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练通】2015版高中历史课时达标训练: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讲练通】2015版高中历史课时达标训练: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04 22:44:36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达标训练
【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4·吉林高一检测)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说法正确的是(  )
A.叶剑英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是指两种经济制度
D.“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解析】选B。“一国两制”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邓小平提出来的,故A错误;“两制”是指两种社会制度,不仅仅是经济制度,故C错误;“一国两制”就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故D错误。
2.(2014·广州高一检测)目前,香港已超 ( http: / / www.21cnjy.com )越东京与伦敦,成为全球第三大融资中心,在过去十年为内地企业融资达1 100亿美元。这表明(  )www.21-cn-jy.com
①香港回归后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②香港回归促进了祖国内地经济的发展
③香港的社会制度比东京、伦敦优越
④日益强大的祖国是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强大后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③说法不准确,可以排除。据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分析得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香港与内地之间相互促进,①从香港回归后经济发展的角度,②④从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角度分析。
3.(2014·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2-1-c-n-j-y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解析】选D。本题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选D。
4.右图是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而设计的宣传画,宣传画突出了邓小平的形象,你认为作者的设计意图是(  )
A.突出邓小平为香港回归做出的巨大贡献
B.对邓小平未能亲眼目睹香港的回归表示遗憾
C.回忆香港回归的艰难历程
D.庆祝香港的回归,祝愿香港繁荣昌盛
【解析】选A。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主张,为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故A为最佳选项。
5.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A.是对几次《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解析】选A。我国政府“不承诺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B错误。“九二共识”是1992年达成的,故C不正确。“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D不正确。《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1日,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正确。
【知识拓展】关于台湾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演变
(1)台湾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一是国民党反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二是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的全球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这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21cnjy.com
(2)台湾问题解决方式的演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1954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不断炮击金门;早在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曾提出“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改革开放以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趋势。但是,由于台湾内部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干涉的存在,中国政府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加固训练】(2013·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肥模拟)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
①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③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
④台湾当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全面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历史背景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就国内看,“左”倾错误统治已经结束,中国已经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就国际看,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一个中国原则已经为世界普遍接受,故①③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②错误;虽然大陆对台政策自1979年元旦改变,但台湾直到1987年才被迫采取了一些对大陆的开放措施,④错误。正确答案是A。[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6.(2014·广州高一检测)199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的主权。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日益强大的中国驱散了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道残阳。”你对这个评论的看法是(  )21*cnjy*com
A.正确。香港回归标志着英国殖民帝国历史的最终结束
B.正确。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错误。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
D.错误。英国依然是世界上一流的殖民帝国和政治大国
【解析】选B。首先判断该观点正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排除C、D。同时材料强调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主权源于中国的日益强大,A“最终结束”不符合史实,排除。所以选B。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2014·沈阳高一检测)“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解析】选D。由材料判断此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为澳门的成功回归,而该成就的取得取决于中国国力的强大,因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故选D。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8题12分,第9题10分,共22分)
8.(2013·泰州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2·1·c·n·j·y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
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设想有何发展 (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8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停止对金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炮击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由原来军事对抗开始转向和平协商。第(2)题材料二主要介绍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这是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第(3)题主要从成就取得的原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这一角度回答;关系主要从理论与实践角度作答。
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借鉴。
9.(2013·龙岩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款 清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来源:21cnj*y.co*m】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材料二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
材料三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一九七九年后,中国政府以极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自一九八七年底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发展。
——《白皮书——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21世纪教育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出该条约签订的时间及条约名称。(2分)
(2)简述材料二中这一历史镜头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性质是什么 (2分)
(4)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发展为什么理论(构想),其核心是什么 (4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的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李鸿章”可答。第(2)题从时间上可推知是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第(3)题要从中国内政角度思考问题的形成及性质。第(4)题从平等、统一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时间:1895年;名称:《马关条约》。
(2)意义:被日本侵占长达半个世纪的台湾终于光复。
(3)形成: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性质: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4)平等会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核心:一个中国。
【基础达标】
1.(2013·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的确切含义是(  )21教育网
A.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   B.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文化制度 D.一个国家,两种经济制度
【解析】选B。“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2013·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下列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政治协商制度 B.“九二共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选D。这两幅图片分别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实践了“一国两制”构想,选D。
3.(2014·江苏学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平测试)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  )21·世纪*教育网
A.“区域合作”的模式 B.“一个中国”的共识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睦邻友好”的方针
【解析】选B。本题题眼是两岸关系,A、D是对外政策,不符合题意;两岸并没有达成“一国两制”的构想,故排除C。
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后者允许保留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解析】选B。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侵略遗留下的问题;台湾问题是蒋介石战败退守台湾后产生的,因此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以下两幅图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见证了澳门地区历史的沧桑与新生
B.都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表现
C.是澳门由殖民走向高度自治的见证
D.中国从屈辱走向强盛的有力注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祖国统一中的关于澳门回归的历史。依据所学知识A、C、D说法均正确。而B中的说法只体现了第二幅图的含义,没有全面体现两幅图的含义,故选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2013·甘肃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  )www-2-1-cnjy-com
A.西藏和平解放问题 B.香港回归问题
C.澳门回归问题 D.台湾问题
【解析】选B。A不符合“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与提出时间,D没有解决,B在1997年,C在1999年,故选B。21·cn·jy·com
7.(2014·揭阳高一检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一文件(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主张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
D.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分裂状态
【解析】选A。B从时间上不符合,C在1981年提出,D不符合史实,故选A。
8.(2014·台州高一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荆花旗。它在香港会展中心的首次冉冉升起,这(  )
A.成为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里程碑
B.促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结束了旧中国被殖民的百年国耻
D.推动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判断,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故选A。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达标训练21世纪教育网
【基础达标】
1.(2014·衡水高一检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最深刻教训是必须
(  )
A.坚持民主法制建设 B.借鉴西方民主制度
C.保障人民的选举权 D.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解析】选A。“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致使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导致全国呈无政府状态,社会秩序混乱,人权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故选A。21cnjy.com
【加固训练】下面是某一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顾客到商店买东西的一段对话:(顾客)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我买牙膏。(售货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你买几支 (顾客)造反有理。我买两支。(售货员)要狠斗私心一闪念。交款!请问这是哪一时期(  )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选C。“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不断发展,阶级斗争观念膨胀。顾客到商店买东西,要先和售货员对讲一段毛主席语录才可以交易,是为了体现出“革命”的精神。2·1·c·n·j·y
2.(2013·苏州高一检测)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  )
A.平反冤假错案
B.基层民主选举的普及
C.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D.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首先进行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1*cnjy*com
3.(2014·广州高一检测)“这个宪法以1 ( http: / / www.21cnjy.com )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21·世纪*教育网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解析】选B。“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指的是1954年宪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而A、C、D在《共同纲领》中已经体现。【出处:21教育名师】
4.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  )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
C.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解析】选C。A是1954年制定的宪法,B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D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影响。
5.(2013·合肥高一检测)右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个别官员违背了中国当下的哪项民主制度(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C。由图片信息“村委会选举”“村干部”可判断,这是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6.近年来普通老百姓与行政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对簿公堂”,并且在诉讼中老百姓赢得了一些胜利,是一件令人欣慰而又值得赞赏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告官所能依据的法律是【版权所有:21教育】
(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行政诉讼法》
③《行政复议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是作为制定其他具体法律的依据,不作为具体案件的审理依据。材料中所举之例是老百姓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纠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无关,所以应参照②③的法律。故选B。www.21-cn-jy.com
7.(2014·潍坊高一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选D。我国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属于新时期,故选D。
【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4·广州高一检测)“正正反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这两副对联最符合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写照(  )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选D。从材料中“正反一样……是非不分”可以判断当时社会秩序混乱,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D。
2.下列有关新中国在法制建设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为核心
D.1992年修改宪法
【解析】选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所以C说法不正确。A、B、D都是关于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正确表述。
3.(2013·武汉模拟)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选B。由材料中“必须加强法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人民民主要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实行,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也就是依法治国原则。21教育网
【知识拓展】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三大成就
(1)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进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2-1-c-n-j-y
【加固训练】(2012·临沂高一检测)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解析】选A。由宪法内容可知,它强调的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保护,因而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
4.“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村民自治,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5.(2013·淮北模拟)1998年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顿访华,观摩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21世纪教育网
【解析】选D。由信息“村委会选举”“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可判断这是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进一步扩大。www-2-1-cnjy-com
6.(2014·泉州高一检测)村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这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解析】选B。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据此数据判断出我国民主的广泛性,故选B。
7.(2014·枣庄高一检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B.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C.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系统
D.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解析】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的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8题12分,第9题10分,共22分)
8.(2013·河南学业水平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宣 ( http: / / www.21cnjy.com )告成立。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材料四 “村委会主任、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任和委员均由村民直接选举,每届任期三年。凡是年满18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者之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哪项民主政治制度 (4分)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8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内蒙古自治区”等信息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进行概述。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村民直接选举”信息来归纳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成就即可。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①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②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③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时地修改宪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⑤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⑥开展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取得新的进展。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量……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肃然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材料二 在北京,胡锦涛面对2 27 ( http: / / www.21cnjy.com )0名十八大代表的注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指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是如何走民主“这条新路”的 后来遇到了怎样的挫折,又是如何矫正的 (6分)
(2)胡锦涛指出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你认为在当代该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分)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胡锦涛对民主的叙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归纳回答。第(2)题结合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当今政治形势分析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新中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来源:21cnj*y.co*m】
挫折:“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使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
矫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健全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使我国进入到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扩大人民民主、健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将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达标训练
【基础达标】
1.(2014·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③出现于1954年,与本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间不符;①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方面叙述,②④从新政协的内容方面分析,符合题意,故选C。
2.(2014·泰安高一检测)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中国的民主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材料中“民主”强调人民的权力至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3.(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观察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于1965年
②西藏是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区
③西藏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多个民族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的团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由图片1965年西藏自治区及藏族、汉族、门巴族等信息判断
①③④正确。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区是内蒙古。排除②,故选C。
【加固训练】(2013·河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反映的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解析】选A。由时间信息“1949年9月”及图片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可知A正确。
4.(2013·山东学业水平考试)邓小平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为(我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21教育网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C。审题时注意材料中“解决民族问题……制度”,我国为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
5.(2014·揭阳高一检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是在(  )【来源:21cnj*y.co*m】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解析】选B。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行任务宣告结束。
6.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解析】选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A、D与这个时间都不符;而由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B正确,C不正确。
【加固训练】
1.(2013·内蒙古学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平考试)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协调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设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等自治机关,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解析】选C。抓住题干中的“协调各民族关系”“设立……自治机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这些要素,判断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
2.(2013·泉州高一检测)原中国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  )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解析】选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民主协商,因此有“大合唱”的说法。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21世纪教育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4·揭阳高一检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解析】选C。明确题目中的时间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施政方针、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2013·深圳高一检测)19 ( http: / / www.21cnjy.com )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21世纪教育网【出处:21教育名师】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从时间“1954年9月21日”和“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来判断。21cnjy.com
【知识拓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①都为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以及宪法性质的保障。
②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③都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区别
项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是在国民党政府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前夕颁布的 是在人民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由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
性质 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临时宪法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原则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新民主主义原则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加固训练】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图一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1912年颁布
B.图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三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都保障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选D。本题为逆向选择题,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三部法律文献的图片来考查对近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D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2-1-c-n-j-y
3.(2014·长沙高一检测)马克思指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  )  21*cnjy*com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
4.(2014·德州高一检测)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成的首要任务是
(  )
A.成立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
B.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C.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选举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解析】选C。抓住关键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要任务”,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A是新政协的重要任务,B是1953年,时间与题意不符,D不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故选C。
5.(2014·济南高一检测)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重庆和北京召开过两次政协会议,两次会议都(  )
A.是在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协议基础上召开的
B.各民主党派都积极参加并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C.都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
D.都制定了宪法或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归纳和再现两次政协会议(1946年初和1949年9月)的基本情况,A不符合1949年新政协,B、D不符合1946年政协,通过比较即可得出选C。
6.(2014·银川高一检测)下表是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情况(单位:人)
党派21世纪教育网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9
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③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④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依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即可。根据共产党员所占人数可知①正确,同时排除④。根据“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所占的人数,可判断②③正确。故选C。21·cn·jy·com
7.(2014·南昌高一检测)小明同学在复习历史时,写下了下图所示的笔记。据此判断,其复习主题应是(  )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新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
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解析】选C。图中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多党合作建设、民族政策等,体现的主题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1·c·n·j·y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8题13分,第9题9分,共22分)
8.(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www-2-1-cnjy-com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 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军机大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第(2)题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需结合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进行分析。第(3)题从材料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及所学的政党制度进行归纳。第(4)题需从军机处的影响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进行概括。21*cnjy*com
答案:( 1)机构:军机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能把普选由个别地方逐渐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
材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未能实现普选和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因。(3分)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我国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1)题主要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面临的状况进行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广泛性、真实性。第(3)题注意是《共同纲领》所制定的,然后把握材料核心。
答案:(1)原因: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地改革没有完成;人民进步的程度(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尚不足。
(2)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历史因素促成的;它是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时间: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