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 社戏【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1课 社戏【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17 19:2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课 《社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概括情节,体会小说一波三折和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2.品味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纯美的环境与淳美的人情。
3.对比删节的部分,体会作者对世界“爱”与“诚”的渴望。
【重点难点】
1.概括情节,品味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纯美的环境与淳美的人情。
2.把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体会作者对世界“爱”与“诚”的渴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澜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对于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饶有趣味的。高尔基也曾说过,童年是最值得品味的美酒,人们在回忆自己童年往事之时,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是鲁迅这样的文学战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无比温馨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社戏》,去探索《社戏》里的童年生活。
二、检查预习
1.文题解读
“社”,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2.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社戏》收录在《呐喊》里。
3.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钳(qián) 偏僻(pì) 行辈(háng) 漂渺(piāo miǎo)
撮(cuō) 照例(lì) 欺侮(wǔ) 撺掇(cuān duo)
潺(chán) 嘱咐(zhǔ) 宽慰(wèi) 踊跃(yǒng yuè)
惮(dàn) 怠慢(dài) 礼数(shù) 好歹(hǎo dǎi)
桕(jiù) 凫水(fú) 屹立(yì) 皎洁(jiǎo jié)
楫(jí) 家眷(juàn) 归省(xǐng) 絮叨(xù dāo)
理解词义:
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长辈)。
偏僻:荒僻,交通不便。
絮叨:唠叨的,啰嗦的。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怠慢:表示招待不周到。
礼数:礼节;礼貌的等级。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三、活动一:理“社戏”之事
1.看标题,明线索
读标题,结合文章内容,猜想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社戏(或看社戏)
2.按时间,析结构
请以“社戏”作为关键词,按“时间”顺序来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看社戏后(31-40)
3.找转折,说故事
过渡:有专家评论鲁迅先生是写“转折”的高手,往往将小说的情节写得一波三折。
请以“我”为叙述视角,寻找并扣住故事中的“转折”,说一说文中的故事。
要求:概括的内容里必须有“转折”的意味。如:第一段可概括为: 平桥虽小是乐土。
明确:
1段:平桥虽小是乐土
2段:玩友吵闹不犯上
3段:钓虾放牛尬事多
4-6段:不准随友心焦躁
7段:无船出行双喜解
8-13段:急盼看戏觉船慢
14-21段:乘兴而去扫兴还
22-23段:夏夜返航意未散
24-30段:停船偷豆趣横生
31-40段:戏豆普通乐无穷
4.循因果,理情节
过渡:情节的一波三折,离不开其中的因果关系。
(1)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八件事,力求每件事之间具备“因果”关系,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如:“平桥乐土”是第一件事,那么之所以说“平桥是乐土,是因为什么呢?所以第二件事应该怎么概括呢?依此类推,准确概括。
明确:
①平桥乐土→②玩伴优待→③友解船忧→④月夜行船→⑤赵庄看戏→⑥归航偷豆→⑦深夜返回→⑧次日议豆
(2)这八件事中,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详写:③④⑤⑥;略写:①②⑦⑧
(3)文题为“社戏”,那么“赵庄看戏”以外的其他事件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明确:因为前三件事是看戏前的铺垫,表明看社戏的缘由,月夜行船是在看戏的途中发生的,后三件事是看社戏回去的路上发生的,前后都围绕着“社戏”进行描述,所以都不能删掉。
四、活动二:辨“社戏”之我
过渡:刚才,通过不同的维度理清了小说情节,阅读小说首先就要理清情节,那么什么是小说呢?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核心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文中的“我”(迅哥儿)是不是作者鲁迅呢?
明确:
1.“我”非我
鲁迅的外祖母住在浙江绍兴鲁镇的安桥村,课文所写的那段生活的背景也不是原原本本的安桥村,而是一个经艺术加工的平桥村。“我”虽在文中称“迅哥儿”,但也不能视为鲁迅自己。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源于现实生活,但也高于生活,小说所追求的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正因为它是虚构的,所以即便它取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用第一人称写就。文中的“我”也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我们不能把文中的“我”看成就是鲁迅本人。
2.“我”似我
文中的“迅哥儿”有着鲁迅的影子,结合之前学习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找一找“我”与鲁迅的相似之处?
(1)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说一说“我”与鲁迅有什么相似之处?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社戏》
明确: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农村生活,反对束缚。
问题1:在平桥村,“我”得到了哪些优待?
①小朋友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玩游戏
②小朋友们陪我掘蚯蚓、钓虾、放牛,钓上的虾照例归“我”吃。
③小伙伴对我的照顾:“我”因无法看戏而不开心时,小伙伴同情我帮想办法,还为我打包票;桂生为我买豆浆等。
(2)阅读4——10节,梳理“我”去看社戏前的心情变化。比较:“我”的心情变化与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
“我”去看社戏前的心情变化:从“盼望”到“焦急”到“失望”到“挂念”到“沮丧”到“轻松”。
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从“不大佩服”到“不耐烦”到“空前敬意”到“憎恶”到“新的敬意”。
“我”和鲁迅都情绪变化之大,但是活泼真实,充满童趣的。
问题2:当愿望成真时,“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请聚焦第6段、第9--12段(夏夜行船),认真品读“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A组:品读下面句子,你觉得“我”的轻松中有 。(人戏合一的双会)
6段: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11段: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2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预设:
蓝色字体都属心理描写中表估计的副词,突出强调此时此刻“我”整个身心已然与渴盼中的戏融为一体,人在平桥心在戏,耳中极易出现幻听,要么似锣鼓之响,要么似悦耳歌吹,要么似横笛宛转。
从红色字体中品出了“我”因争取到“大”到无限的心灵自由,所以眼中所见皆为幻觉,见火遐想戏台,听声使心沉静,进而因戏忘我,自失起来,甚而至于完全弥散陶醉在豆麦蕴藻之香的轻盈夜气里,物我交融,心神合一。
B组:朗读下面句子,画出动词进行品读,你觉得“我”的轻松中有 。(人船合一的急切)
10段: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预设:
驾船动词依序连用,时间短速度快,描摹精准,一气呵成,短句相接,节奏明快。节奏明快则显人船合一,驾船技术高超;伙伴们驾的是船,实则驾的是迫切的心情,驾的是为助友实现看戏心愿,舍得花时间再次连夜前往的深笃的友情。这样人船互融,实是人性中淳朴友情的互融。
C组:品析下面的景物描写,你觉得“我”的轻松中有 。(人景互融的急盼)
10段: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11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预设:
豆麦的描叙为归航偷豆做了巧妙的铺垫。“铁的兽脊”的比喻让读者联想到“我”因看戏心切,恨不得骑一匹黑马直驰戏台的心情。加上“扑面”和“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的议论句更强调了急盼看戏的心理。
“夹着”“夹杂”和“朦胧”三个动词,可见写景绝妙,说笑声嚷声与水声相融;豆麦、水草香与水气相融;月色与水气相融,视听嗅感官相融,景融则情融,将沉静的愉悦情融于江南水乡特有的轻灵而清新湿润的空气之中,动静相衬,人景互融,正衬物我交融的心情之快。
五、课堂总结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盼看社戏---去看社戏---看社戏后”,情节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慢慢展示了“我”(迅哥儿)的形象,一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农村生活,反对束缚,活泼真实,充满童趣的少年,虽不是鲁迅本人,却有着与鲁迅年少时相似的性格特点,“迅哥儿”的情感体验或多或少寄托着鲁迅的情思。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字词。
2.推荐阅读:鲁迅《社戏》原文。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盼看社戏
看社戏 去看社戏 “我”非我
看社戏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10年,北平城。一位中年人买戏票,看演出。可戏没唱一半,他便难以忍受的出来了。这所谓名角的戏和他童年时看过的一出戏相差太远了。沿着时间的河流追溯,我们来到平桥村,一起去看看那出让他魂牵梦萦的“好戏”!
二、活动一:感“社戏”之好
1.评价“社戏”
(1)请划出文中的“我”对童年看过的那一场戏评价的语句。
明确: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请设计朗读。
明确:遗憾、留恋和怀念。朗读指导:重读“真的”“实在”。
2.戏非好戏
(1)戏好看吗?
阅读14—21节,请根据提示找到相关的句子,说一说赵庄的戏是一场好戏吗?
“我”最想看到的戏是: ,结果是: ;
“我”最不想看到的戏是: ,结果是: 。
“我”最想看的戏没有看到,“我”最不想看的戏却一直在“我”眼前,朗读下面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我最想看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
(唉) 结果是:铁头老生并没翻筋斗。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唉) 结果是:“但是等了许多时候都不见”。
我最不想看“老旦、小旦咿咿呀呀的唱”。
(唉) 结果是:“老旦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仍旧唱。”
“我”觉得戏不好看,读一读下面句子,说一说同去的小伙伴们看戏的心情。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全船的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
(2)豆好吃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
但我吃了那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不好吃,“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纯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3.戏是“好戏”
戏既是不好看,豆也一般般,为什么“我”还感慨说“不再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到底“好”在哪里?
明确:
人情好:平等善良、热情淳朴的村民
环境好:宁静美好的江南水乡风光
心情好:与童年玩伴无拘无束的欢乐时光
民俗好:传统文化
4.分析人物形象
(1)平桥村的人中,谁最好?你最愿意和谁交朋友,说说理由。
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阿发:大方无私,非常好客
桂生:勤快热心,善于思考
六一:善良宽厚,淳朴好客
具体分析:
双喜:他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少年。第7段。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 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第7段。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地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第22段,“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可以看出他具有号召力。因为他善于为人着想、考虑事情细心周到。第26段,“双喜以为偷再多,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第27段,“双喜所考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善于为他人着想、考虑事情周到细心。第28段,“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自信老练。第33段,“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为了分散六一公公的注意力,岔开话题,看出他反应机灵,情商高。
阿发:大方无私,非常好客,他自己家的豆大得多,越想跟我们分享。第26段,“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桂生:一个勤快热心的小伙伴,而且善于思考,懂得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第19段。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可见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请客?--这是应该的。”可见淳朴、好客
小结:这场戏虽充满遗憾,但是“我”并不失落,因此“我”来说,美好不是戏本身,而是经历!
台上之戏不好,台下之戏是一场有惊喜的“好戏”,有童真的“好戏”,有温度的“好戏”。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三、活动二:悟“呐喊”之心
有了这么多的好给那不好的戏都罩上了美好朦胧的色彩,当然有时候回忆显得那么美好,恰是因为现实过于不堪。
1.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里。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
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混乱、黑暗、污浊。而这一切在《社戏》里其实也有所体现。我们课本上的社戏是节选,《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两次北京看戏的经历。
2.阅读下面材料,揣摩两次看戏不愉快的原因。
材料一: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因为耳朵已经喧蝗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材料二: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喧蝗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两次看戏不愉快的原因:
(1)拥挤嘈杂的都市环境
(2)冷漠世故的都市人,
(3)束缚压抑的等级观念
3.为什么写三次看戏的经历?
前两次看戏的经历与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形成对比。其实让他怀念的并不是戏,因为前后三次看戏,“我”都没有关注戏的内容,“我”怀念的是在平桥村赵庄那份美好的经历与回忆!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但“我”怀念的是 。 。
(1)“我”怀念的是小伙伴的陪伴
(2)“我”怀念的是江南水乡的美景
(3)“我”怀念的是自由、轻松、平等的氛围
(4)“我”怀念的是童年生活的童真和野趣
(5)“我”怀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4.人生经历: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周姓的一户大家,这样的家庭使鲁迅获得了来自外人的尊敬。然而命运总喜欢捉弄人,13 岁那年,鲁迅的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革去官职,随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身体每况愈下。霎时间,周围人对他家的态度全变了。鲁迅无论是出入当铺还是进出药房,都会被人指手画脚。都说故乡是心灵的港湾,可现在这片生长的热土竟然如此地势利,“一种执拗的怀疑精神,很自然地从他心里升起。”
鲁迅看来,已没有打破这“铁屋子”的希望。但是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5.《呐喊》:
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6.《社戏》是鲁迅用最温情的文字构造了他理想的世界—平桥村,用最温柔的语言讲述了他的期盼与梦想,他曾说过:中国人的病根就是“缺乏爱和诚”,我想《社戏》中迅哥儿所期盼的再次看到那夜的戏,吃到那夜的豆,也是鲁迅所真正期盼的——一个拥有“爱”与“诚”的世界,鲁迅的期盼是:
(1)鲁迅期待的是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
(2)鲁迅期待的是真诚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3)鲁迅期待的是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
(4)鲁迅期盼的是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
四、课堂总结
那夜的豆、那夜的戏代表了那片乐土中美好而珍贵的东西。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淳朴无私、热情好客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后来的人生路途所稀缺的。也正是他所期盼的,我想鲁迅所期盼的世界,今天的中国已经告诉他答案。而对于大家而言,如何让这份期盼一直延续下去,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我想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真的成为“平桥村”!而你们是“平桥村”的未来,也是希望!
五、布置作业
1.收集鲁迅的资料,写一段你想对鲁迅说的话,用“先生,我想对你说……”开头。
2.推荐阅读:鲁迅的《呐喊》。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人情好
“好戏” 风景好 “爱”与“诚”
民俗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