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感知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和特点,感受浓郁的陕北风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中所蕴涵的深情。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继承并弘扬“延安精神”。
【重点难点】
1.感受浓郁的陕北风情,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中所蕴涵的深情,理解、继承并弘扬“延安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1956年诗人贺敬之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隔10年后重回到延安,看着热情欢迎他的延安老老少少,看着以前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旧貌换新颜……贺敬之心情无比激动,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现代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2.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一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杜甫川(fǔ)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白羊肚(dǔ)
搂定(lǒu) 满窑(yáo) 树梢(shāo) 宝塔山(tǎ)
理解词义:
登时:民间用语,形容事物的发展迅速,立刻。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三、活动一:明诗体
1.听读诗歌
这首诗歌和以前读过的其他现代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①朗朗上口:两句一节,单独押韵,可以换韵;使用叠词。
②陕北方言:几回回、树根根、脑畔、白生生、羊羔羔
③地方风物: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延河、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糜子、小米饭、米酒、油馍、木炭火、炕。
2.感知诗体
诗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模仿了陕北最地道的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3.欣赏歌曲
(1)(播放视频: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你听后有什么感受?(歌曲高亢,嘹亮,悠长,感情强烈)
(2)比较民歌歌词与本文的诗歌语言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两句一节、押韵、体现陕北的民俗、写革命生活和革命情感、感情热烈欢快豪迈。
小结:诗人1940-1945年在延安学习生活了五年,对陕北民歌极其熟悉和热爱,他曾到当地群众家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信天游”民歌,研究这种民歌的特点,后来他创作出经典的陕北民歌《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回延安》这首诗就是贺敬之先生仿照“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再通过艺术性地创造而写成的。
四、活动二:理诗脉
这首陕北民歌里充满了浓烈直白的情感和浓郁鲜活的地方特色。诗的题目叫《回延安》,延安有怎样的地方特色呢
1.感受别样延安
默读诗歌,边读边圈画出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归纳提炼作者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延安。
示例: 诗中有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杨家岭、枣园……诗歌展现了延安鲜活的自然景观。
明确:
(1)延安独特的方言(紧紧儿、心窝、几回回、满心话、树根根、羊羔羔、几根根、白生生、几辈辈);
(2)延安特色的生活(小米饭、糜子、谷、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烷、土窑洞);
(3)延安亲切的人民(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
(4)延安鲜艳的人文风物(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白窗纸、红窗花);
(5)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鸡毛信、保卫延安、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6)延安卓越的建设成就(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楼房、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
2.理清诗歌脉落
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富于陕北地域特色的风情画,为我们展现了“别样的延安”。这样“别样的延安”内容丰富,诗歌很长,一共有五部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他们有序地安排在五部分里的呢
速读诗歌,紧扣诗题《回延安》,仿照示例,为每一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
示例:第一部分:回延安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明确: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线索:“我”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首诗的五个部分是诗人按照大略的时空顺序写的。
五、活动三:感诗情
过渡:对于延安,诗人究竟有怎样的情感,又有哪些情感呢
写作背景:
1956年3月,离开延安已经十年的贺敬之,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这是他1945年离开延安之后,第一次重回延安,他的心情格外激动,一路上看不够、听不够,觉得有一肚子话想说想唱。离别延安前,要举行一个联欢会,需要他出一个节目,他觉得用信天游的曲调最适合表达自己这几天来的心情感受,于是“一边流泪,一边哼唱,一边记录”,连夜创作出了这篇经典之作,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寻读诗歌,寻找具有浓烈情感的句子,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情。
诗句示例: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探究深情:通过“抓”“不放”“紧紧儿”“贴”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久别的黄土、对延安这片土地的如亲人般难舍难分的眷恋
分享提示:注意结合文本,要带着感情把所选句子读出来。
明确:
(1)重回延安“母亲”怀抱的急切与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对延安自然风景与人文风物久别重逢的喜悦。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3)对曾经喂养“我”长大的党、延安以及延安人民群众的思念与感激。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4)对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的喜悦。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5)对延安的建设新成就的赞美,对社会向前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歌颂。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6)对延安光荣伟大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的骄傲自豪。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7)对“延安精神”和美好未来的由衷歌颂,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与坚定,对党的感恩与忠诚。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小结:回到延安的激动、欣喜;对延安生活的怀念、感恩;亲人团聚的亲切、热烈;看到延安新貌的喜悦、赞美;对延安历史的歌颂、自豪;对延安未来的自信、豪迈。
六、课堂总结
诗人以“信天游”的形式,抒写回到延安的激情、见到亲人的喜情、展望延安未来的豪情;诗歌以“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先写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再写投入延安怀抱,追忆延安的哺育之恩;接着写亲人重逢叙旧话新的热烈之情;最后写参观延安新貌的兴奋喜悦,抒写对母亲延安的赞颂祝愿。诗人将过去、现在、将来联系起来,酣畅淋漓地抒发对延安的挚爱之情。
七、课后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字词。
2.诵读并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
忆延安 激动、欣喜
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话延安 怀念、感恩
看延安 歌颂、自豪
颂延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情境任务
重温经典忆初心,牢记使命再前行。红色点亮革命的足迹,朗读唤醒尘封的记忆。我校经典诵读社团倾情打造了一期《朗读者》之“陕北情·延安魂”栏目,现诚邀八年级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声传情,朗读《回延安》,呈现内心最真垫的情感!
二、活动一:入诗境
1.朗读设计
要求:请根据选定的章节片段,发挥联想和想象,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为诗歌内容进行朗读设计并进行展诵。
(提示:节奏、语速、语调、情绪;也可以裁剪诗歌语句,艺术处理。)
示例:
(男领)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压抑不住的喜悦)
(女领)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压抑不住的激动)
(男领)手抓/黄土/我不放,(炽热深情)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女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深情思念)双手/楼定/宝塔山。
(二人齐读)千声/万声/呼唤你,(直白热烈)——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全体同学合)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男领)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欢快喜悦)红旗飘飘把手招。
(女领)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切喜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二人齐读)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激动欢喜)一头扑在亲人怀。
(全体同学合)一头扑在亲人怀……
2.朗读展示
三、活动二:品诗味
全诗到处都是浓烈的情感,但情感的抒发方式似乎有些不同。
1.区别抒情方式
朗读下面两组诗,说说这两组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第二组: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明确:
第一组:直接抒情:面对抒情对象,运用第二人称“你”,直抒胸臆。
第二组:间接抒情:不直接倾吐,运用其他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
2.探究间接抒情
(1)通过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抒情
结合下列各组诗句,探究:“间接抒情”有哪些方式?
第一组: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楼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明确:“抓”“不放”“贴”“搂”“扑”等动词表现诗人与延安紧紧相依的亲密情感,准确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压抑不住的激动心情。(动作描写)
第二组: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明确: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说明不仅“我”想延安亲人,延安亲人也想“我”,侧面突出“我”与延安群众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语言描写)
第三组: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烷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明确:通过对延安风物的罗列描述,营造亲人欢聚的热闹场面,“不透风”“脚步声”从侧面展现人多且关系亲热。(场面描写)
通过对新时期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建设成就的喜悦、自豪、赞美之情。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过渡:除了运用动作、语言、场景等描写来间接抒情,民歌中还常用一种间接抒情的手法。
(2)运用比兴手法抒情
①品读下面3组诗,揣摩每节诗的上下两句之间有什么共同关联
第一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第二组:
树稍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贺敬之《回延安》
第三组: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羊群走路靠头羊,
陕北起了共产党。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明确:每节上下两句表达的内容相似和情感相通。
如《诗经·蒹葭》中由成双成对的关雎鸟引出下文所要写的君子追求淑女,也含有比喻的意味,这是“比兴”。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一节,延安对“我”的养育之恩,犹如羊妈妈喂羊羔吃奶一样,延安就是喂“我”养“我”的母亲。用“小羊盖吃奶”比喻“我”在延安“母亲”的滋养下成长,这是“比”;先说“小羊羔吃奶”,引出延安“母亲”滋养“我”长大,这是“兴”。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是“兴”。“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王贵与李香香》中将“山丹丹”比作“香香”,“头羊”比作“共产党”这是“比”。由“山丹丹开花红姣姣”引出“香香人材长得好”,由“羊群走路靠头羊”引出“陕北起了共产党”,这是“兴”。
②明确“比兴”手法
“比兴”是民歌的常见表现手法。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又叫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朱熹语)它们内容相似,情感相通。
③迁移应用“比兴”手法
运用用“比兴”手法,填补歌词。
第一组: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 。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 。
——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
第二组:
。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陕北民歌《东方红》
明确:
第一组:水 山
第二组:东方红,太阳升
小结:本诗既直接抒发对延安的深情,又通过运用动作、语言、场面描写和“比兴”手法抒发对延安的深情。
四、活动三:铭精神
阔别十年,再回延安,忘不了这里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忘不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延安城。可是诗人想回延安,想再回延安,延安到底有什么魅力,让像作者这样生长在延安的青年魂牵梦萦呢?
1.在诗人的眼中,延安是什么颜色呢?从哪里看出的?
明确:红色。“杨家岭的红旗高高的飘”“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红窗花”“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2.为什么延安在诗人的眼中是红色的?结合下面的历史知识谈一谈。
历史知识:1935年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率领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陕北,历时近13年,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几乎一半时间。在这里,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自然条件艰苦、敌人封锁打击等各种挑战,领导全国抗战与解放战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摔折走向胜利。
明确:延安是一块革命圣地,延安是一种革命精神。
3.齐读第五章,思考:诗人联想到了哪些与延安相关的内容?
明确:
联想了与延安相关的地点: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
联想了与延安相关的人物:毛主席、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杨家岭的红旗”“宝塔山下的脚印”“枣园的灯光”“滚滚的延河”都具有象征意蕴,凸显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当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革命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诗人心中,再回延安,他首先想到的是那永不磨灭的延安精神。
五、课堂总结
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回眸往昔,我们披荆斩棘,感慨万千。喜看今朝,我们喜迎变化,心旷神怡。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砥砺前行。希望我们新时代的少年们,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六、课后作业
1.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写几节短诗,表达对自己故乡喜爱和赞美之情。
2.阅读莫耶的《延安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直接抒情
动作、语言、场景 延安
间接抒情 精神
“比兴”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