日烤晒着”写父亲用自己编织的草帽盖在庄稼根部抗旱的事情。
1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描写、特殊词语角度来赏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词语)+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A句主要刻画了父亲编织草帽的动作,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整理”一词写出父亲编织草帽的仔细、认真的态度,“拿”“绕”等词语可以写出父亲的心灵手巧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B句看出运用了比喻修辞,因此,应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赏析本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把草帽比作钢盔,把为庄稼遮挡烈日,在太阳下闪闪发着光的草帽比喻成“父亲闪光的心灵”,生动形象地地写父亲用自己亲手编织的草帽遮盖庄稼的根部的场景,表现了父亲对庄稼的热爱之情,也表现出父亲的善良、无私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荣誉 ”本意是光荣的名誉。结合文中叙述关于父亲草帽的几件事情分析:(3)段“父亲是农人,戴着草帽,弯着腰,在土地上劳作,像极了身下的田地。因而,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也是大地的徽饰”,可以看出,草帽不仅是父亲身份、性格的象征,更是所有农民身份的象征、性格的象征。它象征着父亲和农人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6)段“父亲说……一顶草帽,一根根麦秆儿,编织着先祖们对美好的无限向往,珍惜草帽,就是对远古祖先筚路蓝缕的敬慕,也是对现代农人们的尊敬”写出草帽是先祖们筚路蓝缕,艰苦创造农耕文明的一种象征;(12)段“父亲将刚刚编织好的一百多顶草帽从家中一股脑儿搬到农田中来,戴在庄稼的根部……那一百多顶草帽就似一顶顶钢盔,抵挡住了烈日之箭镞的攻击,在太阳下闪闪发着光,宛然父亲闪光的心灵”看出草帽象征着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在与自然抗争中表现出的坚韧品质,同时,草帽中也寄托着农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所以作者说“草帽是一种荣誉”。
19.本题考查文章线索和主题。
(1)线索。《草帽是父亲的徽饰》贯穿始终的是草帽,所以,线索是“草帽”;链接材料的贯穿始终的是灯笼,所以线索是“灯笼”。两文都是以两种年代久远具体的物品为叙事抒情线索的。
(2)情感。《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一文既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赞美、思念之情,同时又抒发了对像父亲一样的农人的感激、怀念之情。链接材料表达作者的情感分析:“祖父好……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这些叙述,烘托出祖孙间的其乐融融,承载了祖孙深情,寄托着对慈爱的祖父的思慕;“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回忆小时候挑着母亲专为自己预备的小灯笼上学,寄托着对慈祥的母亲的牵挂、感激;“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寄托着对热情好施的民俗的赞美;“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激发了悲壮激越的爱国情怀。
综上分析,两文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赞美、感激之情,不同点是,《草帽是父亲的徽饰》还抒发了对像父亲一样的农人的感激,怀念之情;而链接材料还有对民俗的赞美,同时抒发了悲壮激越的爱国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课 《灯笼》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祥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园的一把烈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夜深星lán( ) 挑灯看剑( )
(2)选文中有一个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选文中“马前卒”一词的意思是: 。
(4)选文颇具文史意蕴,其对古诗文及典故的引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宋代陆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唐代李白《送友人》
C.唐代大臣裴度麾下名将李愬乘雪夜袭蔡州
D.西汉名将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
(5)选文中划横线句子是 句式,朗读选文情感上应 。
2.下列各组间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神龛(kān) 焚(fén)身 犬吠(fú) 溺( niào )炕
B.静穆(mù) 争讼(sòng) 磷(lín)火 斡(hàn)旋
C.幽悄(qiāo) 锵(qiāng)然 褪(tuì)色 皎洁(jiǎo)
D.点缀(zhuì) 领域(yù) 怅惘(wǎng) 焰火(yàn)
3.对下面灯笼上所写文字的书体及特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盛世”四个字是楷书,字体方正,笔画横粗竖细。
B.“太平盛世”四个字是隶书,字体扁平,笔画蚕头雁尾。
C.“吉祥如意”四个字是草书,笔画牵连,运笔潇洒飘逸。
D.“吉祥如意”四个字是篆书,笔画流畅,笔势强健有力。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领会人情世故,才能洞察世间的美好,才能懂得人生的真谛,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B.节日的东大街,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C.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D.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机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6.有些比喻句,往往是对前一句生动形象的解说。“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应该正确安排在( )处。
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A处)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B处)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C处)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D处)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C.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D.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8.下列对《灯笼》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能力提升
9.学校组织寒假实践活动“年逢辰龙”,民俗小组的同学围绕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灯笼进行了探究,请阅读同学们整理的材料,完成各题。
每逢春节,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表达对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望。由于“灯”的字音和“丁”相近,所以灯笼也意味着人丁兴旺;孩子启蒙入学时,父母会为孩子精制一盏灯笼,由启蒙老师亲手点亮, ① ,称为“开灯”;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们会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灯笼又 ② 。
扎灯笼的材料很简单,就是苇篾。秋天割下芦苇除去叶鞘,挑选后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再用破篾工具将苇子分出几段苇篾,由于破好的苇子缺少水分,还要在水中浸泡,待到苇篾泡得柔软时,才可以扎灯笼骨架。再经过整形、糊纸、画图、做灯笼架、插蜡烛等多道工序,才完成一件手扎灯笼。
人们常常把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写在灯笼上。比较传统的有“福”“吉祥” “太平盛世” “连年有余” 等。当然,门庭、卧房等处的灯笼上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对联、格言。
灯笼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 ,在世界各地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1)在文段横线处中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②象征前途一片光明
A.①② B.②①
(2)请根据文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概括扎灯笼的操作工序。
①割芦苇——②去叶鞘——③ ——④切苇段——⑤破苇子——⑥ ——⑦扎骨架
(3)同学们想在灯笼上写一幅对联表达新春祝福,下面是三幅打乱顺序的对联,请运用对联知识,任选一幅,将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上联: 下联:
10.灯谜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元宵节灯谜体现了灯笼最富有诗意的一面。请根据小贴士提供的知识,任选下面一个灯谜,判断其灯谜设计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灯笼一谜语:左边缺一半,右边空一半(打一字) 灯笼一谜底:缸
灯笼二谜语:重逢(打一字) 灯笼二谜底:观
小贴士:灯谜设计的方法(1)会意法:按谜面文字所表明的意义设计。例如:谜语“掌”打一字,谜底:“拿”,表“合手”之意。(2)离合法:按汉字笔画结构的分解、组合来设计的。例如:“一半甜,一半辣,打一字。”谜底“辞”,“甜”的一半“舌”,“辣”的一半取“辛”,合为“辞”。
我选灯笼( )谜语设计,我认为这个灯谜设计的方法是 ,理由是
拓展延伸
(一)阅读《社火迎春》,完成下列小题。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
②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动,却也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窜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已有人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④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四个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然,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⑤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⑥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可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才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灯笼是个妙物,既让人看得见,又不让人看得那么真切,迷迷蒙蒙,亦真亦幻。当然,只把灯笼提在手里,是映照不出这样如梦似幻的光景的。于是,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⑦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先前是百家百户各自带灯,谁都可以高擎灯笼闹社火、看社火。后来,高擎灯笼有了讲究,谁家新娶了媳妇、新添了人丁、新盖了宅院、新考上大学,才有高擎灯笼的资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⑧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⑨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
11.根据文章第①段写的“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说说临汾人喜欢闹社火这个年俗的原因。
12.文章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并通过侧面描写来突显其特征,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活动(事物) 侧面描写的句子 活动(事物)特征/作用
跑鼓车 ① 速度快,场面壮观
登天塔 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观赏登天塔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②
③ 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 装点夜色,突出欢乐的氛围
1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并自选角度做批注。
A.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B.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
选项:( ) 批注:
14.本文行文流畅、衔接自然,多处运用过渡句,任选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15.本文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灯笼”,试分析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节选自《灯笼》吴伯箫)
(二)阅读《草帽是父亲的徽饰》,完成下面小题。
草帽是父亲的徽饰
段奇清
(1)草帽的世界,是一首温婉美丽的诗。
(2)回首数十年前的父亲,虽然对父亲的容颜模样已不再十分清晰,但象征父亲精神家园的草帽,常常从麦梢的朝朝暮暮里走来。永远的父爱,携带阳光、汗水,淌过我思念的河。
(3)父亲是农人,戴着草帽,弯着腰,在土地上劳作,像极了身下的田地。因而,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也是大地的徽饰。
(4)父亲对草帽一直都非常珍惜。那是三月天,桃花、杏花次第绽放,花事正纷纷攘攘哄闹起来。田地里的麦苗儿,挺一挺身子,农人们听到了它们拔节的声音……
(5)几阵春阳暖照,麦苗儿开始吐穗扬花,太阳的威力也一天比一天大起来。这时父亲说,是该去买一顶草帽了!父亲平时购买物什,对好与坏并不很在意,唯独对草帽的要求几近苛刻:一定得是麦子的穗秆儿编织的,因为这样的草帽一绺绺圈绕着,细密非常,也白亮得耀眼。
(6)草帽买回后,父亲还要拿了细密的白布,给草帽的圈沿缝上,要缝上的还有帽肚儿,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破损的。父亲说,先祖们为探索香甜的麦子,胼手胝足,甚或血迹斑驳。一顶草帽,一根根麦秆儿,编织着先祖们对美好的无限向往,珍惜草帽,就是对远古祖先筚路蓝缕①的敬慕,也是对现代农人们的尊敬。
(7)但是,一顶草帽总也敌不过岁月的敲打浸蚀。雨来时,雨水敲响出流逝的音符,“噗噗噗”,草帽的韶华被敲得有几分苍老起来;收割间,火辣辣的太阳穿不透草帽的故事和寓言,却把帽沿敲出了龙钟之态……
(8)要说的是,龙钟老态的只是草帽的形体,不老的却是草帽的魂魄。村人们都说,父亲是村里手最巧的。一天,父亲对我说:“清儿,和我一起去弄一些麦秸来。”是的,父亲要自己来编织草帽。A对那些韧性十足的麦秸秆儿进行一番整理修饰后,父亲便拿起它们,像拾掇起一绺绺柔韧苍劲的时光,在手指间绕过来,绕过去,不上半天工夫,一顶草帽就编出来了。初始时,父亲编出的草帽还略显粗糙,编上几顶后,那草帽就非常结实漂亮了,嗬,简直就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工艺品!
(9)父亲编出的草帽,除了自己和家人戴,大多数送给了乡亲们。要是乡邻们夸父亲“心好手巧”,父亲黝黑的脸庞上会绽放出璀璨的笑容,如同草帽把一朵朵含香的麦花,氤氲了父亲滴滴汗水和一瓣心香,回馈时光村落对父亲的濡染和滋养。父亲编织出的草帽以特有的亲切、亲昵,在季节的轮齿中穿越一载载光阴,在乡人们的心灵中馨香着。
(10)那时乡村是大集体,有一年天大旱,从春到夏,一连百天没下雨。有一天,天空中终于飘来了一大片墨一般的云,雨夹裹着烟雾滚落了下来。乡人们欢呼着!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云儿就如同孙悟空翻了一个筋斗,远去十万八千里。
(11)雨过地皮湿,太阳又开始亮晃晃地炙烤着大地。乡人们这时要做的是如何保住这点儿雨水,让它成为湿土。乡亲们纷纷走进地头,人们知道,夏日下雨的时间太短,太阳又火爆地出来,上烤下蒸,人会感到更加炎热。但父亲等乡人们顾不了这些,在荒野之地,或泥水沟中,扯来青草覆盖于地表。可久旱之后,哪里能找到那么多青草呢?
(12)此时,父亲将刚刚编织好的一百多顶草帽从家中一股脑儿搬到农田中来,戴在庄稼的根部,为减缓地里的水分蒸发,父亲甚或把头顶上的最后一顶草帽也摘了,光着头任凭烈日烤晒着……B那一百多顶草帽就似一顶顶钢盔,抵挡住了烈日之箭镞的攻击,在太阳下闪闪发着光,宛然父亲闪光的心灵。
(13)由此,在我幼小的心中,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一直喜欢与珍惜草帽,草帽是一种荣誉,而唯有父亲才最有资格佩带村庄这无尚荣耀的徽饰。
(14)父亲50多岁时,在一次抗击旱魔中不幸去世,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家人,亲近的乡邻,还有牵挂着的麦浪。几十年后,我之嗅觉跨越时空的田垅阡陌,在父亲草帽的悠悠香味中寻觅。慈善美丽的灵魂是不是该在另一个世界羽化而登仙呢?!时光洗去纷扬的尘埃,在对父亲的思念和祭奠中,我仿佛正摔打一粒宿在父亲草帽上的汗珠,这粒汗珠在往生石上开出了一朵朵芳香的麦浪花,宁静芬芳着人们心中的庙宇及圣殿。
(15)父亲编织的草帽清香了大地宽厚的胸脯,把麦子的思想气息随着南来北往的风雨四处传送。于是,那一顶顶草帽吐纳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
【注释】①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父亲和草帽写了哪几件事。
17.请从A、B两个划线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18.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在第(13)段中为什么说“草帽是一种荣誉”。
19.阅读链接材料,从线索安排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比较本文和材料的异同。
【链接材料】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起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母亲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灯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